金火明

宜興紫砂壺是一種特殊的陶藝品,它的文化性、工藝性和技巧性都十分強烈,需要陶藝工作者具有良好的文化修養,并長期深入生活觀察,這樣的創作才有內涵、有深度。紫砂壺獨屬于宜興,脫離了宜興的歷史文化和雅致的生活方式,紫砂壺就失去了某種特定的內涵。宜興地處太湖流域,山巒起伏、溪流縱橫,正是其獨特的地域風貌和陶土文化造就了燦爛的紫砂藝術文化,這是個富有詩意的地方,散淡而閑放,優游而冥如,它是天下文人的夢境。濯清流以釣游鯉,坐茂林而觀佳夕,細膩純凈的紫砂泥幸得于宜興這般靈秀恬靜的江南水鄉,才能將其本質發揮得淋漓盡致。
1 造型設計
紫砂壺起于唐宋、興于明清,發展至今大致可分為三類:光器、花器和筋紋器,光器重質樸素雅,花器重形象自然,筋紋器重規整勻稱,三大類型各有千秋,又相互交融。此壺名為“圓韻”(見圖1),簡素質樸中又不乏形象有趣的自然意象,將光器和花器的特點融會貫通、完美結合,制作此壺既需具備深厚的制壺功底,又需對自然萬物有著細致的觀察、深刻敏感的捕捉和體會。如果說紫砂光器是理性的幾何哲學,那么紫砂花器則是感性的生活情感。紫砂光器用曲直方圓來講述獨特的藝術語言,花器則通過對自然的提煉模仿表達豐富的情感思想。此壺融合光器的理性和花器的感性隨意,詮釋出對大自然廣博的熱愛之情。
對壺藝的造型設計而言,線條藝術貫穿始終。不同藝人所創制的線條技法和線條風格,能表達對容體的真摯感受,當主體個性涵養的顯露及容體形神的表現相融并現時,線才充分地體現“物我合一,天人合一”這一精神境界,以及形神兼備、氣韻生動的審美觀念。縱觀整壺,線條流暢自然、雋永耐看,簡約柔順的線條組成光潔飽滿、質感光滑的壺身,整壺扁而不塌、極具張力,線條的運用恰到好處地展現出圓潤而柔美的氣韻;此壺壺蓋為嵌蓋,與壺身嚴絲合縫,渾然天成地融為一體;壺鈕為扁球鈕,飽滿而不笨重,小巧精致、比例協調;再看壺嘴,以魚嘴為原型,短促飽滿而憨態可掬,采用暗接手法從壺身自然地胥出;壺把與之相輔相成,兩個規整大小不一的圓圈相連,造型輕快纖秀、靈動而不失韻味,如同魚兒歡快地吐著氣泡,趣味盎然,給人親近之感。壺嘴、壺把、壺鈕,交相輝映,圓潤如玉一般光柔,韻味無窮。壺身又采用絞泥裝飾,不同色澤的泥料相互糅合、擠壓,形成獨特的自然紋路,如同色澤鮮明古樸的鵝卵石,別具趣味。整壺讓人聯想到如此畫面:魚兒在青荇縱橫的水中自在暢游,光潔美麗的鵝卵石在陽光下折射出變化的色彩,美好生動,舒適愜意。
2 藝術內涵
紫砂壺作為一種文化載體,集金石書畫于一體,將各類文化意象融于壺身。此壺以魚為原型,魚類是一種吉祥物,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古人有“魚素”之稱,俗傳是用絹帛寫信裝在魚腹中傳遞信息;漢代蔡邕《飲馬長城窟行》詩云:“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隋唐時期朝廷頒發給百姓“魚符”(又叫魚契),是用雕木或鑄銅成魚形,刻字其上,以此為憑證;三國、南宋時的“魚燈”,佛寺中僧徒誦經時擊打器物的“魚鼓”(又叫木魚)等,還有用魚類種種異常寓言災異禍福,這些都給魚類附上了一層神秘色彩。自古以來,人們把“魚”視為吉祥物,這是因為“魚”與“余”同音,從而衍生出對生活美好、衣食有余的心理愿望。至今,很多地方依然保留著每年除夕之魚,要留至大年初一才吃的習俗,謂之“年年有余”。魚在民間吉祥圖案中,是一個流傳極廣的裝飾形象,魚文飾圖廣泛用于如石刻、玉雕、彩陶、紡織、刺繡和剪紙等工藝美術作品中,眾多魚形形態生動、造型優美,都成為民間美術中的珍品。
古人云:子非魚,安知魚之樂?此壺栩栩如生、生動可愛,正彰顯出一種怡然自得的生活狀態和淡泊寧靜的情懷。以魚為意象,將傳統魚文化的內涵包囊其中,將情與景完美統一,展現出生命本身的美感,也讓人暫別塵世喧囂、流連于自然山水,體會心靈的自由暢快。傳統文化與現代精神追求的結合,營造出獨特的藝術氛圍,如此才真正走進人心、引人共鳴,煥發蓬勃的生命力。
3 結 語
紫砂壺相對其他文化而言算是后起之秀,然它歷經歲月洗禮,它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載體,集儒、釋、道精髓于一體,在此基礎上又不斷汲取現代文化的極簡優勢,使之成為現代快節奏生活下,人們表達向往雅致生活的內心訴求的一種文化符號。宜興作為紫砂壺的發源地,紫砂文化的弘揚既是對古老手工藝、傳統文化的傳承,也是宜興這座城市地域文化的彰顯,與地域印象息息相關。紫砂傳承,非一日之功,道阻且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