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云
某縣人大常委會聽取政府辦理審議意見情況,并形成審議意見再次交政府辦理的做法,筆者以為,這是符合立法精神的有益探索。
監督法就審議意見的主體、形成、交辦、反饋等主要環節作了原則上的規范,但在操作層面上尚未具體化。這也就導致在實踐中,缺乏對執行機關辦理審議意見的監督機制。對審議意見辦理情況的督查,一般就是審查書面報告,沒有更新的舉措和更大的力度,結果造成審議意見的出臺與辦理脫節,或多或少地出現簡單應付、推諉扯皮、有意抑制等不良現象,達不到應有效果。
筆者以為,地方人大要深入探索,對一些被實踐證明行之有效的做法加以總結提煉、規范,形成與監督法相配套的具體辦法或規定。特別應對審議意見的整理、交辦、辦理、反饋、跟蹤督辦、滿意度測評等已成熟的做法加以規范,使審議意見辦理走上規范化、制度化軌道。
比如,前文所說的“復審”制度,即人大常委會在聽取和審議“一府兩院”辦理審議意見情況的報告后再形成審議意見的作法就是一種創新。
除此之外,還要進一步健全公開制度,通過報紙、電視、網絡等形式對審議意見的辦理情況進行公開,接受社會監督,增強人大工作透明度,引導全社會都參與到人大監督工作中來。對一些問題,必要時還可運用詢問、質詢、組織特定問題調查等剛性監督手段來督辦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