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園
4·23世界讀書日,各地掀起了一陣陣讀書活動的熱潮,不管是政府各部門頻繁的活動,還是各大書店、電商的瘋狂打折,都讓人覺得這是一場盛宴。
對,我們需要各種各樣的活動來提醒這是世界讀書日,提醒我們該多讀書,但更需要的,是我們自主積極地去閱讀,而非應景地、功利性地去讀書。
你有多久沒讀完一本書了?
答案或許很殘酷,因為已經很久了。
或許你會說,現在的工作那么忙,哪有時間讀書啊?沒有時間讀書,你卻有時間一直盯著手機,打游戲刷微博發朋友圈,你為自己找的借口都那么蒼白。
移動互聯網的迅猛發展,更讓傳統的閱讀方式空間被擠壓,閱讀被帶上消費時代的速食印記。
有資料統計:世界上最愛看書的是以色列人,每人平均每年買44本書,韓國人買12本書,而中國人只買0.5本書。相關調查數據顯示,我國的國民閱讀率持續走低,人們的讀書熱情普遍下降,讀書人口與藏書數量也在減少。
“閱讀率下降,背后的問題是民族素質的下降。一個國家不是靠巨大的人口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是靠閱讀的人口。”長期關注閱讀問題的專家朱永新一針見血。資深出版人黃國榮更是表示,“要用一種拯救的姿態,來喚起青年讀書的習慣”。
國民閱讀率下滑已經成為很大的問題,政府應該通過持之以恒地開展讀書活動,形成一種長效機制和長遠的影響力,扭轉這種下滑現象。
每年的世界讀書日只不過是提醒“多讀書”的日子,它不需要慶祝,更不需要狂歡。“讀書”不應該成為一種被標榜的符號,而應該成為自知與自覺的行為。閱讀就應“悅讀”。
習近平說,我經常能做到的是讀書,讀書已成了我的一種生活方式。讀書可以讓人保持思想活力,讓人得到智慧啟發,讓人滋養浩然之氣。
“腹有詩書氣自華”。閱讀可以塑造個體與民族精神,一個人讀不讀書、讀書多少,可以從氣質和人生態度上看出來。一個人的精神發育史就是他的閱讀史,一個民族的精神境界取決于這個民族的閱讀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