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麗霞 朱寧
摘要:公民利益訴求渠道不通暢,往往會引發極端的利益訴求方式,影響社會穩定。在“孟連事件”中,膠農的利益無法通過合法途徑得到維護,導致民意轉化為民怨,最終引發群體性事件。在制度內利益訴求表達渠道被阻塞的情況下,公民只能選擇制度外的利益表達方式,因此,公民利益表達應當被高度重視。
關鍵詞:利益訴求表達 孟連事件
“孟連事件”是一起典型的非制度化利益訴求表達的群體性事件。其根本原因是膠農無法通過正常途徑維護自己的利益,而采取的極端行為。必須使公民能有效地表達自己的利益訴求,這樣才能在保障公民的利益的同時,更好地維護社會穩定。
一、“孟連事件”過程
2003年,云南省普洱市勐馬橡膠公司與孟連縣膠農簽訂了《膠園管、養、割承包合同》,2005年以來,橡膠價格大幅增長,從原來的幾千元達到幾萬元以上。但公司對膠乳收購價格不作調整,價格飛漲和農特稅取消帶來的利益被橡膠公司老板獨享,引致膠農憤慨,因而膠農與公司之間多次爆發沖突。原孟連縣委書記胡文彬個人長期使用橡膠公司提供的豪華越野車,在群眾利益糾紛之時,將謀求合法利益的群眾定性為農村“ 黑惡勢力”,并在遭到云南省政法委、省公安廳連續明確否定的情況下,擅自跨縣調動警力實施抓捕。2008年7月19日,當地公安機關對5名膠農采取強制傳喚時,致使膠農情緒激動,與民警發生激烈沖突。最終釀成了2人死亡、41名公安民警和19名群眾受傷,9輛執行任務車輛不同程度損毀的慘劇。
二、“孟連事件”中膠農利益訴求表達存在的問題
(1)制度內的利益訴求表達渠道不通暢
“孟連事件”爆發前,膠農曾多次向當地政府反應情況,尋求制度內的表達方式將利益訴求表達傳遞給當地政府,卻未得到當地政府積極有效的回應。
(2)公民利益訴求處理機構缺乏監督,效率低下
①由于缺乏監督,基層政府官員官僚作風嚴重,不為百姓干實事。對公民的利益訴求置若罔聞、不處理、不回應。在利益訴求表達多次得不到回應的情況下,民眾就會選擇極端的行為來獲得回應,群體性事件隨之發生。
②由于缺乏監督,基層政府官商勾結,權錢交易。他們在處理利益問題時會明顯地偏向于強勢群體一方,使弱勢的群眾對政府失去信任,最終會導致弱勢群體對基層政府的對抗。
“孟連事件”中,膠農的利益訴求長期得不到政府的回應,且當地政府在協調膠農與橡膠公司的利益矛盾時,很明顯的傾向于橡膠公司的利益維護,而犧牲膠農的利益,膠農的利益得不到有效解決,也逐漸對當地政府失去信心,最終導致膠農對橡膠公司的積怨逐步轉化為對基層政府的積怨。
三、完善我國公民利益訴求表達機制的建議
在國外,一些國家建立了較為完善的公民利益訴求制度。加拿大聯邦申訴專員署,法國協調員制度,瑞典議會調查官制度,德國聯邦議會和州議會均設立申訴委員會、韓國建立了政府統一的訴求中心和全國性公民訴求在線門戶系統,進行24小時的運作,法國在總統辦公廳下設置總統府通信局,美國地方政府在市長辦公室下設立市民服務辦公室和“311”市民服務熱線等等。
公民利益訴求表達本質上是公民和政府行政溝通的一個過程。公民將自己的利益訴求傳遞給政府部門,政府部門接受利益訴求并給予回應。公民是信息發布者,利益訴求是發布的信息,利益訴求表達渠道是溝通的通道,政府部門是信息的接受者,政府部門接受信息后,反饋給公民。但在溝通過程中,溝通的任何一個環節都存在“噪音”,干擾溝通的有效性。完善我國公民利益訴求表達機制,就要從消除這些“噪音”出發。
(1)拓寬制度內公民利益訴求渠道
防止民眾采取過激方式進行制度外的利益表達,就要確保制度內公民利益訴求渠道的暢通,不僅要確保下到上的的暢通,還要保證上到下的暢通。首先是拓寬制度內公民利益訴求的渠道,除了確保訴訟渠道、行政復議渠道、仲裁渠道、上訪和信訪等傳統渠道正常運行之外,要運用好現代網絡信息技術,為廣大農民群眾構建網絡化的利益表達平臺。
一是在現有的各級政府網站上,完善信訪信息系統的建設,方便群眾網上信訪;二是提高政府政務信息的透明度,信訪內容不得隨意刪除,確保相關領導、信訪部門、當事人能夠隨時了解公民的投訴內容、處理進度和處理結果,從而實現網絡監督,提高工作效果和效率。
(2)建立權威、獨立、有效的公民利益訴求處理機構
公民利益訴求處理機構的權威性要求公民利益訴求處理機構要有實權。我國的公民利益處理機構只有轉交權和建議權,造成的結果就是文件永遠在路上,不能及時有效的回應公民利益訴求。
公民利益訴求處理機構的獨立性要求公民利益訴求處理機構要獨立于任何政府機構。公民的利益訴求多與政府機構和公務員有關,處理公民訴求時,政府相關部門“既做運動員,又做裁判員”,易對訴求問題不處理或處理不公正。
公民利益訴求處理機構的有效性要求公民利益訴求處理機構要及時、公平公正的處理公民訴求。在規定時間內處理且將正確的處理結果及時反饋給公民。
(3)把公民利益訴求處理納入政府績效考核
有些政府人員官僚主義作風嚴重,對公民利益訴求置若罔聞。 部分基層信訪部門功能失靈、形同虛設,訴求表達者錯誤地認為只有把事情鬧大、驚動高層領導,才有可能使利益訴求得到解決。所以群體性事件頻繁發生。
將公民利益訴求納入政府的績效考核當中,政府人員才會嚴肅對待公民利益訴求的處理,將公民利益訴求處理納入自己的職責范圍。
(4)發揮基層政府的作用
基層政府在公民心里往往代表著黨和國家的形象。所以基層政府應密切關注民眾、了解民意、傾聽民聲,及時疏導群眾不良情緒、化解群眾矛盾,樹立政府為人民服務的形象。基層政府如果為群眾干實事,會使群眾相信黨和國家;反之則會使群眾對政府失去信心,用不合法的手段對自己的利益進行維護。所以,應培養基層政府為人民服務的理念,加強基層政府的建設和監督。
此外,政府要加強對社會公眾的引導教育,指導公民采用正確的、合法的申訴方式進行利益訴求表達。
四、參考文獻
[1]白維軍.風險社會與公共危機視閾中的農民利益訴求機制解讀—以云南省“孟連事件”為案例.長白學刊,2009(2)
[2]陳雪蓮.國外公民利益訴求處理機制.行政管理改革,2012(2)
[3]吳明君、史晶.基于服務型政府的公民利益訴求表達機制.研究與探索,2013(10)
(作者單位:西北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