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冬
摘 要:農業作為我國國民經濟支柱產業,其經濟的優化發展對我國社會和諧建設與經濟穩定提升具有重要作用。在當今高度重視創新發展、綠色發展的背景下,綠色治理已經成為新時期農業經濟發展研究的重點內容。與此同時,由于農產品消費基礎大,流通范圍廣,在供給側體制下實現農產品流通經濟的創新對農業可持續發展至關重要。基于此,本文采用文獻資料研究法和問卷調查法,對農產品流通經濟的綠色治理與創新路徑進行了分析,以供參考。
關鍵詞:農產品流通 綠色治理 創新路徑
中圖分類號:F3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17)12(a)-001-02
農產品流通渠道的建設一直是制約農產品經濟發展的關鍵因素,其中農產品流通鏈不銜接,流通成本投入高、信息共享性與基礎設施建設不足等問題嚴重制約了我國農業事業的發展,形成農產品買賣困境。而“五大發展理念”以及“互聯網+”發展戰略的提出,為農產品流通帶來了新契機,提供了新動力。因此,關于農產品流通經濟的綠色治理和創新路徑對我國農業經濟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 相關理論概述
綠色治理是綠色發展的重要舉措,它基于環境實際需求,生活與發展理念、科學技術以及文化等多種元素,實現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的綠色化、科學化、創新化[1]。隨著近年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綠色生態發展理念被越來越多的人所重視,居民消費理念實現由“經濟”“數量”“品質”到“品質”“綠色”“健康”的趨勢演變。因此,發展生態農業經濟、綠色農產品已成為農業現代化建設的必然趨勢。
農產品流通是農業營銷的重要表現形式,主要是指農產品從“供應地”向“接受地”的流動,包含了農產品由生產到收購、物流運輸、貯存以及加工、銷售與市場反饋等一系列流程。
在農產品流通過程中,其經濟效應突出表現在農產品流通的渠道主體、結構、關系以及運行等方面。趙曉飛與田野曾在《我國農產品流通渠道模式創新研究》中指出:在我國農產品發展過程中,農產品流通渠道將呈現出渠道主體“規?;薄跋到y化”,結構“扁平化”,關系“聯盟化”,運行“專項、專業化”“信息化”的趨勢發展;袁華、祃海霞在“農產品流通渠道”相關問題的研究中,也曾指出“第三方物流”以及“供應鏈流通模式”在農產品流通中的重要性;Stern Louis與Sturtevant Frederick認為農產品流通方式改變在一定程度上與社會環境、制度變化存在相關性;由Stern Louis和Torger Reve建立的“Political Economy Framework(經濟與經濟模型)”可知,流通行為存在政治性與經濟性[2]。
隨著近年來我國農業事業的不斷發展,農村居民人均收入有所提升,農產品流通產業成為推動農村經濟發展不可或缺的存在。據有關數據統計,2012年我國農產品流通經濟價值達到2.24萬億元,占社會總物流的1.7%;2014年我國農產品流通價值總額超過3.3萬億元,農產品綠色通道建設達到4.5萬公里,貫穿71個市級行政區。可見,農產品流通行業具有廣泛的發展前景,實現農產品流通的綠色治理至關重要。
2 農產品流通經濟的綠色治理存在的問題
雖然我國農產品流通行業的發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并實現了“綠色物流”的發展,但從我國農業以及農產品流通行業發展現狀來看,我國農產品流通經濟的綠色治理仍存在諸多問題,有待進一步的改善與解決。
2.1 在農產品流通過程中存在信息共享問題
就我國農產品流通現有的“農戶生產+公司銷售”“農戶生產+公司銷售+電子商務銷售”的模式而言,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區域性特色農產品的生產與營銷,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農產品生產品質[3]。但是,由于流通主體相對較少,產品流通的供應鏈服務較短,信息共享性相對較差,從而無法實現與市場信息的及時獲取與判斷,出現農產品滯銷問題。例如,2016年碭山蘋果滯銷事件的發展,則是由于信息共享不足,導致流通問題的產生,為果農帶來巨大經濟損失。
2.2 在農產品流通過程中存在物流不暢通問題
物流不暢通一直是影響農產品流通優化發展的關鍵因素,雖然隨著近年來我國物流行業的高速發展以及相關運輸與存儲技術的不斷提升,通暢性問題有所改善。但是,從整體角度出發仍存在諸多不足,制約了我國農業的現代化建設與綠色化發展。例如,2015年,由于土豆深加工企業的倒閉,加之該地區流通基礎設施建設相對薄弱,從而導致甘肅定西市許多種植土豆的農戶受到影響,土豆無法得到及時銷售,出現滯銷問題。
2.3 在農產品流通過程中存在經濟效益不協調問題
現有農產品流通模式雖然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農產品的實體流出與銷售,但是這種“農戶+公司”“基地+超市+顧客”的模式下,農戶與企業之間、企業與消費者之間存在信息不對稱問題[4]。部分企業為追求更高的經濟利益,會出現打壓農產品價格,提高農產品銷售價格的問題。加之先進農產品流通主體的規模相對較小,話語權不高,而消費者農產品購買渠道有限,從而出現經濟效益不均衡問題。
2.4 在農產品流通過程中存在產品局限性問題
我國作為農產品生產與銷售大國,農產品種類豐富,涉及范圍廣闊,并擁有較多的稀有、珍貴的農產品資源。但是由于流通基礎設施建設不足,相關法律法規不完善,導致農產品市場不穩定,市場中稀有性農產品價格嚴重偏高,農牧開采過度等問題,使得在發展農業經濟過程中,綠色治理被忽略,形成局限性。加之,實體流通過程中,一些產品的存儲需要特定的環境,因此,為滿足實踐需求,則需依據一定的技術,投入大量的成本。因此,使一些農產品流通與營銷存在風險性,出現產品局限性問題。
3 農產品流通經濟的綠色治理與創新路徑
要想實現農產品流通的綠色治理與創新發展,應結合現階段存在的綠色治理問題,依據相關要求與農產品流通產業鏈的各個維度采用行之有效的方法進行處理。
3.1 基于農產品流通環境,組織開展生態環境治理
農產品流通作為農產品生產者與消費者實現溝通的重要橋梁,其穩定發展與綠色治理需要一定的環境作為支撐。對此,需從農產品生產與營銷角度出發,實現生態環境的構建。對此,有關部門應建立完善的農產品生產與營銷制度,農產品流通法律法規,用以規范農業生產行為、農產品加工與消費行為、農產品流通行為。與此同時,在農業經濟發展過程中,樹立綠色發展理念,在實現環境保護的前提下,進行稀有農產品資源的種植與開采。此外,注重農產品市場機制的調整與規范,在穩定市場環境的前提下,實現農產品資源的優化配置。
3.2 基于“五大發展理念”,實施農產品生產與營銷技術創新
在發展農業經濟過程中,應注重農產品流通的科學性、合理性。結合“五大發展理念”,實現產品流通技術與模式的“創新”,實現農產品流通經濟效益以及供求關系的“協調”,保證農產品種植、加工與運輸、存儲的“綠色”以及農產品流通信息的“開放”。從而實現農業生產的規模化、系統化、商業化,實現農產品物流渠道的聯盟化、信息化、精細化。
3.3 基于農產品行業需求,培養高素質、應用型人才
人才作為發展農業經濟的重要載體,其素質、技術、能力的高度,對實現農產品流通經濟綠色治理的創新具有直接影響。對此,我國應注重相關人才的梯隊培養,通過教育培訓將綠色、創新、環保、信息等理念滲透到思想與行動中,并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為農產品種植生產、農產品加工、農產品物流、農產品銷售提供復合型人才,實現先進理念、先進技術在工作中的應用,推動農產品流通經濟綠色治理的優化發展。
4 結語
總而言之,本文采用文獻研究法、問卷調查研究法,對農產品流通以及綠色治理相關理論進行了分析,并結合農產品流通行業發現現狀,對農產品流通經濟的綠色治理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分析,從而提出農產品流通經濟綠色治理的創新路徑,旨在通過分析與探究,改善農產品流通問題,推動農業現代化建設,為我國農業經濟的優化發展提供有益幫助。
參考文獻
[1] 趙曉飛,田野.農產品流通渠道變革的經濟效應及其作用機理研究[J].農業經濟問題,2016(04).
[2] 許紅蓮,胡愈.農產品電商物流金融綠色發展的舉措[J].新疆財經,2016(04).
[3] 李敏,吳群琪.基于城鄉經濟一體化的農產品物流經濟學思考與展望[J].物流技術,2015(07).
[4] 鄭素芳.農產品流通產業鏈綠色治理的影響因素及創新路徑[J].商業經濟研究,201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