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萍
摘 要:金融理財方式多種多樣,各種理財的形式和系統也趨于完善,人們在進行理財的過程中,需要找到最適合自己的理財方式,從而實現個人和家庭資金的最大化。本文主要研究金融理財方式比較與保險理財的優勢。
關鍵詞:金融理財 方式比較 保險理財
中圖分類號:F8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17)11(a)-019-02
隨著科技的發展和社會的繁榮,我國經濟的增長呈現出質的飛躍,人們的生活水平普遍提升的同時,家庭和個人的存款也隨之增多。在這樣的形勢下,金融理財和保險的購買就顯得尤其重要。在實際的理財過程中,客戶需要選擇最適合自己的理財方式,根據自己的資金和能夠承受的風險以及收入情況等決定,同時客戶也需要對比金融理財和保險理財之間的區別,從而完善自己的經濟實力。
1 對理財機構的監管比較
首先,在我國,大多數商業銀行理財的主體是固定的銀行監管組織和部門,也就是中國銀行的監管委員會;其次,證券公司所進行理財的重點則是具有專門資格的管理單位和組織部門,也就是中國證券監督委員會。該組織對于各大銀行的證券發放是有具體的政策和力度的,需要按照該組織下達的計劃和意見準確執行;再次,信托監督公司的監管主體與商業銀行的監理單位是統一的,是中國銀行監督管理委員會,需要按照委員會二度命令執行各種計劃;最后,保險公司進行理財的監管主體與上述部門不同,主要是為了促進保險業務的順利發展,屬于中國保險監督委員會,該組織會頒布各種命令和法案,確保各個保險公司的順利運行[1]。
2 金融理財產品的特點比較
2.1 投資特點比較分析
目前,從理財的產品上來看,商業銀行的主要理財產品是人民幣理財產品和外幣理財產品兩種形式。但是從風險上來比較的話,外幣理財的風險要大于人民幣理財風險,主要是其比較容易受到國際金融市場的影響。當時相對應的,外幣理財的收益要比人民幣理財的收益大。人們最開始的理財只是基本的儲蓄功能,其具有固定的收益,理財的風險也很小。但是隨著金融市場的不斷變幻,各種理財產品也是應運而生,收益也開始逐漸增大。大多數證券公司的理財產品分為限定類型和非限定類型,同時限定類型理財產品也會根據產品的不同分為混合型和股票型幾種。雖然這幾種理財產品在名稱和形式上有較大的差異,但是其根據的理財結構較傳統理財產品沒有較大改變,都是投資范圍相對較廣、風險相對較低。
信托公司的理財產品主要集中于國債和證券的投資類型方面,其主要的特點是信用度相對較高,而且收益相對穩定。基金公司的理財產品包括貨幣、證券和債券等不同的形式和類型,這些基金的不同類型,是專門為不同階層的客戶而設計的。與這些不同的是,保險理財產品的主要類型都是不同的,其中包括萬能險和分工險以及投資保險,根據客戶投資的比重不同,其最終的收益也不同。但是從大致上來講,保險理財的收益要相對少于金融理財的收益,但是風險相對較小。
2.2 金融理財產品的費用和期限比較
從金融理財產品的費用和期限上來說,銀行理財產品的期限一般都是2~3個月以上,費用除了需要扣除的手續費之外,還需要其他費用。但是證券公司是個例外,其理財產品的期限一般是3~24個月,手續費用相對來說較低。基金公司根據購買理財產品的不同,也具有不同類型的費用和期限,其中包括管理費、認購費、托管費以及申購費等。保險公司的理財產品期限大多較長,一般有幾年甚至是幾十年不等,費用也比其他產品的費用高得多。
2.3 金融理財產品的流動性比較
從流動性上看,銀行的理財產品流動性最差,如果沒有到指定的時間和預訂的期限,客戶是不能隨意將存款取出的,同時也不能隨意更改計劃。但是伴隨著金融行業的發展和運行,為了能夠更加滿足客戶的需求,商業銀行現在也開始開放資產的理財投資系數,也就是增加理財產品的流動性和科學性。證券公司理財產品的流動性相對較低,但是客戶可以通過其搭建的平臺,選擇合適的流轉方式,增加理財產品的靈活性。基金公司理財產品的流動性相對較好,能夠隨著交易的進行直接流轉,但是其中也會存在一定的風險。保險公司的理財產品相對復雜、種類也繁多,因此流動性會根據不同的產品類型,具有不同的流動風格,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2]。
3 保險理財產品的優勢分析
3.1 政策上的優勢
我國保險業務具有一套專門的法律保障,即《保險法》,其中包括對保險合同、保險流程以及當事人等的一些規定。保險本身就是一種專門的制度化安排,由政府承擔一部分保險責任,對投保人和客戶造成收益的一種具有科學化和專業話的法律程序。《保險法》是保險業務得以展開的基礎規范,其中出臺了許多對投保人以及受保人有益的法律條文,以供廣大額客戶選擇和投保。同時,我國政策部出臺的許多條文規定,從稅務和法律上對保險業務的相關屬性進行了集合和整理,促進了保險業務的流通和融合發展。
3.2 產品優勢分析
3.2.1 保險理財產品具有安全保障的功能
保險業務流通的本身是促進經濟發展的重要手段之一,同時也是一種新型的理財模式和工具。大多數投保人的意愿都是想要通過一定的保險投資獲得相關的利益,從而彌補意外發生造成的損失,追求的其實也是一種安全感和舒適感。總的來說,保險最大的作用就是獲得保障等相關權益,只要簽訂了一份合同,投保人就能夠在有效的期限內獲得精神和意外等方面事故的賠償,這不僅是一種精神安全的治療方法,同時更是一種資金擴張的投資。當前,除了保險的基本業務之外,還有一些除了傳統保險其他的一些功能,為客戶的生命安全和基本信息做了充分的保障。因此,保險理財與傳統的金融理財相比,除了具有傳統的投資理財之外,還具有強大的保障功能,財為客戶的生命安全以及心理健康做好充分的保障。
3.2.2 收益方式具有特殊性
從投資者的角度來說,保險理財產品的投資范圍也許并沒有其他金融投資理財產品的范圍大,但是大多數理財都是在合理的范圍之內進行的,基本包括債券、資金以及證券投資基金等。一旦經過允許,客戶還可以在指定的范圍之內,進行間接的投資和收益。雖然保險理財的收益相對較低,但是客戶的資金卻可以在逐年投保的過程中,利息逐漸增加,從而形成一個更多收益的利益空間,為客戶的資產形成集約化管理。
3.2.3 具有規避司法的特權
作為企業來說,一旦債券問題被作為司法訴訟時,客戶在銀行里面存的錢、固定資產以及房地產等固定資產都不會凍結。但是,如果此時客戶擁有一份保險理財,這個問題就會很好解決,尤其是人壽保險的保單。因為在我國,人壽保險的合同是具有法律效力的,更是以人的身體和壽命為基本的投保單位的,根據相關的法律條文,在沒有經過保險人書面同意的情況之下,保險單不能轉移、凍結或是惡意拍賣,此時的保險單就成了最有效的投資工具。在這種情況之下,即使客戶的投資企業瀕臨破產,客戶的資產也不會被凍結。
3.2.4 具有強大的融資功能
當前,我國保險理財的主要方式是壽險,客戶一旦購買了這個產品,就會得到一個投保單。這個保單是一張非常重要的融資工具,可以直接到保險公司進行貸款,目前,客戶可以貸款的額度最高可以在70%~80%。但是在這種情況之下,融資功能還可以起到一定的決定保費的作用,這樣做,不僅能夠為客戶提供更加原始和豐富的資金資源和貸款方式,更加能夠促進整個市場乃至社會的資金流通[3]。
3.2.5 保險理財產品能夠合理避稅
第一,大型企業可以通過向保險公司投保的方式,即幫助員工繳納既定的保險金額,從而實現避稅的目的。因為根據相關的規定,企業在拿出員工總工資的4%之后,可以為員工投保,其商業稅就可以減免。如果企業員工較多,繳納保險的金額達到一定的數量,還可以獲得一定的權限,其中包括不低于三年的期間內分期均勻扣除費用的權利。同時,如果員工從原來的公司跳槽,進入新的公司之后,新的公司也是可以按照其原來的規定,幫助其繳納既定的保險金額,因此,無論是企業還是個人,都會通過保險理財達到既定的避稅目的,從而增加固定的資產價值。
第二,保險理財是規避遺產稅的有效手段,通過我國出臺的相關法律條文,將遺產征稅的金額和實際的算法已經記錄在案。根據草案,遺產越多,稅率也就越高,最高將多達50%,因此,投保人一旦意外離世,個人的財產也會隨著納稅的同時而大量縮水。因此,保險就成為了有效規避遺產稅的重要工具,對今后金融市場的發展具有重要的影響。
3.2.6 能夠有效地抑制通貨膨脹等經濟危機的影響
當前形勢下,我國主要的存款形式除了基本的銀行存款之外,還包括股票投資以及房地產和外匯等固定資產的投資,雖然各種投資的風險類型和系數都不統一,但是每一種投資都會或多或少地受到金融危機的影響,其中就包括通貨膨脹以及匯率波動等因素的影響。在這種情況下,保險理財的作用就凸顯出來了,保險產品本身就具有較強的穩定性和科學性,自身具有一種能夠分散風險的理財行為,保險預定的利率和前瞻性與發達國家的利率沒有什么聯系,因此不具有敏感性和機制性,例如萬能壽險和連投險就是為了保險公司為了應對通貨膨脹等金融危機研發出來的保險理財類型。人們通過購買這些保險,一方面能夠對自己的心理產生慰藉。同時,客戶通過對比金融理財的各種形式和保險的各種類型,能夠在第一時間內選擇在通貨膨脹的情況下,對自己有益的理財產品類型,從而進行投保。除此之外,如今的銀行利率已經不能滿足廣大群眾的理財訴求,因此通過購買保險,能夠最大程度地實現客戶預先設定的利益,同時還能夠對自己的人身安全做出保障,因此,保險理財已經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理財方式之一。
4 結語
綜上所述,本文通過將各種金融理財產品和保險理財產品進行比較之后,總結出保險理財產品除了具有流動性較差的性質之外,還具有其他的優勢之處,不管是在理財收益還是債券收益方面都具有獨到之處。因此,保險理財以其自身獨特的優勢,已經成為人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理財環節,不僅為人們的生活提供了保障,更促進了市場上的資金流通,為經濟的建設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 王輝,徐鵬.試論金融理財方式比較與保險理財優勢[J].進出口經理人,2014(S1).
[2] 王洪凌.金融理財方式比較與保險理財優勢[J].企業導報, 2012(20).
[3] 朱才斌.金融理財方式比較與保險理財優勢[J].中國市場, 200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