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夢依
摘 要:通過對金融改革的歷史進行分析后不難發現,在金融監管上,各國政府雖然都在不斷 地發展和完善。但是,總的來看,金融監管的改革都是以問題為導向的危機推動,即所謂的缺乏前瞻性的事后完善。本文中,以國際金融監管的改革與變化趨勢為切入點,對我國現階段金融監管中所面臨的問題和挑戰進行分析,并立足于推進思路和改革目標,對我國金融監管的改革框架和具體措施進行探究。
關鍵詞:改革 金融監管 政策
中圖分類號:F83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17)12(a)-065-02
1 國際金融監管改革趨勢分析
自從美國金融危機爆發后的五年時間內,各個利益群體和政治勢力在經過輪番博弈后,形成了以歐盟、美國和英國等主要經濟體為主要導向的金融監管改革政策。而趨同性是這些政策所共同體現出的特征[1],同時也是在未來的一段時間內,國際金融監管改革的主要風向標,這些趨勢具體可以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在超級金融監管機構的輔助下,完成對風險的系統性防范。自從危機出現后,以歐美等發達國家為主的經濟體,均采取了一系列的手段和措施加強了對危機的防范力度,同時通過超級金融監管機構的設立,完成了對金融風險的識別與防范,而在這一過程中,超級金融監管機構則起到了宏觀審慎的作用。例如,在美國,以財政部為主導,成立了10家FSOC;在歐洲,歐盟成立了ESRB;而在英國,他們將原有的“三權分立”監管模式打破,而將全面的監管職責交由英格蘭銀行負責,而成立上述各組織機構的主要職責即為對系統性風險進行防范、監管和協調。
第二,監管理念的強化、監管范圍的擴大。自從危機爆發以來,各經濟體都竭盡所能地將監管范圍進行擴大,力求所有的金融機構都要隸屬于自身的管轄范疇,以此來降低監管漏洞的發生率。體現在機構上,在美國,原來的私募基金、對沖基金、投資風險基金全權被劃分至監管的范圍中;在歐盟,私募股權基金、對沖基金、銀行的管理,也被收攬;而在英國,在對待對沖基金的管理上,則提出了更為嚴苛的信息披露要求。體現在產品和金融市場上,在美國,對于場外衍生品和資產證券化的市場監管提出了明確要求,同時,對于所有的合格的衍生品,必須要劃分至場內交易的范疇中,且要經過中央對手方進行清算。在英國,重要的系統金融批發市場,特別是衍生品和證券市場的監管力度都不斷地加強。在歐盟,主要的規范和約束均體現在高風險的金融市場上,電子交易平臺必須要對所有的合格場外衍生品進行覆蓋,同時,也要通過中央清算所進行清算[2]。
第三,促進中央銀行金融監管作用的加強。在金融危機未爆發之前,上述各大經濟體在進行金融監管的過程中,均未將中央銀行納入其中,而中央銀行的主要職能為政策貨幣。但是,自從金融危機爆發以來,從中體現出了一個道理,上述的制度安排,對于宏觀審慎監管的實施和風險的系統性防范而言,均具有極為不利的影響。危機自爆發以來,各主要的經濟體均充分意識到了在金融體系構成中,中央銀行所發揮的重要作用,同時,也對其監管的智能予以強化。
第四,金融消費者權益的保護。自從金融危機爆發后,各國政府均深刻意識到,在保持金融穩定的進程中,金融消費者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此,各大經濟體均將金融消費者權益的保護視作金融改革中所要重點關注的內容。在美國的《多德—弗蘭克法案》中指出,成立CFPA,對消費者的權益進行保護,對原來在期貨監管機構和證券機構外分散的消費者在保證其獨立性的前提下予以保護,通過金融產品信息披露要求的改進,金融產品條款設計要求的提高等手段和措施對消費者的權益予以保障[3]。在歐盟,“金融消費者保護”成為了金融監管改革中ESFS的核心任務。將保護投資者和消費者的權益作為金融監管局的重要職責。在英國,通過設立FCA,對金融機構的業務行為予以監管和保護,以此來保障金融消費者的權益。
第五,加強國際監管和國內監管的協調與合作。體現在國內監管協作上,在美國,FSOC承擔了所有的風險系統防范的協調和監管職能,同時,國內的監管機構主要由金融服務監督委員會進行負責;在歐盟,將原來的各成員國之間相互分離的局面進行統一,并納入到歐盟監管的體系框架內,這對于歐盟的整個監管合作而言,無疑是具有重要作用的。在英國,將原來的單個監管機構有效地統一為同一個整體,并在英格蘭銀行的統一領導下進行監管,這對于溝通協調成本的降低而言,具有重要的意義。同時,英國在2009年《改革金融市場》白皮書中有關于監管協調機制使用大量篇幅進行細致明確的規定。體現在國際監管協作上,各主要經濟體均呼吁金融監管協作和統一全球監管標準步伐的推進,并以G209會議促進定期溝通機制的建立[4]。
2 中國金融監管改革的政策選擇
通過對金融改革的歷史進行歸納總結后可以發現,雖然受金融危機影響后,各國政府的金融監管力度均在不斷的加強,但是總的來看,都是受問題導向和危機推動所致。金融監管理論成熟性的不足,是導致這一現象出現的主要原因,當前所實施的金融管理制度,方式、體系以及手段對于金融體系的安全性均不能從容應對,除此之外,受金融監管過程中,外部評估機制的缺失影響,致使未受到金融危機沖擊的金融監管改革缺乏推動力。
受金融監管改革歷史規律的影響,中國的金融監管改革更應該以問題作為導向,并且在較強的外部推動力的輔助下完成。通過對當前的改革環境和改革背景進行分析后發現,我國的金融監管改革可以從金融體系管理中所面臨的突出性問題為依據,在對其他國家的金融改革進行借鑒的基礎上,確定具體的推進速度和改革目標。
2.1 金融監管協調機制建立步伐的加快
通過歐美國家對中央銀行監管權進行強化的社會實踐進行分析,可以得出,對銀行監管采取支持態度者應該于貨幣當局的觀點進行獨立,這不僅體現在實踐中的挑戰,同時,在理論上,也尚無有力的證據進行支持。與僅僅專注于微觀審慎層面和個體機構的金融監管機構相比,貨幣政策職能僅僅由中央銀行進行負責。同時也可以以宏觀審慎原則作為基礎,將微觀審慎與之相統一,并且通過對微觀審慎進行調整,達到防范金融危機發生的目的。通過對我國的金融監管社會實踐進行分析后可以發現,現階段,受牽頭部門缺失的影響,我國的金融監管聯席會議制度,對于各監管主體而言,仍然存在有效爭端解決缺失、有效約束力缺失及其外部監管機制缺失問題。在運作的過程中,對于實際發展中存在的問題仍難以解決。嚴重者甚至會出現外部化利益沖突事件。通過上述分析得出,我國實行金融監管,必須要在對發達國家的經驗進行借鑒的前提下,成立以人們銀行為核心的金融監管協調機制。
2.2 宏觀審慎監管框架的構建
以立法的手段對宏觀審慎監管的責任主體的職責進行明確,同時,使其與奇特懂得監管部門協同合作,通過逆周期監管調控機制的構建,促使逆周期資本緩沖制度的建立、與新增貸款超常變化相聯系的差別化準備金和動態撥備制度。在流動性要求及其杠桿率上,應該設計與周期變化相關。應該對系統性重要性的金融機構加強監管力度,對重要性金融機構的標準和定義進行明確,具體可從杠桿率、附加資本要求、籌備以及流動性等角度入手,從事后風險處置的角度上對監管的工具和措施進行提出,對綜合經營下的風險隔離予以強化,綜合化經營試點推進的過程中應謹慎進行,始終沿用分業模式進行經營,建立防火墻制度,對相互交叉持股、擔保、授信、資產轉讓等內部交易現象進行嚴格管理與控制,防范系統性風險的產生。
2.3 金融監管方式的轉變
以放松管制作為監管加強的手段和方法。從事前準入緩解的行政審批監管轉向過程監管、行為監管以及事后懲戒相結合的監管方式。對監管的有效性不斷提升,通過對投資者適當性折度建設與金融信息產品披露相結合的強化,對參與市場投資者的承擔能力和風險識別意識進行保持,并且可以對金融產品的風險結構進行充分掌握,對投資者的利益予以保護,使得金融產品的銷售由以往的賣者有責向買者自負進行轉變。
2.4 金融管理體系的構建
在這里,筆者建議,應該對地方金融管理部門賦予一定的金融監管職能,并對其監管的職責和權限進行界定,例如擔保公司、小額貸款公司等不吸收公眾存款的金融機構交由地方金融管理部門進行監管[5],也可以將地方的金融政策制定權交給省級政府。與此同時,促進省級金融管理部門獨立性的提升,是本地金融持股比例在地方政府中降低,進而將地方政府對中小金融機構的控制降至最低。促進地方政府的金融管理部門與中央金融管理部門之間的協同合作,將垂直管理的中央金融監管體系管理不到位及其金融管理部門之間各自為政的現象進行避免。
綜上所述,自從金融危機爆發后,各大經濟體均意識到了金融監管改革的重要性,也紛紛采取手段和措施加快改革的步伐,促進經濟的穩步增長,中國受這一社會背景影響,也開始積極投身于改革的浪潮中,由于我國的國情與其他發達國家之間存在較大差異,因此,在改革的過程中,應該立足于實際,積極探索適合自身發展的科學化的改革政策,只有這樣,才能促進經濟的又好又快發展。
參考文獻
[1] 巴曙松,沈長征.國際金融監管改革趨勢與中國金融監管改革的政策選擇[J].西南金融,2013(8).
[2] 侯代悅.論析國際金融監管改革立法新趨勢及對中國的啟示[J].法商論壇,2010,04(4).
[3] 陶玲.把握國際金融監管改革趨勢 完善我國金融管理體制[J].清華金融評論,2014(4).
[4] 王秀華.后危機時代國際金融監管改革趨勢及我國的監管走向[J].新金融,2010(5).
[5] 孫立行.國際金融發展新格局下的中國金融監管改革戰略研究[J].世界經濟研究,201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