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麗
摘 要:內部控制制度是管理現代化的產物,可以有效地保證企業經營活動的健康進行,保護資產的安全和完整,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和可持續發展。近年來,內部控制被廣泛地運用到事業單位的管理領域,收到了較好的效果。本文根據在事業單位多年從事財務管理的實踐,就內部控制在事業單位財務管理方面的運用,提出一些建議。
關鍵詞:內部控制 事業單位 運用
中圖分類號:F8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17)12(b)-113-02
1 “企業化管理”的事業單位運用內部控制的必要性
內部控制是企業的內部管理控制系統,貫穿于企業經營活動的各個方面,只要存在經濟活動和經營管理,就需要有相應的內部控制。它兼容了內部控制法規、內部控制標準的相關要素,是對企業管理的一種約束,這種約束不是消極地約束企業的經營行為,而是積極地促進企業更好地完成經濟目標的有力保障,與企業的財務管理、會計管理形成了有機結合,是對企業管理中存在的消極因素和漏洞的一種約束和彌補,是對積極因素的一種保護和促進,具有保駕護航的作用。對內,它可以有效的控制企業各個環節有條不紊地、緊張有序地、按照企業既定的目標有效地運轉,使企業達到期望目標的一種制度保證;對外,它可以與審計、稅務等部門的規章銜接,是企業管理水平的體現,將企業的管理素質和形象展現給外部,對提升企業的信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化,更多的事業單位實行了“事業單位,企業化管理”的體制,特別是企業化管理的事業單位,他們的業務性質具有特殊性,他們的管理與企業具有類同性,從普遍的規律看,內部控制制度非常適用于企業化管理的事業單位。特別是集公益性、經營性為一體的綜合單位,既有事業單位承擔社會公益事業的典型特征,又有類似于企業運營的相同之處,借鑒企業內部控制制度的方法,即通常所說的,不但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2 運用內部控制加強事業單位財務管理的構架
一是以內部控制的理念加強內部管理的制度化、規范化、系統化建設。一個企業化管理的事業單位,第一,要遵循法制管理,即依法行政、合法辦事,展示在人們面前的形象是一個守法的單位,它體現的是法制化,而不是人治化,是現代管理的最基本要求;第二,要完善制度管理,即制定出各個崗位、各個環節、各個部門、涵蓋整個單位的規章制度,達到制度的健全和完善,是現代管理的最基本條件;第三,建立的各項規章制度要做到規范化,符合法律和規章的要求,適應本單位的實際情況,行之有效,易于操作;第四,單位建立的各項規章制度要做到系統化,上下左右銜接,環環相扣,不遺漏,不沖突,體現出制度的科學性;第五,要控制已經建立的規章制度有效執行,充分發揮制度的作用,防止有章不循,制度虛設。制定合理、完善、有效的內部控制制度,是管理者的需要,也是管理者的責任。
二是完善內部控制制度體系。內部控制體系是由內部控制法規、內部控制度、內部控制標準三個方面組成的。制度是內部控制法規和內部控制標準的基礎,是內部管理活動的制度化,因此,內部控制法規和內部控制標準不能離開內部制度而存在。建立內部控制制度的依據是內部控制法規,建立內部控制標準的基礎是制度,三者的關系是相輔相成的。三者規范的主體各不相同,內控法規的制定主體是立法機構和司法機構;內控制度的制定與執行主體是企業管理者;內控標準的制定與使用主體是各種職業團體和會計事務所;簡而言之,規范企業行為的法規是“鋼性”的,如稅收法規等;國家統一制定的制度是“硬性”的,如會計制度、財務制度、各項準則等;企業制定的內部控制制度是“柔性”的,如各項管理制度等。要制訂一套完整的內部控制制度,首先要熟知規范本行業的法律,其次要結合行業的財務會計制度,要根據本單位內部機構的設置和開展業務的內容,設計出各個環節的崗位職責和控制標準以及相關環節的銜接責任,這樣就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內控制度。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內控制度的制定者理所當然的是管理當局,內控制度的執行者是內設機構的各個部門以及每個員工,監督內控制度有效執行者一般是內部審計部門,內部沒有設置獨立的審計部門的單位,領導當局應當授權財務部門執行該項權力??傊_保內控制度的有效執行。
三是加強制度創新和隊伍建設。已經設立的內控制度不是一成不變的,隨著時間的推進和經營管理的不斷變化,需要不斷地修改和完善。內部控制制度的建立要適應本單位管理的需要,以寧夏七星渠管理處為例,它是以水利農業灌溉收費為主,水利施工、果園農場、水利工程監理為輔的綜合事業單位,要建立一套完整的內部控制體系,必須從內設機構入手,根據灌溉、施工、監理、核算等不同部門各自的職責入手,制定出適應各部門的內控制度。各部門的內控制度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銜接的。這樣就形成了一個完整的內控體系,它可以用流程圖的形式展現在管理者的面前,用網絡管理的方式,使管理者一目了然,輕而易舉地掌握所管轄的各個環節的運行情況,便于操作,易于掌控。
3 完善事業單位財務管理內控制度的對策與建議
一是圍繞發揮人力資源作用完善事業單位財務管理內控制度。任何管理制度的建立都是有目的地,那就是要達到的目標和效益。管理是達到目的的手段,制度是管理的工具。如何使管理制度及內控制度為所要達到的目標服務呢,簡而言之,就是向管理要效益,通過管理出效益,嚴格管理增效益。人力資源是可貴的無形資產,很難用價值估量,從管理的角度講,就是要充分發揮人力資源的作用。事業單位的人事部門在制定內控制度的時候,先要考慮如何調動人力資源,如何使人力資源的效益最大化;財務部門和其他管理部門要從各自管理的范圍出發,充分發揮人力和物力資源的效益最大化。二是圍繞預期的經營目標完善事業單位財務管理內控制度。在制定發展計劃和經濟目標時,要保證計劃目標的實現。仍然以寧夏七星渠管理處為例,在制定內控制度時,必須把如何發揮資源優勢融入到其中,從財務的角度講,物力資源是可以計量的,那就是資產總值,這是一個單位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從資產存在的形態看,它可以劃分為貨幣資產和實物資產;從資產的流動性看,它可以劃分為固定資產和流動資產;單位的經營活動以及通過經營活動所取得的效益,它依賴的基礎是可利用的資產,人力資源是開展經營活動的主體,在人力的操控下,資產得以源源不斷的流轉,效益也就源源不斷地實現了。例如,在總資產中,固定資產所占的比重是很大的,它所應當發揮的效益往往是最容易被忽視的,在制定內控制度和內控標準時,要合理配置固定資產,隨時關注閑置和多余的固定資產,合理處置和利用這部分資產,使其發揮效益;流動資產在經營活動中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流動資產配置的合理性和流轉速度的快慢,直接影響到經濟效益的好與壞,在制定內控制度和內控標準時,一方面要注重流動物資的合理配置,特別是存貨(在建工程、農產品),既要保證業務的正常開展,又要防止積壓,這是加速資金流轉的關鍵;另一方面要特別注重貨幣資金的配置,要制定貨幣資金管理辦法和崗位責任,加強貨幣資金的預算計劃管理,加強對貨幣資金的管理和運用,這樣,經營活動就有了充足的動力,實現經營目標就有了保障??傊?,制定內控制度是一項綜合工程,它涵蓋了單位的方方面面;制定內控制度的目的就是為了加強管理,增加效益,因此,在設計和制定各項內控制度的時候,必須考慮經濟效益的因素。三是重視內控制度的法律責任。建立內控制度要與相關的法律銜接,要求制定的制度條理化、書面化,力求形式上的合法性、完整性。四是合理制定內控標準。不同的管理部門的控制標準是各不相同的,有些控制標準的量化專業性很強,因此,在制定內控標準時必須要有懂行的專業人士參與,要做到法律上的有效性,專業上的權威性。五是加強檔案管理。對已經建立的內控制度所形成的文件要建檔管理,隨著國家法規的修訂和單位管理的變化,適時修改,并以書面形式向員工宣傳,便于監督和執行。六是進行成本核算和風險防范。內控制度的有效性會受到成本效益的制約,內控水平越高,防范風險的作用就越大,相應的,消耗的資源就會越多,必然會增加管理成本;反之,內控水平越低,防范風險的作用就越小,雖然節約了管理成本,但是達不到管理的目的;因此,制定內控制度要掌握好尺度,既實用有效,又不浪費資源。
參考文獻
[1] 陳琦.事業單位企業化管理后的績效管理方式探討[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上旬刊),201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