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春蕾 于靜霞
摘 要:隨著我國資本市場的進一步發展,審計行業也得到了高度重視,但接踵而來的卻是頻發的審計失敗的案例,引起了社會公眾的關注。審計失敗的頻繁發生,使得注冊會計師的執業能力和職業道德備受懷疑,給企業和會計師事務所以及經濟市場造成嚴重損失,同時也反映出我國審計質量較低的現狀。監督形同虛設,審計工作更是“走形式”,無法得到有效實施,這不僅擾亂了資本市場,還使注冊會計師逐漸陷入了誠信危機。本文以綠大地造假案例為例,對審計失敗的原因進行分析并提出相關防范對策。
關鍵詞:注冊會計師 審計失敗 原因 防范措施
中圖分類號:F27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17)11(a)-113-02
1 綠大地財務造假案例分析
1.1 概述
云南綠大地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綠大地”)于1996年6月成立,主要經營苗木栽種與銷售,綠化工程等項目。2001年3月,綠大地以整體變更方式設立為股份有限公司,并向社會公開發行股票(股票代碼:002200)。2007年12月21日,綠大地成功掛牌上市,成為云南省第一家民營上市企業,國內首家有關綠化的上市公司。2011年3月17日,綠大地的董事長何學葵因涉疑欺詐發行股票被逮捕,4月7日,財務總監李鵬被公安機關采取強制措施,曾經風光無限的綠大地就此跌入谷底。據證監會表示,早在2010年3月就對其進行了調查,發現其披露信息存在嚴重違規等現象。司法機關在相關刑事判決中認定,綠大地在2007年年度報告中虛增資產21,240,000元,虛增收入96,599,026.78元;在2008年年度報告中虛增資產163,353,150元,虛增收入85,646,822.39元;在2009年年度報告中虛增資產104,070,550元。
1.2 造假手段
2004年~2007年,為達到上市目的,綠大地公司董事長何學葵與財務總監蔣凱西等人共謀、策劃,由趙海麗、趙海艷注冊了一批實際由綠大地公司控制的關聯公司,利用關聯銀行賬戶流轉資金,采用偽造合同和發票等手段,虛構銷售業務、虛增資產及收入。據2007年綠大地上市所公布的招股說明書中披露,該公司3年累計收入6.26億元,其中有2.96億元是虛構的。上市之后,綠大地于2007年至2009年期間,又通過購買三塊土地使用權、改良基地土壤等項目進行造假,虛增資產可達2.5億元。
1.2.1 虛增資產
上市前,綠大地于2004年2月在云南省曲靖市馬龍縣購買了960畝土地,其提供的合同書披露上述土地使用權原值為955.2萬元,但村委會提供的合同書卻顯示,綠大地支付上述土地使用權受讓款40萬元,虛增土地成本900.20余萬元;2005年4月,綠大地受讓云南省曲靖市馬龍縣馬鳴鄉3,500畝荒山使用權,其招股說明書顯示,上述荒山使用權原值3360.00萬元,而轉讓方證明,綠大地實際支付上述荒山使用權受讓款82.5萬元,虛增土地成本3190.00余萬元。
上市之后,綠大地虛增土地資產的手法變本加厲,為了呈現給股東和社會公眾,使其成為投資者重要的投資依據,通過偽造合同和會計資料,虛增馬龍縣月望鄉9000畝土地使用權、土壤改良和灌溉系統等項目以及文山州廣南縣土地使用權的資產2.88億元。
1.2.2 虛增收入
綠大地常年虛增資產,虛增業務收入且金額巨大,性質嚴重。司法機關在相關刑事判決中認定,綠大地在2007年年度報告中虛增收入96,599,026.78元;在2008年年度報告中虛增收入85,646,822.39元;在2009年年度報告中虛增收入68,560,911.94元。
1.2.3 虛增利潤
綠大地曾多次變更業績報告,其財務報表前后更是相差數億元。2010年1月30日綠大地將上一年度凈利潤增同比增長20%~50%,修正為下降約30%;2月27日,公司又一次公布2009年年度預計快報,將凈利潤改為6212萬元;4月28日,再次修正凈利潤為-12796萬元,預告基本每股收益0.27元;4月30日,其最終公布的年度報告披露2009年凈利潤為-15123萬元,正式出臺的每股收益只有0.1元,僅兩天之差,營業總收入與凈利潤以及每股收益竟然“暴跌”。綠大地經過五次反復調整業績,將預增過億轉變為巨虧1.5億元,可見其造假程度之嚴重。
1.2.4 關聯方交易
上市之前,綠大地的前五大客戶的采購比例總和占其全年銷售收入的主導地位,而在上市之后,與綠大地常有業務往來的公司相繼辦理了注銷手續。經查證,綠大地先后共注冊了35家關聯公司,通過資金循環的方式,利用土地款、灌溉系統工程款等名義轉出資金,轉向由公司控制的其他關聯公司,最終再轉回綠大地自身,以達到所需財務數據。
2 審計失敗的原因
2.1 被審單位會計信息造假增大審計失敗的概率
企業多采取偽造合同、發票、等手段,虛構交易業務、虛增資產、虛增收入,“美化”公司的財務報表以達到吸引更多投資者等目的。造假本就是違法行為,它不僅會使財務報表產生重大錯報,更會給審計人員帶來諸多問題。審計人員所收集到的審計證據大多來自于被審單位,審計工作量之大,并且很多時候需要依賴審計人員較高的職業判斷能力和豐富的經驗,如果被審單位精心策劃造假舞弊,審計人員可能在短時間內很難查證,因此會給審計人員增加難度并帶來諸多障礙,加大了審計的風險,進一步加大了審計失敗的概率。
2.2 審計獨立性的缺失是導致審計失敗的主要原因
獨立性包括形式上和實質上的獨立性。實質上的獨立性要求注冊會計師在進行審計工作時,不受損害職業判斷的因素的影響,遵循誠信,客觀公正的原則,保持職業懷疑態度;形式上的獨立性是指報表使用者對審計人員的獨立性有充分的信心。注冊會計師只有嚴格遵循獨立性開展審計工作,其出具的審計意見才有可信度。現實中,注冊會計師可能因為自身經濟利益而提供虛假的審計意見,過高的審計報酬和長期的業務關系是注冊會計師滿足被審單位不合理訴求的主要原因;會計師事務所往往對客戶的依賴性較大,為了不失去來之不易的客戶,事務所無法執行客觀公正的審計程序;會計師事務所也被審單位有密切聯系會導致審計結果降低可行性和實質性作用,綠大地審計失敗案例中,龐明星正是因為對鵬城會計師事務所和中和正信會計師事務所實施“項目掛靠”將審計工作介紹給兩家事務所,作為回報,兩家事務所才將審計工作交由龐明星負責,未親自核實相關賬目和報表,審計人員未能嚴格按照審計準則執事,導致缺乏獨立性的審計報告無法披露綠大地財務報表的重大錯報及其嚴重的造假行為,這也就意味著審計失敗。
2.3 企業內部治理結構的缺陷助長造假行為
治理結構是企業與外部主體發生各項經濟關系的法人所必備的組織基礎。公司治理的關鍵在于明確、確定公司股東、董事會、經理人員和其他利益相關者之間的權利、責任和利益,形成有效的職責分工和制衡關系。綠大地造假事件反映了其治理結構存在嚴重漏洞,董事長何學葵自公司成立之初到2009年擔任董事長兼總經理的職位,同時還是公司的股東并占有較多的股份,2010年她又兼任了董事長秘書一職。經理層管理企業內部控制的日常運行;董事會負責內部控制的建立健全和有效實施,依法行使企業的經營決策權;股東大會依法行使對企業經營方針、投資、利潤分配等重大事項的表決權。縱觀綠大地如此單一的治理結構,相當于董事長何學葵獨掌公司,擁有絕對的話語權,內部監督只是形式上的存在,對于綠大地而言形同虛設。公司內部治理不完善導致內部審計無法對內部控制進行有效監督,使得綠大地在造假過程中沒有得到有效的監督與控制,這無疑使綠大地造假行為變本加厲,加大了審計風險,最終導致審計失敗。
3 審計失敗的防范措施
3.1 了解被審單位及其環境
了解被審單位及環境是注冊會計師進行審計工作的必要程序,也為注冊會計師做出職業判斷提供重要基礎。了解被審單位的所有權結構、治理結構、組織結構、經營活動、投資活動以及籌資活動,以識別關聯方關系,掌握被審單位的決策過程,考慮復雜的組織結構可能引起的重大錯報風險,識別財務報表中披露的數據是否合理,考慮被審單位經營策略發生重大變化的原因及持續經營能力,降低發生審計失敗的可能性。良好的治理結構可以有效監督公司的經營和財務運作活動,從而降低發生重大錯報的風險,對于治理結構存在缺陷的企業,注冊會計師應更加謹慎執行審計程序,發現其存在的重大錯報及不合理行為。
3.2 加強注冊會計師的職業道德,提高專業水平
注冊會計師要始終遵守職業道德準測,嚴格按照審計準則執行審計工作。在執行審計業務及其他鑒證業務時,應從實質上和形式上保持獨立性。會計師事務所可制定有關獨立性的政策、必要的監督、懲戒機制以督促審計人員時刻保持獨立性,避免因被審單位的高額報酬等外在因素影響審計的獨立性。注冊會計師應在所有的職業活動中保持正直、誠實守信,公正處事、實事求是。注冊會計師應主動參加再教育、培訓和職業實踐,掌握當前法律、技術和實務變化,獲取和保證專業勝任能力,確保為客戶提供具有專業水平的服務。會計師事務所要制定完整的質量監測和控制制度及程序并有效的執行到日常活動中。
3.3 完善企業內部治理結構
企業應當建立科學有效的職責分工和制衡機制,規范的公司治理結構和議事規則,明確決策、執行、監督等方面的職責權限,避免職責交叉、越權或職責過于集中等情況。良好的治理結構可有效的降低發生重大錯報的風險,避免對審計工作帶來不必要的麻煩。如果企業內部的治理結構存在缺陷,極有可能助長了造假行為,必定會損害企業的長遠發展。上市公司應建立獨立董事制度,并且規定獨立董事不得擔任其他任何職位,確保能夠對公司及股東負有客觀、公正、誠信等義務;設立董事會專業委員會,確保各負其責,嚴格按照職業準則執事;遵循不相容職位分離的原則,在賦予職位與權力的同時確保“一人一職”。
3.4 完善法律法規及相關體制
目前,我國的相關法律法規及制度不夠完善,對于一些現存問題未能完整列入法律,不能完全并有效的約束注冊會計師的行為,導致有些人“鉆空子”,以謀求更多的利益。要想形成有法可依,有法必依的社會風氣需要建立健全科學的法律法規,可以有效的遏制造假行為,從而降低審計風險,減少審計失敗的可能性;增強監管,強化企業重點業務及行為的監管,及時發現并控制企業不合法的行為,避免出現“亡羊補牢,為時已晚”的局面;加大懲罰力度,使違法違規者其承擔巨額的賠償,取消注冊會計師的職業資格,必要時采取刑事與民事處罰,如此相當于提高造假的成本與風險,使得造假的企業內部人員和注冊會計師無利可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遏制造假行為的發生,從而抑制因注冊會計師的過失和欺詐而導致審計失敗的發生。
參考文獻
[1] 劉永.上市公司綠大地造假案例分析[J].中國市場,2013(45).
[2] 劉曉波,王玥.云南綠大地公司財務舞弊案例研究[J].會計之友,2013(2).
[3] 朱雅琴.云南綠大地財務造假案例分析[J].現代商業,2015(15).
[4] 蔣燕.上市公司審計失敗的成因及對策研究[J].企業與管理, 2016(12).
[5] 李琳.審計失敗成因及對策分析[J].現代商貿工業,20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