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健
媽媽對不收拾房間的兒子吼:“不要惹我,我更年期!”
兒子直視沒敲門直接進屋的母親道:“不要惹我,我青春期!”
爸爸看著眼前上演的世界大戰,只能搖頭苦笑。
這熟悉的場景,你們家是否也經常上演?
由于現代社會的晚婚晚育,當孩子進入青春期的時候,母親剛好步入更年期。在有些家庭,母子倆總是大動干戈,天天上演“世界大戰”,感覺家無寧日啊。
“更年期”和“青春期”,從生理學角度說,都是激素惹的禍。體內激素的劇烈變化,導致人的神經過敏,會因為很小的一件事,作出很大的反應。這兩個時期都是身份認同轉變的關鍵時刻:步入“更年期”,身體的不適時刻提醒著我們,青春不再,死亡已不遠,這是一個痛苦的接納過程;而“青春期”的孩子被剛剛充盈的力量折磨,想要闖蕩世界又缺乏勇氣,內心充滿了沖突與迷茫。
一個自身成長“停滯”的母親,很容易把夢想寄托在子女身上;而進入“青春期”的孩子,懷揣著離家出走擺脫父母的愿望,于是乎,親子大戰不可避免,甚至每天大戰幾個回合。
怎樣才能順利度過這一時期呢?作為母親,不妨試試下面的辦法:
1后退一步,深呼吸、深呼吸、深呼吸,重要的事說三遍。當面對事情要失控“發飆”的時候,一定要提醒自己:后退一步,深呼吸,嘗試以第三者的角度,觀察自己的情緒和當前的態勢,可能對事情的理解會完全不同。站在第三者角度觀察,是覺察自己獲得成長的實用辦法。
2明確責任,每個人為自己的事情負責。媽媽們習慣性地把家里每個人的事都當成自己的事,事無巨細一并操心;“青春期”的孩子“致力于”從母親手中奪回自己對事物的控制權。這時候,分清問題歸屬,誰的事情誰負責,是解決爭端的最佳選擇。媽媽把心收回來,讓孩子自己負責自己的吃喝拉撒睡,讓家中每一個人都負責自己的情緒、愿望、行為和選擇。有的媽媽會說:“不行,我就是受不了他把房間搞得跟豬窩似得!”好吧,那就要開始下面的步驟。
3沙發會議,大聲說出“我”的需求。把全家人都拉過來,坐在沙發上開會,最好拿筆紙做記錄,以產生“法律”效果。媽媽發言:“你必須把屋子收拾整潔,否則我就生氣了!”停,媽媽這么說犯了兩個責任不清的錯誤:孩子收拾自己房間是孩子的事,不需要媽媽干涉;媽媽生氣是媽媽的事,不需要孩子負責。媽媽可以換句話說:“我受不了你的房間那么亂,這讓我很難受,我想讓它保持整潔。”這是媽媽在表達自己的需求。孩子很可能會接嘴:“您不經我允許就進我房間,我也受不了呢!”很好,兩個人都表達出了自己的需求。此時,兩個人都可以選擇滿足對方的需要,簽訂協議:媽媽以后經過孩子同意才可以進入孩子房間,孩子保持室內整潔。平等互利條約簽訂,爭端解決!
家庭教育中,父母是什么樣的人比父母具體怎么做更重要。一個熱愛生活、平等而自律的母親,更容易收獲孩子的理解和尊重,更容易面對人生變遷和與孩子的分離。把自己的人生過好,是對他人最大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