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美娥
摘 要:在我國近幾年供給側改革的大潮中,財稅制度也被提名,需要作出重大改革或調整。供給側改革的目標是改善供給方的成本,使短期內需求量擴大,企業充滿活力,經濟發展有新的動力。這就給財稅制度的改革調整指明了方向道路,無論從企業稅收還是從政府財權方面都應該制定更為完善、對經濟發展更為有利的政策。
關鍵詞:供給側改革 財稅制度 改革 調整
中圖分類號:F27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17)10(c)-110-02
在我國經濟邁入新的階段時,一系列問題接踵而至,例如產能過剩,產業升級困難,傳統行業發展危機等。供給側改革這一舉措的提出,能有效改善經濟發展中各種各樣的難題。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制定財稅制度,它的作用是按照一定的技術要求,把生產要素的本質轉換為相應的產品價格。相應的,我國的財稅制度也應隨著供給側改革而做出轉變。從長期來看,技術是不斷發展的,稅收又可以在各個生產環節普遍存在,財稅制度可以通過影響創新和技術進步來影響企業配置資源的方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背景下,財稅制度的調整勢必能改善目前我國經濟發展緩慢的形勢。
1 供給側改革背景及財稅制度機理
1.1 供給側改革意義
供給側改革提出的意義是要優化產業結構、提升供給質量、合理分配各種資源,發展高質量供給,增強供給方對需求方不斷變化需求的適應性和靈活性,強化資源利用率,滿足群眾內在需求,促進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具體來說,就是加大對生產端的優化,利用科學技術、企業管理對土地資源、人力資源、生產投資等方面進行配置優化,著力提高企業創新性和延長企業生命力,從而企業核心競爭力得到加強。
1.2 供給側改革現狀
美國次貸危機所引發的全球性金融風暴影響至今,國際經濟從整體來看增長乏力。在這種大形勢下,國內經濟也增長緩慢,再加上國內經濟轉型不是特別順利。2012年~2016年,國內三大傳統意義上的需求,消費、出口、投資的趨勢都處于下滑狀態。2015年,央行實施五次降息措施,對國內需求并沒有取得較好的提升效果,需求與供給不均衡事實上是一種深層次問題。
在2015年5月份左右,“供給”一詞首次在“五問中國經濟”被一些學者提及。進而在2015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會議上提出供給側結構需要大力改革。2016年初,相關學者提出“七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每一步都為國內經濟的發展定下了基調,也就是以消除產能過剩為重要抓手,舍棄僵尸企業為具體形式,兼并重組為重要手段實施全方位的改革[1]。
1.3 供給側改革對財稅制度作用
供給側改革重點是從生產端入手,所以對稅收制度的作用應該體現在生產端一方。供給側改革的作用一方面能降低生產成本,另一方面能促進技術進步。稅收制度要影響產品的最終定價,就要能夠影響到生產的各個環節,就需要設置不一樣的稅費水平,設置不一致的征收環節,調整稅費結構。各類企業的類型如果要素使用相同,由于財稅制度的靜態穩定性能,稅費結構短期內不會發生變化,稅費水平一定,也是適用的。產品價格組成部分有生產成本之和與各種稅收組成。即成品的最終價格為投入要素總成本以及稅費總成本兩部分相加。所以,稅費對于產品價格有一定的影響。實際上對大部分企業來說,稅費收取的多少將會直接影響企業對產品的定價,進而影響該產品在市場上的競爭力。稅收制度從長期來看,能對企業技術進步和創新程度產生一定的影響,社會各種資源的分配也會受到一定的影響。供給側改革就是從供給側出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