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民族志紀錄片的拍攝過程是對傳統民族文化的復述或再現的一個過程。通過復原重建式的民族志拍攝隊各民族傳統文化的保護起著重要的作用。本文注重分析了復原重建式的民族志方法對傳統民族文化的積極作用及復原重建式民族志創作的局限性,并進一步提了出復原重建式的民族志拍攝過程中應注意的一系列問題。
關鍵詞 :影像民族志 復原重建 民族文化保護
一、 復原重建式民族志創作方法
“民紀片的拍攝過程,就是通過本民族群眾必要的排演進行歷史的復述或再現的過程”。這不但提高了影片的拍攝難度,也對影的品質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復原重建的拍攝要求從科學性的原則出發,嚴格的依據事實,讓參與者重新進入事先規定的文化的情景之中,這個情景曾是他們所熟悉的。在這樣情景之中,按照拍攝腳本劇本的要求,讓參與者完全根據自己的民族習慣了的行為樣式,在自己民族文化氣氛環境里,通過必要的自我復述式的方式來進行演示活動。復原拍攝在歷史紀錄片歷史上是不能缺乏的。
任何一種文化創作形態都是以其生命的形式出現的,都是以一種原始的力量從孕育著它的社會土壤里,特定的精神理想中生長出來的。因此,作為民族傳統文化的影像一定不能脫離它特定的時空環境。另外,在政府的主導和推動下,已經出現了一種將厚重的民族文化資源轉化為經濟資源,民俗文化旅游的趨勢,現實中出現了大量因“擺拍”,“為表演而表演”的“失真”,有些民族元素已經不再保持原汁原味。影像民族志的復原重建拍攝與虛假的“擺拍”是不同的。
以國際民族志電影的拍攝傳統而言,“復原”或“重建”最早見于羅伯特·弗拉哈迪拍攝的《北方的納努克》等影片中。弗拉哈迪邀請其愛斯基摩人伙伴納努克,將傳統的捕獵方式與生活習俗,通過排演復原的方法再現于電影銀幕上。西方學者將其創作方法稱作“標本剝制式”的拍攝方法。被重建的“民族志”內容令觀看者信以為真,虛構部分也因影片并未篡改史實而得以存在。這種意識形態強化了電影在針對正在消失的種族的拯救人類學中的用途。
二 、復原重建式的民族志方法對民族文化的積極作用
(一)記錄與保存民族文化
民族文化,既是一個民族精神世界的寫照,又是這個民族所創造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結晶。通過復原重建式的影像拍攝能夠對民族社會文化現象進行連貫地、逼真的記錄,將場景的、音響的、文字語言等客觀事物的原貌保存下來,作為視聽資料存儲,供人們隨時提取,作為“活化石”和歷史性“視聽資料”載入史冊,為有目的的搶救、保存、研究正在不斷消逝或演變中的民族社會文化提供了有效的途徑。
(二) 收集與研究民族文化
每一個文化要素都不是孤立的存在,必須把它放置于一個較大的文化系統之中,進行長期田野考察,收集大量的信息后,才能有全面而深刻的認識,也才能對該行為或現象進行科學而合理的解釋。作為民族文化的影像沒有拍攝者的主觀設計,可以成功地還原出行為或現象發生的那種文化意義上的綜合環境,包括背景與氛圍,去探尋文化的內涵與意蘊,因而復原重建式的民族志是研究文化的重要手段。
(三) 傳承民族文化
少數民族傳統文化作為族群成員對于自身身份認同的基礎,具有極強的內聚力,并賦予了該民族不斷發展的頑強的生命力。通過復原重建式的影像民族志在一定程度上能夠促使民眾認識到應該把握住民族文化的根脈,自覺地傳承本民族的文化和精神。通過民族文化的記錄,讓不同文化的觀者能從影像中讀懂影像畫面的形象語言,了解及認識現實生活中那些已經消失或瀕臨消失的傳統文化,體驗相似的情感,喚起對繼承與保護自己民族優秀文化的意識。
三 、民族志影片在創作方法上應注意的問題
(一)客觀真實
影像記錄的質量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攝影師的認知水平以及專業技術。記錄是主體選擇、發現和重構的結果。因此,記錄不可能是完全客觀的,而應是主體在尊重客觀現實的前提下進行的詮釋。記錄和再現不僅是客觀現實的真實,還必須是本身邏輯的真實,這樣才能賦予影像永久地保存與供研究學習的價值。大部分影像民族志遵循描述性理解模式,要求作者首先要忠實地貼近研究對象的生活實踐,并以研究對象的傳統、信仰為依據,用研究對象的話語體系來表達被他們建構起來的生活秩序。這是一種不以科學理性為前提的文化理性,其追求的“客觀性”受到對象主體的事實邏輯的約束。因此,影像民族志者在素材處理上要以實事求是為原則,在拍攝與制作過程中必須面對那些不屬于科學理性的道德、審美、信仰等非理性思維。
(二)跨文化的設覺
民族志作者與被研究對象擁有了同一個跨文化對話的平臺。后者創作的影像民族志作品同樣能夠解釋某些人類學知識,闡釋其文化特質,并與民族志作者的觀察、描述和理論建構彼此求證。建立同一個對話平臺,首先學者應將話語的權力歸還給被拍攝的對象。
結語
民族志影片的復原拍攝應該有個限度,不是什么內容都可以復原拍攝的。屬于歷史上特定時間,地點和條件下的特定事件或特定人物的活動無法進行全面的恢復,如果進行了復原重建,也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原有的價值。復原拍攝是在特定的情況下采用的一種不得而為的辦法,我認為這種方法在民族志影像中盡量的少用為好。經過后人或他人的復原已不是原裝原貌,還是存在著偏差。復原拍攝無論做的怎樣細致,總部及隨機選樣拍攝所達成的真實效果。影響民族志紀錄片應用心發掘和反映各民族社會文化的變化。這些發生在我們身邊生動的內容會成為歷史,如果及時的對這些進行記錄和拍攝,沒有必要后人再進行復原重建的拍攝。
參考文獻
[1].朱靖江:復原重建與影像真實——對“中國少數民族社會歷史科學紀錄電影”的再思考,西北民族研究,2013
[2].陳學禮:以鏡頭“寫”文化:民族志電影制作者和被拍攝者關系反思,云南大學,2015
[3].保羅·基奧齊,夢蘭.:民族志影片的功能和戰略, 民族譯叢,1994
[4].丁婕,楊洪林:民族志影片的人類學實踐,湖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
[5].陳學禮:論民族志電影的“真實”,云南社會科學,2003
作者簡介:凱麗比努爾·伊力(1995-),女,新疆人,中央民族大學,2013級民族學專業本科生。
(作者單位:中央民族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