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活著》這部作品余華以最樸實無華的文字、通俗易懂的語句和關注底層農民生存境遇的筆調,表現了個人在特定環境中對人生的深切體驗和深沉思考。作品運用細節描寫與側面烘托,從不同角度、不同側面反映了底層人民生活、人生百態。這部作品充滿了苦難和溫情,余華在這部作品中也體現了深厚的語言功底,《活著》的語言不僅貼近人物性格,而且充滿了民間特色,充滿了溫情,文中多處形象生動的比喻更是讓整部作品熠熠生輝,本文正是從這幾方面來探討《活著》的語言藝術。
關鍵詞:余華;《活著》;語言藝術
一、形成《活著》語言特色的原因
(1)外部原因①川端康成的影響川端康成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余華的早期創作中,但在《活著》中仍能見出余華受他影響的痕跡。川端康成是一位對細節異常敏感,特別擅長細部描寫的作家,其代表作品《伊豆的舞女》以敏感、細膩的筆觸娓娓道出歌女內在的悲傷和深深的哀愁,在《伊豆的舞女》中,川端康成在描寫歌女薰子的時候寫道:“她梳理著一個我叫不出名字的大發髻,發型古雅而奇特。這種發式,把她那鵝蛋型臉龐襯托得更加玲瓏小巧,十分勻稱,真是美極了。令人感到她像小說里的姑娘畫像,頭發特別豐厚。”這一段作者以重點描寫人物的頭發給讀者展現出一幅生動的人物肖像。“真是美極了”看似多余,其實十分符合文中二十歲的主人公的心情,而“頭發特別豐厚”與開頭“大發髻”相呼應,而且更加具體。這段描寫看似非常平淡,實則很見功力。 ②卡夫卡的影響卡夫卡的影響主要是對余華寫作思想 上的解放。在《活著》中,余華的敘述是自由無拘束的,他交互使用了作者敘事情境和第一人稱敘事情境,這樣使故事可以在過去和現在順利進行,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這樣自由的寫作,余華不得不感謝卡夫卡的影響。余華在談到卡夫卡的《鄉村醫生》時說:“這部作品給我終身難忘的印象,就是自由對一個作家是多么重要。小說里面有一匹馬,那匹馬太奇妙了,卡夫卡完全不顧邏輯上的要求,他想讓那匹馬出現,它就出現,他不想讓那匹馬出現,那匹馬就沒了。”
(2)內部原因 ①下鄉采風經歷從余華的生平介紹中可以知道他有過下鄉采風的經歷,80年代余華在浙江海鹽縣文化館工作時除了創作,其余時間都下鄉采風。“1985年,正逢全國文化部門 實行民間文學大搜集,搞民間文學‘三套集成,于是余華經常被文化館派到全縣各鄉村之中,負責搜集整理海鹽地方的各 種民間故事。”這與《活著》中那個采風者有頗多相似之處,不可否認,下鄉采風的經歷給從小就生活在小城鎮中的余華提供了廣泛接觸民間生活及其精神狀態的良好機會,使得他在田間地頭不停的游走之中,獲得了許多鄉村生活的第一現場以及民間傳說中大量奇特詭異的文化素材。 ②作者寫作態度的改變
《 活著》獨特的語言藝術還緣于余華自身寫作態度的改變,在創作《在細雨中呼喊》時,余華已經開始在作品中透露悲憫的情懷,作品中的人物之間逐漸有了溫情,這在《活著》中得到了進一步體現,溫情已成為作品的主調。對于這種變化,余華這樣解釋道“我以前小說里的人物,都是敘述中的符號,那時候我認為人物不應該有自己的聲音,他們只要傳達敘述者的聲音就行了,敘述者就像是全知的上帝。但是到了《在細雨中呼喊》,我開始意識到人物有自己的聲音,我應該尊重他們的聲音,而且他們的聲音遠比敘述者的聲音豐富。因此,我寫《活著》和《許三觀賣血記》的過程其實就是對人物不斷了解的過程,當我感到理解得差不多了,我的小說 也該結束了。”
二、語言特色分析
(1)充滿溫情的語言 《活著》這部作品中主人公福貴一家人之間的互相關愛通過人物的語言得到很好體現,福貴與家珍的夫妻之情,鳳霞和有慶的姐弟之情以及福貴與二喜、苦根之間的親情都是通過語言體現出來的。如福貴在輸光家產之后,家珍并沒有埋怨他,只是跟他說“只要你以后不賭就好了。”他娘也跟他說“人只要活得高興,窮也不怕”,當福貴跟他娘商量搬到城里去開鋪子時,他娘只說了一句“你爹的墳還在這里”,這些簡短的話語里面有夫妻之間的愛也有母子之間的情,這樣的語言把人 物的感情表達得含蓄而又意味深長。
(2)充滿民間特色的語言 《活著》一文中的俚語口語是很具民間特色的,既貼近人物性格又符合整部作品的背景。這也是《活著》的語言獨具特色的地方。如福貴在輸光家產后,他娘不怪他卻怪他爹,“上梁不正下梁歪”一句把這層意思表達得淋漓盡致。把人死了說成人“熟”了也很符合江南農村的風俗習慣。福貴在教訓兒子有慶穿鞋壞得快時說“你這是穿的,還是啃的?”這樣獨特的問法恐怕也只能出自農民之口了。剛開始實行人民公社時,食堂天天都有肉吃,隊長這樣感嘆道:“這日子過得比二流子還舒坦。”這些看似粗俗的語言實則反映出了當時的真實情況,天天都有肉吃的日子誰都愿意過,可這也預示了隨后到來的大饑荒。老年的福貴在聽到兩個女人談論村里掙錢最多的那個男人時這樣說道:“做人不能忘記四條,話不要說錯,床不要睡錯,門檻不要踏錯,口袋不要摸錯。”這樣的俚語口語既反映出主人公福貴經歷了一生的坎坷起伏后得出的做人哲理,也使作品充滿了鄉土氣息,別具特色。
參考文獻
[1]羅鳴灶.余華小說經典化歷程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2]林喜敬.從<活著>看余華的生存哲學[M].陜西,陜西師范大學,2008.
[3]徐林正.先鋒余華[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4]謝有順.余華:活著及其待解的問題[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8.
[5]董素青.命運、歷史與真實——讀余華<活著>[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4.
[6]余華.活著[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4.
[7]余華.余華全集[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6.
[8]吳義勤.余華研究資料[M].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2006.
作者簡介:楊云秀(1988——),女,聊城大學文學院15級研究生,專業為文學,研究方向為中國現當代文學史研究。
(作者單位聊城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