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芝 李欣月 劉河岐 黃小陽
摘 要:演說家的演說效果取決于內部因素和外部因素,本文從演說家對于一個受眾和一群受眾的演說效果上,再一次論證學校教育對于私人教育的優勢。
關鍵字:演說家;演說效果;外部因素;內部因素;潛能激發
上一次在閱讀昆提連老師的教師的任務時,我們談到了私人教育和大眾教育,也分析了其中的優劣勢,也談了筆者自身的一些看法。而今為止,筆者本人而言都非常的贊同大眾教育所給予學生們的優勢。本身作為一個社會人,脫離社會,脫離現實是不可取的,那么既然最終的所學都必須到社會中去得以檢驗,那為何不一開始就讓當事人處在其中,這樣對環境的適應還有先見之機。
至于昆提連老師口中所提到的口才,先生覺得必須要取決于一個人此時此刻的心理狀態。比如作為一個演說家,你所說的東西,你所傳達給觀眾的理念、信念要受到聽眾的認可,得到觀眾的共鳴,引發他們的感動,第一點重要的事情是你所傳達的東西能感動你本人。你必須在心靈上有所感動,你演講的東西才有靈魂。你在演說之前必須要有所構思,這樣的構思應該包含演說主題所必須要有的特質,在演說是灌注你本身崇高心靈能夠給人帶來的力量,如此一來讓聽眾感動的幾率就會越大,感動的效果就會越好,這是來自于內部因素的促使。
就我本人而言對演講也有一定的經歷和相應的看法,恰巧至今為止的最后一次演講是在去年末學校所組織的“愛笑愛家”的一次演講比賽,有老師的團隊,也有學生的團隊。最初接到這個任務去參與學校教師組比賽時,我就開始思考,我要用什么樣的方式感動我的聽眾。不能空穴來風,也不能毫無內容簡單歌頌。我應該把能引發人們思考和共鳴的東西最為我演講的主線和靈魂。我最終決定演講的題目是《致青春》,用這樣的題目有兩方面的含義,其一在于真正的對我這幾年的青春歲月做一個正式的總結,其二,每個人都會年輕,也會遠離年輕,正直年輕的這部分孩子會思考到以后的成長,過了年輕的這部分人會思考這一時間段自己的經歷、付出、收獲。我本人覺得這是一個非常能引發共鳴的主題。結合從大學畢業到學校的各種變化,從懵懂無知到學生依賴,從學到教,從一個人到一個家庭,對這些看似平淡卻都會經歷的普通事情,每個人都有不一樣的經歷和不一樣的看法,足以深思和共鳴。我在制作演講PPT 時就會有很多的感觸和感動,感動那些曾經在大學時期,在工作上給予過你關懷的朋友和老師們,感觸那些經歷,也感受那份成長。隨著自己的娓娓道來,與其說我在演講和感動他人,不如說我在總結和感動自己。演講是一個過程,是一份經驗的傳達,也是一份心靈的洗禮,對于聽眾而言,那是經驗的傳達和過程的經歷,對于演講者本身而言,那是心靈的洗禮。有靈魂的演講才能感動自己的同時感動他人。
所以作為老師而言,我們是典型的演說家,我們每天要給學生講解和傳達的東西實在是很多,讓學生明白我們自己必須首先明白,讓學生感動我們自己首先的自我感動。這就讓我聯想到和學生們談心時學生給我反饋,所任課老師講授案例,很多時候都是老師自身的一些案例,老師自身的案例對于學生而言并不是他們想象的那么有說服力。當時我也思考過這一問題,但是始終沒有較為滿意的答案。在今天閱讀昆提連老師的教師的任務時我才恍然大悟,之所以所舉案例是自我的案例,那是因為作為主人公的自己首先能被自己的演講內容所感染所感動,能傳達的東西才是我們有內容有靈魂的東西。那對于學生而言,你在聽老師的案例時,不能單純覺得在聽老師的故事和經歷,而是該把這個案例的主人公進行替換,“有一天我發生如此的事情,可能會有什么感觸和看法”。盡管這種替換不能完全代替如果真是事情發生時的感受和看法,但是它卻足以引發學生對案例背后所帶出的知識內容有所思考。
除內部因素以外,還有外部因素,所謂的外部因素就是你所面臨的環境。作為一個演說家,你擁有了超凡的演講能力,擁有了感動人的心靈感觸,也擁有了其他方面使人引發共鳴的因素,這些內部因素的具備要真正的發揮作用,需要的就是受眾。但是值得提出的是,昆提連老師認為,如果你的聽眾只有一個,這會讓你覺得委屈,委屈情緒來源于什么?來源于如此強大的演說能力的獲得本身是一個不容易的過程,如果只有一個受眾,會讓人產生一種不屑而且輕蔑的感覺。雖然說這種說法可能不能囊括所有的教師,但是筆者本人覺得超凡的演講能力和一個受眾之間確實會有一些細小的東西在發酵,這會讓演說者或多或少的產生一些負面的情緒。除非那個受眾本身是一個在各方面都很優秀的人,此次的演說不是傳達演說者本人的某些觀點和看法,而是兩個佼佼者在學術上和思想上的碰撞。
昆提連老師在探討這一問題時不僅從內部的因素、環境的因素來探討演說者在面臨一個聽眾和一群聽眾時能取得的效果差異。還提到了演說本身所需要的氣場和高分貝的音調。老師說在面對一個人時,可能極少有演說家會把自己的分貝提高到一般的演講的分貝,仔細思考確實如此,面對一個人采用高分貝可能不利于兩者之間的談話和交流,同時也達不到氣勢山河的感受。但是稍微有演講經驗的人或者參與過演講的人都應該有一定的經驗,在平鋪直敘的演講都有高潮的地方,都有氣勢山河之勢。在演說現場,也正是在這一高潮階段才更能引發聽眾的雷鳴般的掌聲。所以,從另一個角度來講,我們可以說演說家潛能的激發來源于他眾多的聽眾。從這個角度也可以進一步論證為什么昆提連老師更加偏向學校教育公眾教育。
參考文獻:
[1](古希臘)柏拉圖等,曹晚紅譯,《教育的藝術》[M],中國友誼出版公司,2013年8月第一版.
作者簡介:
林芝(1985年4月),女,籍貫:四川彭州,職稱:中級職稱,學歷: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社會學,工商管理、思想政治教育
李欣月(1998年3月)女,籍貫:四川資陽,就讀于:四川中醫藥高等專科學校,研究方向:護理學,學生管理
劉河岐(1998年7月)女,籍貫:四川內江,就讀于:四川中醫藥高等專科學校,研究方向:護理學,學生管理
黃小陽(1998年3月)女,籍貫:四川內江,就讀于:四川中醫藥高等專科學校,研究方向:護理學,學生管理
(作者單位:四川中醫藥高等專科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