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穎
摘要:農村普通高中學困生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來自學生內因中缺乏學習動機,自身性格,自身學習習慣,學習方法不正確等的影響,也有來自外部的因素,如家庭環境、社會、教師等諸多方面的影響。
關鍵字:學困生,學習動機,性格,學習習慣,家庭,社會,教師
農村普通高中學困生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高中生正處于身心成長階段,對社會現象和社會意識形態缺乏正確的認識和理解,辨別是非的能力有限,所以學困生的形成有其內在和外在的原因,下面就關于學困生形成的原因進行淺析。
一、內因:
1、缺乏學習動機。
農村的學生特別是農村普通高中的學生,缺乏積極的學習動機,成天無精打采,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有的認為讀書太辛苦,不如吃喝玩樂享受;有的認為自己不是讀書的材料,不如趕快去找份工作。表現在學習上不肯用功,思想上不求上進。
2、自身性格。
這類學生學習有困難,在多次失敗面前逐漸形成了總覺得自己笨,再怎么努力也趕不上別人的自卑心理,及破罐破摔的心理。同時學困生普遍存在意志不堅定,學習目標不明確,沉溺于游戲、小說,面對學習逃避心理嚴重等,加之當今社會大學生找工作難,使學生產生厭倦心理,認為“學不學一個樣,考不考一個樣”。
3、自身的學習習慣。
現在的獨生子女逐漸增多,家庭教育薄弱,長輩溺愛使得一部分學生從小沒有養成刻苦耐勞的習慣。他們怕苦、怕累、怕難、貪玩,依賴性強,在學習上和生活上一有任何困難就找家長和老師,從而養成不愿動腦,稍微做不來的或抄或空白或等老師講,然而到了高中,學科作業一多,自然而然就造成了學困。
4、學習方法不正確。
許多學生進入高中后,還像初中那樣對老師有很強的依賴心理,沒有掌握學習的主動權,具體表現在:學習無計劃,課前不預習,上課忙于記筆記卻分不清重點,因此沒有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從而影響學習的效果。
二、外因
1、家庭環境的影響。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長的一言一行在無意之中起到了潛移默化的作用。父母是孩子的啟蒙老師,家庭是學生的第一課堂,孩子的表現自然打上父母的烙印,家庭教育的優劣對學生的思想品德和學習影響都很大。農村普通高中的學生家長大多數文化素質不高或者較差,且其父母多外出打工或忙于田間,家庭教育滯后。部分家長溺愛子女對其言聽計從,放任自流;部分家長的教育方法簡單粗暴,習慣用怒斥和棍棒解決問題;還有一些家長一貫滿足子女的物欲卻極少關心子女的思想行為。以上種種原因,最終導致這些學生進入學習困難的行列。
2、社會原因。
現在的高中生天真活潑,但對社會、對人生的認識易流于表面化,直觀化和過分理想化。在當今魚龍混雜、泥沙俱下的社會轉型期,很多學生不能夠分清正確與錯誤,導致誤入歧途。
3、教師原因。
有的老師因循守舊,采取“填鴨式”、“管束式”、“保姆式”的教學方法,不考慮、不尊重、不調動、不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能動意識和能力。
教師愛心的缺失,個別教師不能公正對待每一個學生,學生做了不利于班級的事情,對自己看著順眼的,往往春風化雨講道理促其改正;而對于自己看著討厭的,則橫挑鼻子豎挑眼,當著全班同學的面嚴厲批評,甚至限制他們參加學校組織的一些活動的權利。
教師耐心的缺失,有的教師做學生工作急于求成,經常把一些班級表現和學習尚差的學生叫到辦公室單獨做工作。學生稍不如意,便電閃雷鳴,狂風暴雨,忘記了彎曲的小苗更需要和風細雨的道理。
教學中沒有及時對學生進行具有激勵評價和導向作用的評價,使學生看不到自己的進步,缺乏成功的體驗,找不到前進的方向和動力,逐漸喪失學習的興趣。教師是學生成長過程中的引路人,因此必須時刻關注,認真反思自己的言行給學生帶來的究竟是怎樣的影響。
總之,我們要努力找出造成學困生的內在原因和外在原因,努力挖掘起他們的內在潛力,引導其樹立正確的學習目標,通過改進教師的教學方法,因材施教,打開他們的心扉,才能激起他們的學習動力,真正意義上實現素質教育。
(作者單位:遼寧省阜蒙縣第二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