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所謂“知識產權排他效力”,是指權利人排除同一知識產品上內容相斥的權利設定或排除他人使用其知識產品而不予補償行為的法律上的效果力。知識產權排他效力既是從法律效力角度區分知識產權與物權的關鍵,也是認識知識產權支配效力與排他效力內在關系的關鍵。
關鍵詞: 知識產權;知識產品;排他效力;制度實現
一、知識產權排他效力和價值
知識產權排他效力是指權利人得以排除同一知識產品上內容相斥權利的同時存在,或排除他人非法享有和使用其知識產品的效果力,也可稱為“排他力”或“排他性”。
1、從法律效力層面區分知識產權與物權 知識產權的客體“是人們在科學、技術、文化等知識形態領域中所創造的精神產品”。從知識產權的來源來看,知識產權并不是一種自然權利的法定化,它起源于封建“特權”,是一種特許的排他效力。從知識產權的取得方式考察,一般必須具備三個基本條件:存在合法的知識產品;公開該知識產品(或范式信息);經過國家公權力機關的確認(著作權的取得是例外)。這是一種基于特定的立法目的而源于擬制的排他效力。
2、有利于理解知識產權支配力 知識產權是一種支配權,這一點與物權無異。對物權來說,支配是權利的積極效能,排他是權利的消極效能,對權利進行積極的支配必然蘊含著該權利可以消極的排他。對物權客體的占有、支配一般就能夠順理成章地排除他人的干涉而實現物權利益,即物權的積極支配效力與消極排他效力能夠和諧一致。而知識產權則不然,知識產權的排他效力雖然源于支配力,但又超越支配力。首先,有些知識產權有完整的排他效力,卻無完整的支配效力。其次,某些知識產權排他效力范圍遠遠大于支配效力范圍。
二、知識產權排他效力的類型化分析
1、知識產權取得或設定環節的排他效力 同類知識產權取得或設定的排他力。同類知識產權之間的排他效力是指同一知識產品客體在特定時限中依知識產權單行法只得授予或取得一項知識產權,即同一知識產權客體不能同時獲得兩項以上的專利權、商標權、著作權等。專利權取得制度中先申請原則處理、商標權注冊時注冊在先或者馳名商標特別保護規則都是此種排他效力在單行立法規范中的具體體現。
2、知識產權行使環節的排他效力 知識產權行使環節的排他效力主要體現在:1.權利人因享有知識產權得以對知識產品自行利用、收益,同時排除他人的干涉與妨礙。知識產權權利人依法自行使用、制造、復制、許諾銷售、銷售知識產品,排除他人對知識產品的使用、制造、復制、許諾銷售、銷售。2.非權利人既未經許可又不在合理使用范圍不得行使知識產權。權利人以外的主體是知識產權法律關系中的義務人,一般未經權利人許可、法定許可、強制許可,不得使用、制造、復制、許諾銷售、銷售知識產品,否則構成侵權行為。
三、知識產權排他效力的制度化實現
1、專利權排他效力的制度化實現 專利權行使中的排他效力主要是指在獲得專利權后排除他人非法使用的情形,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第一,專利侵權責任制度。專利侵權責任主要有停止侵害和賠償損失,前者指當專利侵權行為發生后,根據專利管理機關的決定和人民法院的判決,受害人有權請求侵權人立即停止正在實施的專利侵權行為。后者主要指在發生專利侵權后,依法判令侵權人賠償受害人因侵權而受到的實際損失,以使被破壞的專利權行使狀態回復于正常。第二,專利權與商標權之間的排他效力。
2、商標權排他效力的制度化實現 商標權排他效力主要體現在商標法的注冊在先原則和使用在先原則上。第一,注冊在先原則。注冊在先原則又稱申請在先原則,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申請人,在相同或類似的商品上以相同或者近似的商標申請注冊時,申請在先的商標申請人可獲得商標專用權,在后商標注冊申請被予以駁回。商標注冊在先原則是一商標一權原則和商標注冊原則的延伸。第二,使用在先原則。商標使用在先原則由來已久,但是由于使用范圍難以界定、使用先后不易查明等弊端導致其在多數國家商標法中為注冊在先原則所取代,使用在先原則成為注冊在先原則的補
充。
四、完善知識產權排他效力理論與制度的思考
1、重視對知識產權排他效力本體內容的歸納和抽象 知識產權排他效力從本體內容上應當屬于知識產權權利理論中的重要構成部分。為了盡快構建一套知識產權基本理論體系,有必要在全面審視具體知識產權制度演變進程和具體規范基礎上,進一步開展對知識產權排他效力內涵、特征、價值以及與其他民事權利排他效力關系的歸納、抽象和必要研究,對如何以知識產權排他效力理論統合現行知識產權制度中分散存在的一些基本原則、基本表述、基本規范問題的研究等。
2、將知識產權排他效力的內容在立法層面予以明確規定 在我國民法典制定中,知識產權內容的地位、知識產權統一立法及知識產權單行法的新一輪修改完善問題是學術界目前研究的熱點問題,其中知識產權基本理論包括知識產權的排他效力是否應當在立法層面的法律條文中予以明確,對此本文持肯定的態度。因為,國內外知識產權立法主要由行為規范層面的知識產權具體制度構成,而國內外公認的知識產權基本原則、權利性質、權利行使規則、權利保護原理(包括知識產權排他效力)等基本理論的多數內容仍然處于學術研究階段,沒有上升到立法層面形成穩定、統一的規范表達,這是知識產權基本理論體系的建立和完善應當突破的屏障,況且知識產權效力內容“入法”又恰好處于我國民法典制定和知識產權單行法修改的難逢時機。
參考文獻:
[1] 李海昕. 知識產權法益論——包容與超越[J]. 電子知識產權, 2009,(02).
[2] 郭祥發. 知識產權的地域性與國際保護[J]. 天津職業院校聯合學報,2009,(01).
[3] 周根才,高毅龍. 知識產權侵權救濟中損害賠償數額的確定[J]. 法律適用, 2008,(12).
[4] 吳漢東主編.知識產權法[M]. 法律出版社, 2004.
[5] 陶鑫良,單曉光主編.知識產權法縱論[M]. 知識產權出版社, 2004.
作者簡介:魏維良(1991-),男,漢族,河南人,法律碩士。
(作者單位:貴州民族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