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東盟”的全稱是“東南亞國家聯盟”。從性質上來說,它是一個區域性的國際組織,成員國包括新加坡、文萊、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菲律賓、泰國、老撾、緬甸、越南、柬埔寨10個國家。東盟的成立也是經歷了一段過程的,它的前身是菲律賓、泰國和馬來西亞于1961年7月在曼谷成立的東南亞聯盟。而東南亞國家聯盟的成立是以1967年8月,在曼谷舉行的新加坡、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菲律賓、和泰國的外長會議上達成的曼谷宣言,即《東南亞國家聯盟成立宣言》為標志的。同時,在馬來西亞首都吉隆坡東盟舉行了部長級會議,正式決定用“東南亞國家聯盟”代替“東南亞聯盟”。
關鍵詞:東盟貿易區;經貿
一、中國與東盟的外交關系
中國與東南亞鄰國的關系可以追溯到古代。雖然當時地理和交通手段受到了極大的限制,但是中國與東南亞國家的文化交流和商貿關系仍然有著良好的開端。19世紀以后,中國移民開始涌入東南亞國家,這使得中國和東南亞地區的商貿關系越來越密切。新中國成立后,由于受到意識形態和政治因素的左右,東盟成立后(1967年成立),雙方相互猜疑,有時甚至視對方為自身安全的威脅,相互敵對。因此,雙方的經濟關系開始有所改變,并沒有正常的發展下去。
二、中國與東盟的經貿關系
20世紀70年代以來,受到地區國際關系變化的影響,中國與東盟的關系也開始改善。經過雙方將近10年的努力,中國與東盟開始進行官方往來了。在這段時間中,中國與印度尼西亞恢復了外交關系,并分別與新加坡和文萊建立了外交關系。另外,中國與越南在經歷了十多年的相互對抗后,也實現了關系的正常化。1994年7月23日,東盟秘書長與時任中國外交部長錢其琛在曼谷互換文書,從此東盟和中國的外交關系正式確立。這樣一來,自東盟成立后,中國首次與所有的東盟國家建立了正常的國家關系,雙方關系也進入了最佳時期。
1997年,在東盟成立30周年之際,前國家主席江澤民同志在出席中國—東盟領導人非正式會晤時,發表了題為《建立面向21世紀的睦鄰互信伙伴關系》的重要講話,又一次為雙方關系的全面、深入發展指明了方向。會晤結束后,雙方發表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與東盟國家首腦會晤聯合聲明》,表明雙方關系開始走向成熟期。
2003年10月,《中國與東盟面向和平與繁榮的戰略伙伴關系聯合宣言》的發表宣布了雙方開始建立戰略伙伴關系。
可以說,東盟在中國外交中的地位是舉足輕重的,它表現在4個方面:
1.東盟是中國周邊外交的重要環節。我們可以發現在于中國接壤和隔海的20多個國家中,東盟就占了7個。
2.東盟是中國倚重的重要國際力量之一。發展中國家是中國外交的立足點,它們在人權、宗教、領土完整和政治上給與中國極大的支持,而東盟就是由發展中國家組成的。
3.東盟是中國的重要安全屏障。這是由東盟所處的地理位置決定的,東盟地處印度洋至太平洋的咽喉地帶。
4.東盟和中國在五大重點領域上可以合作發展。這五大領域包括農業、信息產業、人力資源開發、相互投資和湄公河流域開發。
三、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創建的必要性
成立于1967年的東盟(ASEAN)擁有10個成員國,是目前東亞地區最大的區域集團,該集團的工作中心大部分是以政治、經濟合作為主的。客觀地講,東盟的建立和存在促進了東亞區域經濟一體化的進程,也使東盟各成員國在國際政治、經濟格局中的影響力有所增加,提高了國際地位。
在東盟發展壯大的過程中,也可謂經歷了許多波折,比如1997年的金融風暴就給東盟各國經濟都造成了極大的影響。但是,東亞經濟在短短兩年的時間內就得以復蘇,究其原因不難發現,主要是得益于美國在電子信息產品方面強勁的需求,但事物的兩面性也讓我們看到了這一強勁需求中的隱患:一是使東亞經濟更加依賴于美國市場;二是亞洲經濟危機中暴露出了東盟國家產業結構單一化的缺陷,而且這一缺陷并沒有隨著時間的推移得到根本性的解決,同時暴露出的還有勞動密集型產業科技投入不足、生產率低下等等問題,這些東盟國家的深層次經濟問題被美國新經濟造成的強勁需求和亞洲經濟的迅速復蘇暫時地掩蓋了起來。但這就好比一顆定時炸彈,隨時都會爆炸,破壞一旦造成,對于東盟的影響將是巨大的。事實證明對于美國市場的過分依賴使東盟的經濟脆弱無比。
而通過表1-1(P3)的數據,我們看到在1997年金融風暴的前后,雙方貿易的差額有一個明顯的分界點2.1,在1997年中國對東盟的還是順差,即出口大于進口,此時正是東盟最為依賴美國市場的時期,而在金融風暴之后,中國對東盟的逆差在逐年加大,即進口大于出口,換個角度來說,東盟國家對中國的出口正呈上升趨勢,而且有繼續加大的趨勢,說明中國市場承擔了東盟絕大部分產品“消化地”的角色,顯現了中國市場對東盟經濟發展的重要性,體現出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建設的必要性。
可以說,正是通過這場風暴后的復蘇,使東盟內生的不足暴露了出來:在東亞地區,聯系相對緊密的區域性組織只有東盟,盡管該組織的成員國不少,但與北美和歐盟相比,成員國數量可以說是相距甚遠的,而且都是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水平層次不齊,無法形成龍頭作用。東盟和其他兩大集團的差距集中體現為這個區域組織內生的脆弱性,或者說是一種先天不足。這種脆弱性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參考文獻
[1]高兆明.社會失范論[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0.
[2]阮梅.世紀之痛——中國農村留守兒童調查[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8.
[3]盧德平.中國弱勢兒童群體問題與對策[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
[4]張文顯.法理學(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5]葉敬忠,楊照.關愛留守兒童——行動與對策[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
[6]費孝通.鄉土中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
[7][美]詹姆斯·莫瑞.關注留守兒童[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
[8]張敦福.現代社會學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作者簡介
呂曉東(1993—),男,漢族,山東省濟寧市人,碩士,貴州民族大學 法律法學專業2016級,研究方向:國際法。
(作者單位:貴州民族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