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今社會,低碳環保是全世界日益關注的問題,國家對農村經濟的發展越來越關注。本文從低碳角度出發,研究了農村物流的幾個因素對農村經濟的影響。通過分析2009年~2014年全國31個省的“農村居民家庭人均消費性支出”、“第一產業增加值”、“農村物流碳排放量”和“人均GDP”的有關數據,運用經濟計量方法得到各個因素對農村經濟的影響。
關鍵詞:碳排放 農村物流 主成分分析法 經濟計量模型
中圖分類號:F2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17)06(a)-047-02
1 引言
我國提出2020年單位GDP碳排放比2005年減少40%~45%的目標。從2010年樣本期的平均情況看:1989年~1990年的碳排放增長增速為4.7%,1990年~1999年為3.4%,2000年~2006年為9.2%(數據來源于CDIAC)。本文對低碳物流研究現狀進行回顧梳理后,根據低碳物流研究的深度和廣度來劃分,研究主要集中在低碳農村物流,但目前國內外對于這個題目的研究較少,僅僅有低碳物流,農村物流兩個單獨內容,本文屬于這兩個方向的結合,再加上對碳排放計算方法的使用和演化博弈模型,對農村低碳物流系統的構建進行了分析。
李麗[1]、李玉民[2]重點設計了低碳物流環境、低碳物流實力、低碳物流潛力、物流低碳水平為要素的低碳物流評價指標體系,周蓉[3]在“綠色經濟與低碳轉型”一文做了市場導向的綠色低碳發展國際研討會綜述,楊雨薇[4]從低碳物流的定義、低碳物流實施機制與對策、低碳物流設計定量模型三個方面,對國內外文獻進行梳理;王國文[5]從低碳物流和綠色供應鏈的概念出發,基于供應鏈流程標準,提出了綠色供應鏈的框架體系,結合發達國家的實踐,分析了主要綠色供應鏈管理與技術手段,提出了建立低碳物流體系的一系列政策建議。鐘新周[6]探討了發展低碳物流的影響因素,并提供了相關的解決辦法。
2 碳排放的計算
利用各種燃料的年消耗量和燃料的碳排放系數[7]計算出各種氣體的年碳排放量,再進行加總,即,
3 農村物流因素對經濟的影響
3.1 指標選取
考慮到數據的可取性與重要性,本文根據主成分從各要素中選取四個主要影響因素作為第三個階段對農村經濟增長的博弈分析。我們選取“各個市生產總值”、“農村人均消費支出”、“農林牧漁業增加值”作為農村物流需求影響的指標;選取“農村固定資產投資”作為農村物流供給的影響指標;分別選取“第一,二,三產業增加值”作為產業結構的影響指標;用“農村居民人均收入”作為經濟增長的衡量指標。選取“人均消費支出”、“第一產業增加值”、“農村物流碳排放”作為影響農村經濟增長“GDP”的衡量指標。將以上影響因素變量分別設為:農村居民家庭人均消費支出,第一產業增加值,農村物流碳排放,GDP增長y。
3.2 數據分析
從2009年~2014年31個省人均GDP的條形圖可以看出,北京、天津、上海、江蘇較其他省份有普遍較高的人均GDP,貴州、云南,甘肅等省人均GDP較低,反映了由于國家政策和或者經濟基礎決定的GDP大小不一。但每個省份的GDP每年都保持上浮趨勢。
從2009年~2014年31省農村居民家庭人均消費性支出折線圖可以看出北京、上海的數據仍獨具鰲頭,浙江其次,其他省份的農村居民消費支出相對比較平均。
3.3 計量分析
鑒于21世紀宏觀變量序列波動較為劇烈的統計事實,本文選取2009年~2014年這一時期的數據樣本進行實證分析。基于增長理論模型和變量間的統計關系,為了把各個變量對經濟增長的作用形象的表示出來,我們假設農村居民家庭人均消費支出,第一產業增加值,農村物流碳排放,GDP增長y。則用stata進行回歸分析結果如表1所示。
其中R-squared=0.7843,決定系數表明數據解釋力較強,回歸模型模擬的較好,而p值較小,t值較大,統計顯著,說明各個變量都是有意義的。農村CO2排放量的系數0.43表示其他變量不變,CO2排放每增加一個單位,gdp增加0.43個單位,當然這樣解釋有點勉強,CO2排放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的是農林牧漁業的生產情況,在這些產值的過程中需要排放CO2,對經濟的增長有一定的貢獻作用,但這種貢獻是建立在增加溫室氣體排放,污染大氣的基礎上的。0.36表示其他兩個變量不變,第一產業增加值每增加一個單位,人均GDP就會增加0.36各單位,同樣,農村人均消費每增加一個單位,人均GDP就會增加0.90個單位,與gdp增長有最為密切的關系。通過上述分析,我們可以將模型寫成下面的形式。
Lngdp=3.00+0.900614Lnconsume+0.364889Lnadd+0.424264 LnCO2
同樣我們可以根據這個模型對2015年、2016年乃至以后時間的GDP等變量進行預測,在此不再做陳述。
4 結論與建議
從上文分析中我們得出農村經濟增長的途徑。首先,可以從拉動農村居民消費入手,降低銀行利率,拉動內需,增加消費。其次是增加產值,第一產業是農村賴以生存的發展產業,能增加農民收入,但由于第一產業增加值對農村經濟增長的效應因子較小,貢獻率低,政府應該鼓勵農村居民從第一產業向二、三產業轉變,從宏觀調控和社會發展政策的取向上要以提高落后地區利用市場機會和發展機會為重點,加大財政投入力度,大力完善交通運輸、農田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22]。同時,加大教育投入,提高勞動力的普遍教育程度,積累人力資本。最后發展物流業,建設工廠,加大投入對農村經濟增長也有帶動作用,但這是以較高的碳排放為基礎,污染環境,不能有效的結合國家政策和世界形式健康綠色的發展,不應該被鼓勵通過這種方式拉動農村經濟的增長。
參考文獻
[1] 李麗.京津冀低碳物流能力評價指標體系構建[J].經濟問題研究,2013(2).
[2] 李玉民,熊玉偉,張莉.基于ANP的企業發展低碳物流關鍵影響因子評價體系[J].物流工程與管理,2011,33(1).
[3] 周蓉,王成,徐鐵,等.綠色經濟與低碳轉型[J].經濟研究, 2014(11).
[4] 楊雨薇.國內外低碳物流研究綜述[J].物流工程與管理, 2011,33(3).
[5] 王國文.低碳物流與綠色供應鏈:概念、流程與政策[J].開放導報,2010,4(2).
[6] 鐘新周.發展低碳物流的影響因素及對策[J].改革與戰略, 2012(1).
[7] Diana Diziain,Eiichi Taniguchi,Laetitia Dabanc.Urban Logistics by Rail and Waterways in France and Janpan[J].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2014(125).
①基金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低碳經濟視角下的現代農村物流體系構建及調控研究”(71473213);江蘇省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農村物流業發展與城鄉一體化研究(13 EYA003);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重大重點項目“基于城鄉一體化的城鄉物流體系互動機制及對策研究”(2014ZDIXM019)。
作者簡介:趙子琪(1992-),女,江蘇大學管理學院研究生,物流工程專業碩士,主要從事低碳農村物流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