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麗 錢娜
摘 要:在國際金融危機及全國外貿增速進入“中低速”增長通道的大背景下,江蘇外貿發展同樣表現出“乏力”現象,進出口貿易增幅也相對減緩。江蘇迫切需要在穩定外貿增長的同時,促進外貿產業轉型升級。本文著力對江蘇外貿產業轉型升級的制約因素進行了分析,以更好地制定轉型升級的具體對策,從而推進江蘇由外貿大省向強省轉型。
關鍵詞:外貿產業 轉型 升級 制約因素
中圖分類號:F752.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17)06(c)-165-02
作為全國的制造業大省和外貿大省,江蘇省近些年的外貿整體形勢趨于良好。據官方統計,自2003年起,江蘇進出口規模連續13年列全國各省市第二。近六年,每年進出口總額超過5000億美元。在全國外貿增速進入“中低速”增長通道的大背景下,江蘇外貿發展同樣表現出“乏力”現象,突出表現為2012年、2013年、2014年、2015年、2016年江蘇省進出口總額增長率分別僅為1.6%、0.5%、2.4%、-2.2%、-0.7%,低于“十二五”預期發展目標,并跌破過去長達約20年的兩位數高速增長。尤其是2015年江蘇省外貿發展不僅沒有實現預期目標,且出現了2009年以來的首次負增長。因此,加快江蘇外貿產業轉型升級勢在必行,江蘇外貿企業眾多,如何推進外貿更好的發展,首先必須弄清楚江蘇外貿轉型升級中存在哪些制約因素。本文首先對江蘇外貿發展現狀進行了分析,指出江蘇外貿轉型升級的必要性,并重點對影響江蘇外貿轉型升級的制約因素進行了詳細分析。
1 江蘇外貿發展現狀
1.1 外貿增速放緩
2008年金融危機之后,加上最近幾年全球經濟發展進入緩慢增速階段,江蘇的外貿發展走勢也不是很好。2015年、2016年江蘇省進出口總額甚至出現了負增長。業內人士稱這未必是壞事。說明江蘇外貿進入深度調整期,外貿轉型的關鍵期。此種說法不無道理。但筆者認為質和量是可以齊頭并進。且質的提升完全可以促進量的增長。之所以出現上述負增長情況,肯定跟企業在營銷、人才、市場布局、企業發展戰略,以及政府的政策導向等因素有關。
1.2 蘇南、蘇中、蘇北發展不平衡
受經濟形勢的影響,江蘇外貿發展一直存在區域不平衡的現象。借助于發達的實體經濟,蘇南是江蘇外貿的主力軍,而蘇北,由于整體經濟水平相對較低,外貿發展水平也遠低于蘇南地區。雖然2016年蘇南地區外貿進出口下降了1.3%,蘇中、蘇北地區分別獲得了3.4%和2.1%的增長。但蘇中和蘇北地區在進出口總額上仍然處于絕對落后地位。
1.3 仍以傳統市場為主
2016年,雖然江蘇省對外貿易的市場多元化取得了一定進展,且對東盟、印度、俄羅斯、墨西哥和智利進出口分別增長了4.7%、6.5%、20.9%、8.6%和5.6%。但從貿易總額占比上來看,江蘇的主力市場還集中在歐盟、美國、日本這些傳統市場。因此,市場集中度相對來說還較高。
1.4 進出口產品“優進優出”效果不明顯
盡管2016年江蘇省機電產品出口13721.1億元,下降1.7%,但機電產品仍然是江蘇省出口的主打產品,占江蘇省出口總值的65.2%。部分機電產品出口雖然獲得一定增長,但增速比較緩慢,如機械設備出口僅增長了1.1%,汽車零件增長7.1%;醫療器械增長6.3%。與此同時,雖然擴大進口和優化進口結構的政策效應有所顯現,但收效甚微。部分先進技術、關鍵零部件和重要設備等高新技術產品進口增速緩慢,甚至是無增長或負增長。
2 江蘇省外貿轉型升級發展的必要性
鑒于江蘇省外貿發展的上述現狀,以及在外貿轉型中取得的初步成就。進一步深化江蘇外貿的轉型升級非常必要,不僅能夠加速江蘇外貿的良性發展,促進江蘇外貿人才的更好就業,服務于江蘇龐大的實體經濟,也能夠推動江蘇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2.1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迫使江蘇外貿加快轉型升級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對外貿提出了新的要求,實現外銷產品的供需搭配,降低外銷產品的落后產能,降低外銷產品的成本。這些目標的實現必須通過外貿轉型,具體表現在創新生產要素、提升標準體系、技術創新、高端品牌建設、高端人才集聚、產業結構調整等。實現高端供給,避免供需錯配,通過“三去一降一補”來實現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目標。
2.2 出口商品結構不合理、產品附加值低,對江蘇外貿轉型升級提出了新要求
在經歷了多年的轉型之后,江蘇的外貿出口商品結構有了比較明顯的改善,但從各種產品出口額占比上來看,江蘇外貿的出口雖然是以工業制成品為主,但產品集中度較高,主要集中在機電產品上。且由于各種生產成本的不斷上升,尤其是房價,導致企業壓力不斷增加。導致企業資金不足,融資困難,最終導致企業研發投入不足,或根本就沒有研發投入,所以在產品創新上并沒有多少突破,使得產品附加值依舊較低。還有部分從事加工貿易的企業,那么在產品附加值方面更低。產品的技術創新、研發、市場運作均歸外方所有。因此,江蘇的外貿企業急需進一步轉型升級,提高產品附加值。
2.3 企業成本不斷攀升倒逼外貿轉型升級
隨著當前勞動力、土地資源等生產要素成本的上升,環境承載能力已經難以支撐規模的快速擴張,低成本制造的傳統優勢明顯弱化,輕工、紡織和服裝商品出口面臨的壓力更加明顯。近幾年,江蘇外貿企業的出口利潤不斷下滑。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為全球市場競爭更加激烈,另一方面,則是因為外貿企業的成本不斷增加。主要表現在生產成本和出口成本。由于最近幾年原材料的價格、勞動力成本、社會保障成本等不斷上升,導致企業的生產成本居高不下。出口成本的上升主要是由于客戶搜尋成本、物流成本、手續費用等組成。面臨不斷高漲的各種成本,企業唯有轉型升級,通過創新實現降低成本的目標。
2.4 區域發展不平衡急需江蘇外貿轉型升級
江蘇省80%以上的外貿均集中在蘇南地區。其原因較為復雜,有歷史因素,也有地理位置及經濟基礎等因素,使得江蘇的外貿發展出現極不平衡的現象。面對這種蘇南經濟遠超蘇中和蘇北的現象,江蘇省必須加快外貿轉型升級,實現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利用政策導向,實現區域發展的優勢互補,改善江蘇省的外貿發展格局。
3 影響江蘇外貿轉型升級的制約因素分析
3.1 產業鏈優化程度
長期以來,江蘇省一些中小外貿企業依靠低廉的勞動力獲取成本優勢,處于價值鏈的低端。從調查的情況來看,擁有研發環節的企業占52.5%,擁有銷售環節的企業占57.5%,研發、營銷環節位于“微笑曲線”的上端,占據產業價值鏈的高附加值環節。因此,江蘇省中小外貿企業應該優化產業鏈結構,加大新產品的研發力度,創造高附加值產品。
3.2 貿易方式的轉變程度
江蘇加工貿易比重高,這源于江蘇通過承接國際代工,加入全球價值鏈的對外開放模式。這種模式保證江蘇迅速融入全球經濟大循環,獲得經濟起飛的外部推動力。但這種模式本質上是一種“打工經濟”,雖然有助于擴張江蘇外貿的體量,但往往是“大而不強”,容易形成外貿“虛胖”,且它對經濟增長的推動力會逐步下降。
3.3 產品技術的創新程度
技術創新不僅能夠為企業增加競爭力,也能夠為企業節約一定成本,并有助于企業在國際市場上獲得先發優勢。此外,為實現外銷產品供需搭配,在充分了解國外市場需求的同時,還應該努力提高產品的創新程度。這就需要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尋求在技術上的突破。
3.4 外貿出口品牌的建設水平
品牌,尤其是名牌,對于提升企業知名度和企業價值而言至關重要。而江蘇目前真正能夠擁有自主品牌的企業還相對不足。大部分企業沒有自己的知識產權,依靠貼牌進行代加工。這成為江蘇省外貿轉型升級的一大障礙。因此,江蘇應著力打造出口標桿企業,打造品牌企業和品牌產品,為廣大中小企業尋找一條品牌創建的路徑。
3.5 跨境電商的應用水平
跨境電子商務的產生,為廣大中小外貿企業提供了另一條發展外貿,實現足不出戶,便能將產品走出國門的路徑。跨境電商的起步門檻較低,需要投入較少,為資金不足的中小外貿企業首選方案。但通過調查發現,在跨境電商的應用上,江蘇仍然表現出區域應用不協調的現象。尤其是蘇中和蘇北地區,跨境電商的應用率較低,一些企業由于觀念落后,人才不足等因素,不敢或不能使用跨境電商模式開展外貿業務。
4 江蘇外貿轉型升級的對策建議
4.1 進一步推進產業鏈的高端化
借鑒上海經驗,結合江蘇外貿發展實際情況。產業鏈高端化可以采用以下4種做法,一是多元化發展模式,其特征是向產業鏈的兩端延伸,比如前向從OEM向ODM發展,或者后向延伸到營銷渠道和售后服務;二是專業型服務平臺模式,其特征是整合資源,將全產業鏈企業整合在同一平臺上,為企業提供全方位的服務,打造平臺商業模式;三是隱形冠軍發展模式,其特征是單一產品門類中長期提供高價值、高質量的產品,憑借著與國際買手建立的信任關系,深深嵌入到跨國企業產業鏈之中,成為較難替換的供應商。
4.2 轉變貿易增長方式,提升一般貿易出口比重
逐步推進并完善以一般貿易為主的外貿結構,同時推進加工貿易轉型升級。貿易順差和加工貿易對江蘇經濟增長的貢獻作用在弱化,加快調整外貿結構,發揮其對江蘇經濟推動力的工作迫在眉睫。作為外貿大省,江蘇省四成左右進出口以加工貿易方式實現。提高加工貿易對本地相關產業的關聯帶動作用;提升加工貿易企業的創新能力,著力提高加工貿易下“委托設計+自主品牌”的生產方式出口比重。
4.3 加強技術創新,提高出口產品的技術含量和附加值
為了增加出口產品的技術含量,提升國際競爭力,就必須加強技術創新,增強企業自主研發能力。只有自主創新走產品差異化之路,提升產品附加值,才能在競爭中實現自身利潤。外貿企業必須高度重視研發投入、實施人才工程和加大知識產權保護,才能實現新的發展。實施“機器換人”降低人工成本,成為制造業解決用工問題必須邁出的一步。不僅政府要重視和支持企業實施“機器換人”,外貿企業負責人更要高度重視,加大設備和技術等生產性投入,在實施過程中反復嘗試,遇到挫折也要堅定方向。
4.4 利用跨境電商更好地發展外貿
企業應該加大對跨境電商的了解和應用,借助于阿里巴巴等電商培訓機構,加快對相關電商人才的培養。在傳統一般貿易模式的基礎上,鼓勵企業開展跨境貿易電子商務來拓展海外市場,即實施線上銷售和線下銷售相結合,盡快出臺跨境貿易電子商務配套政策,建設跨境電子商務培訓平臺,引導和鼓勵企業和個人開展跨境貿易電子商務,培育自有品牌和建立海外直銷渠道。
4.5 創造良好的外貿轉型發展環境
外貿企業轉型升級需要政府營造良好的環境。一是建立市領導聯系重點外貿企業機制,幫助廣大外貿企業家樹立發展信心和決心,強化對企業的服務,向企業開展政策導向宣傳,為企業紓危解困,確保全市經濟平穩增長。二是給予相應的政策扶持。對外貿企業給予融資、稅收、財政等方面的扶持和補貼。穩定和提高外貿扶持資金規模,加大對外貿企業機器換人、質量提升、參展拓市場、出口信保、品牌建設等方面的補貼。三是加大力度建設公共服務平臺。
參考文獻
[1] 陳貴香,張新平.中國跨境電子商務對外貿轉型升級的影響[J].現代商業,2016(23).
[2] 張二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與江蘇外貿轉型發展[N].新華日報,2016-04-15.
[3] 戴翔,張為付.全球價值鏈、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與外貿發展方式轉變[J].經濟學家,2017(01).
[4] 李霞.基于跨境電子商務的我國外貿轉型升級研究[J].改革與戰略,2017(04).
①基金項目:該論文為2014年無錫太湖學院哲學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低碳經濟視角下江蘇外貿轉型發展研究”(14wuss004)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