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文靜 臧其猛 崔英方 向芳
摘 要:昆山度假區人文旅游資源豐富,建筑設施類資源數量眾多,且集中分布于古鎮,文化聚合效益明顯。古鎮文化氛圍的構筑有賴于周邊的鄉村生態環境,一定規模與數量的耕地、農田是水鄉文脈傳承的生態基礎。本文從昆山度假區的資源開發現狀出發,基于文脈淵源的古鎮差異定位,文脈延續的旅游節事策劃,以及文化創新的旅游商品開發,將有可能成為提升度假區發展內生性和規模度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度假區 地方文脈 旅游資源
中圖分類號:F59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17)06(a)-056-03
1 引言
隨著大眾旅游由休閑旅游向度假旅游發展,度假區的規劃和建設受到學界關注。度假區的發展除依托適宜氣候和自然風光外,重視人文資源獨特性的發掘,將更有助于度假區旅游目的地形象的創設和度假區旅游細分市場的定位。
本課題所論昆山旅游度假區規劃面積達457平方公里,北部為面積約136平方公里的“陽澄湖休閑度假片區”,南部為面積約321平方公里的“水鄉古鎮旅游片區”。既具備“湖、灘、蕩、堤、淀、島”為主的自然景觀特征,又包含了周莊、千燈等國家級歷史文化名鎮。通過對度假區內的千燈鎮、淀山湖鎮、周莊鎮、錦溪鎮和巴城度假中心4處核心景區的田野調查,課題組以調查數據為基礎,以地方文脈發展為線索,展開對度假區資源的分析。
本次調查共涉及度假區內資源206處。每處資源的田野調查內容均包括:資源名稱、資源類型、行政位置、地理位置、性質與特征、保護與開發現狀、調查時間。地理位置精確到經緯、行政位置精確到街巷,資源類型標明類型編號。在206處資源中,水域風光類資源13處,占6.3%;生態景觀類資源2處,占0.9%;遺跡遺址類9處,占4.3%;建筑設施類90處,占43.6%;旅游商品類48處,占23.3%;人文活動類44處,占21.3%。旅游資源8大主類中本區資源占據6類,資源類型較為豐富。其中人文旅游資源類型齊備,人文旅游資源的4大主類,本區均有涉及。
2 基于地方文脈的資源地域分布特征分析
2.1 建筑設施類資源數量眾多,且集中分布
本區人文類旅游資源191處,占度假區資源總數的92.7%,反映出本區資源以人文類旅游資源為主的特點。其中又以建筑設施類資源數量最多,共90處,占資源總數的43.6%,反映出本區良好的人文度假設施環境。就資源分布而言,各區資源分布基本均衡,除淀山湖外,錦溪、周莊、千燈、巴城四鎮的資源數量相當,資源規模基本相當,資源的主類和亞類也表現出較強的一致性。
從表1反映的數據來看,建筑設施類資源數量眾多,占各區旅游資源的比重分別為45.4%、39.5%、52.3%、40.8%、39.2%,由此反映出度假區良好的人居休閑度假基礎。若將各區建筑設施資源的類型作進一步細分,不難發現,各區在建筑設施資源的基本類型上仍存在差異。巴城、淀山湖兩區康體游樂休閑度假地比率較高,分別占據該區建筑設施資源的35%和54%,其他三區的康體游樂休閑度假地比率為零,其建筑設施以鄉土民居和名人故居為主,在建筑設施類的人文旅游綜合地中,僅擁有一定數量的聚會接待廳堂和少量園林休憩區。
各區在建筑設施類資源開發上的差異,可歸因于各區旅游發展軌跡的差異。巴城度假中心原屬昆山陽澄湖度假區,目前已形成一定的休閑度假設施規模,淀山湖鎮位于淀山湖的一角,在開發中與隔湖相望的上海淀山湖度假區為競爭關系,其開發思路亦是以淀山湖為依托,走濱湖休閑度假之路。作為濱湖度假區,巴城和淀山湖的建筑設施多圍繞湖泊或沿湖而建,通過自然環境營造,滿足旅游者游憩、休閑、健身、交流、康體等需求,以調節和放松疲憊的身心,緩解日常生活的心理緊張。從度假區提供的《湖濱岸線規劃圖》來看,巴城建筑設施類資源多集中于離鎮區較近的陽澄湖東岸以及鰻鯉湖西岸與南岸地區,資源分布集中且已形成一定規模。淀山湖建筑設施類資源多集中于離鎮區較近的東北岸區域,零星分布于淀山湖西岸,資源分布較為集中。整體而言,巴城和淀山湖兩區建筑設施資源,尤其康體度假資源空間分布合理,資源規模度與豐度適宜,易形成集約效益。
2.2 古建筑資源集中古鎮分布,聚合效益明顯
錦溪、周莊、千燈三鎮的建筑設施資源,在資源類型與空間分布上不同于巴城與陽澄湖。三處皆為保存較完整的古鎮聚落,人文底蘊深厚,已形成以水鄉民居和名人故居等歷史建筑為代表的古鎮開發格局。在旅游產品從觀光為主向休閑度假為主轉變的過程中,上述三區依托古鎮資源,以人文體驗休閑度假為主。其建筑設施類資源多集中于鎮區中心。周莊17處建筑設施中,除全福講寺外,其他資源都全部集中于北緯31度7分,東經120度50分區域范圍內,錦溪20處建筑設施資源集中分布于北緯31度10分至東經120度53分范圍內,千燈建筑設施類旅游資源集中分布于北緯31度16分至東經120度59分范圍內,資源密集度較高。建筑設施類資源的集中,有效帶動了旅游商品類資源和人文活動類資源的集中,并在此基礎上形成了周莊十二坊、周莊1068慢生活街區、錦溪博物館一條街、千燈老街等特色街巷,有效提高了資源的開發利用度。
2.3 古鎮旅游資源環水分布,與濱湖資源相得益彰
旅游資源集中于湖濱,突出湖濱休閑主題,資源集中于古鎮,突出古鎮人文體驗主題,分別反映出昆山度假區自然與人文兼具的復合型濱湖度假區的特點。從度假區開發和全域旅游的視角來看,自然與人文相得益彰,濱湖風光與古鎮景觀有機結合是昆山度假區資源的最大特色所在。
巴城是各區中度假資源開發較早的區域。依托陽澄湖水產資源,在原有鄉村旅游的基礎上,發展養生度假旅游,已基本形成了濱湖+古村鎮的資源組合格局。在發展濱湖水產的同時,又充分利用農田耕地,發展果木種植和生態農莊。巴城還擁有村鎮聚落資源,作為昆山老縣城所在地,巴城的正儀老街和巴城老街皆保存有資源稟賦較好的古建筑群。從資源屬性來看,巴城區域內資源組合狀況較好。但隨著游客度假需求的增長和度假時間的增加,巴城區域內現有的人文度假資源規模不能完全滿足部分游客人文體驗的度假需求。從資源田野調查反饋的相關信息來看,停留時間為2日左右的游客,有第一天吃住在巴城,第二天觀光在千燈的游覽特點,因此巴城區域與其他區域的資源整合勢在必行。
度假區南部的千燈、錦溪、周莊、淀山湖4處核心景區,周莊、錦溪、千燈都為國家級歷史文化名鎮,人文底蘊深厚。千燈原名千墩,是水鄉中的相對高地,湖蕩資源不及周莊和錦溪豐富,但人文底蘊深厚,是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昆曲的發源地,也是明末清初大思想家顧炎武的故鄉,其文化淵藪雖與周莊和錦溪同脈,但更側重于水鄉文化滋養中的詩書文化。相較而言,周莊和錦溪更側重于水鄉孕育的稻作文化和商業文化,其文化的民俗性和大眾性特征更突出,且周莊與錦溪地理位置相近,湖蕩環繞密布,自然環境相似。因此就資源整合而言,目前周莊和錦溪的協同開發,更易于擴展古鎮的文化休閑空間,益于形成集聚效益。
3 基于文脈的人文資源特色分析
度假區人文旅游資源主要包括建筑設施、旅游商品、人文活動3類。依據《旅游資源等級評價標準》,結合昆山度假區的地理環境特色與文化背景,課題組對上述3類人文資源進行了分析。
3.1 古建筑資源文化底蘊深厚,藝術價值獨特
建筑是凝固的歷史。它記錄著歷史發展進程,見證著文化興衰。昆山度假區古建筑資源豐富,擁有國家級歷史文化名鎮3處,國家文物保護單位1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9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40處,是昆山地區文物古建筑資源最豐富的區域。周莊全鎮60%以上的民居為明清及民國時期的建筑。錦溪古建筑群面積占鎮區民宅86%以上。就建筑架構而言,多以穿斗結構為主。就建筑布局而言,多沿水而居。江南水鄉民居中的臨水民居、面水民居和跨水民居在此處皆有集中體現。除明清古建外,度假區區內擁有400~800年間的古橋10余處,廊橋、拱橋、石橋、木橋類型齊備,成為串聯古建的重要紐帶。從整體而言,度假區古建依托地方文脈,承載厚重歷史,并形成以雙橋、沈廳、張廳為代表的具有較高知名度和美譽度的特色景觀。除文物類古建外,以周莊1068慢生活街區為代表的仿古街區,在建筑風格選擇上仍延續了粉墻黛瓦的水鄉建筑風格和修舊如舊的古建保護基本原則,在商業開發的大背景下延續著水鄉的民居文化。
3.2 特色餐飲美食文化聯動性強,品牌價值突出
度假區淡水資源豐富,淡水水產品眾多,融合了當地清水清煮的烹飪特點,形成了獨有的江南水鄉風味。以陽澄湖螃蟹為代表的特色水產飲食,帶動了整個度假區特色飲食的發展。飲食承載的不僅是味蕾的快樂與愉悅,更具有技藝傳承和文化傳承的意義。巴城青團技藝、千燈小麻糕制作、石浦白切羊肉制作技藝均已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奧灶面是“中國十大面條”之一,屬于蘇菜系,雖不為昆山獨有,但面條的制作工藝具有較強的地域特色,成為昆山飲食文化的名片之一。周莊萬三蹄更是將飲食文化與歷史人物相結合,通過借助歷史人物沈萬三的故事,制造品牌聯想,形成飲食文化品牌。
3.3 民俗和節慶活動文化傳承價值高,但向節事轉化的比率不高
昆山度假區人文活動類旅游資源大體可分為傳統習俗與節慶、現代節慶兩大類。人文節事活動開展的文化基礎仍然是水鄉文化。水鄉農耕文化孕育出的飲食文化是開展蟹文化節等飲食文化節事的基礎,與水鄉農耕文化相適宜的傳統節令、習俗、藝術表演形式是創新傳統節慶和發展現代節慶的人文基礎。
度假區內現有民俗類非物質文化遺產9處,以挑花籃、舞龍燈、民歌為代表的民間習俗和民間藝術,集中反映了水鄉居民以村鎮為中心的娛樂生活,是水鄉飯稻羹魚生活形態的藝術升華。以昆曲為代表的藝術形式則是江南詩書之家休閑娛樂方式的集中體現。民間文化中的農耕文化和詩書文化,從動靜兩種形態和俗雅兩種類型,共同豐富了昆山度假區的人文傳統。
盡管保存有大量的節令習俗,但上述節令習俗向旅游節事轉化的比率并不高,大部分以遺產的姿態而存在著。盡管有讀書會、詩會等傳統向現代的轉化成果,但考慮到客源需求與節事影響等因素,上述節事仍存在間斷性而非連續性的特點,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節事的綜合效益。
4 基于地方文脈的資源開發策略分析
度假區在20多年的發展進程中經歷了從觀光旅游為主向休閑度假為主轉型的全過程。在休閑度假時代全面到來和“全域旅游”規劃觀念逐漸植入的大背景下,旅游的概念內涵也不斷發生變化。無論是“詩意的棲居”還是“離開慣居地的生活方式”,都不斷強調著旅游的文化特質。因此,以文脈為基礎的資源保護、資源整合、資源開發愈發顯得重要。
4.1 優化古鎮+鄉村資源組合形式
旅游資源的存在不是孤立的,是具有系統性的,其開發必須依托一定的自然和社會環境。古鎮不能成為孤島,其文化氛圍的構筑有賴于周邊的鄉村生態環境,而一定規模與數量的耕地、農田、農莊是文化創新與傳承的生態基礎。鄉愁是一種復雜的情感體驗,“花兒在微笑,鳥兒在鳴叫”,這或許是鄉間的味道,但絕不是鄉間味道的全部。同時,古鎮與古鎮之間也不可能孤立,相對差異的形象定位,將有助于從不同層面上構筑較完整的水鄉文化體系。
4.2 突出古鎮和古建筑主體資源特色
獨特而豐富的古鎮資源是昆山度假區不同于天目湖、湯山溫泉等度假區的重要特點,應充分發揮古鎮獨特的文化內涵,通過鮮明個性體現自身競爭優勢。當然,人文資源的開發還應得到旅游者的認可和理解,不能過度藝術化,否則就失去了開發意義。古鎮的客源構成多元,游客的文化背景、知識結構、年齡層次不同,其在文化體驗上的需求也各不相同。古鎮的形象構筑和定位,也需考慮到客源主體的文化需求。昆曲雖雅,仍有人欣賞者,博物館雖古,仍不乏粉絲,雅文化的展示,貴精不貴多。
4.3 發掘民俗和節慶等無形資源的開發潛力
在有形資源開發日臻完善的當下,對民俗、節慶等無形資源的開發,將更有助于旅游者體驗度的提升。節事的開發就其文化源流而言,一則來源于傳統文化,一則來源于現代都市文化。節事不僅是儀式的再現,活動的嫁接與遷移,其中展現的生活態度和價值觀念才是更令游客心動。就節事組織而言,政府主導之下的社區居民廣泛參與和積極融入,應成為節事不斷創新的源泉。旅游作為文化產業,不僅有拉動內需以促增長的經濟功能,更有文化傳播和價值導向的文化功能。
5 結語
昆山度假區地域范圍廣,人文旅游資源豐富,歷史人文底蘊深厚,且已形成了較好的資源配比與資源開發格局,度假區發展的內生性強。從目前國內全域旅游和鄉村旅游的發展趨勢來看,內生性、規模度將成為區域旅游發展的重要決定性影響要素。從昆山度假區的資源開發現狀來看,基于文脈淵源的古鎮差異定位,基于文脈延續的旅游節事策劃,基于文化創新的旅游商品開發,將有可能成為提升度假區發展內生性和規模度的有效途徑。
參考文獻
[1] 卞顯紅.江南水鄉古鎮旅游業轉型動力機制及路徑研究[J].城市發展研究,2010(7).
[2] 厲建新,張凌云.全域旅游:建設世界一流旅游目的地的理論創新[J].人文地理,2013(3).
[3] 魏敏.我國濱海度假區的開發及保護研究[J].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2010(5).
[4] 陳威,劉濱誼.中國湖泊型度假區規劃—以浙江淳安千島湖旅游度假區為例[J].中國園林,2008(10).
[5] 陳建勤.沈萬三與周莊文化旅游的開發[J].江南論壇,2006(2).
①基金項目:國家旅游局青年專家項目(TYETP201529);江蘇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項目(2015SJB334);南京旅游職業學院科研團隊項目(2015YTD08)。
作者簡介:魏文靜(1981-),女,漢族,湖北天門人,博士,南京旅游職業學院副教授,主要從事旅游文化方面的研究;臧其猛(1981-),男,漢族,江蘇宿遷人,博士,南京旅游職業學院副教授,主要從事旅游文化方面的研究;崔英方(1986-),女,漢族,河北省邢臺人,博士,南京旅游職業學院講師,主要從事旅游地理學方面的研究;向芳(1985-),女,漢族,湖南懷化人,碩士,南京旅游職業學院講師,主要從事旅游飲食文化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