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金瑩 張子默
摘 要:資源型城市是通過擁有的各種自然資源來推動城市經濟發展,但自然資源并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我國高能耗產業的發展勢必要過度地消耗自然資源,這就使很多資源型城市面臨著自然資源大量枯竭的問題。本文通過對我國當前資源型城市的現狀及重建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研究,并提出相應的解決措施,以期對我國資源型生態城市重建能夠產生積極的影響。
關鍵詞:資源型城市 生態重建 環保支出 財政投入
中圖分類號:F81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17)06(b)-129-02
雖然說大量開采自然資源能夠從某一方面推動城市經濟的發展,給城市的經濟帶來短期的上漲,但如果長時間進行開采和消耗必然會使自然資源大量減少甚至枯竭,這是經濟多么發達都無法彌補的。所以為了防止我國資源型城市中的資源逐漸枯竭,一定要通過政府的經濟扶持,制定積極的財政稅收政策,才能減慢自然資源的消耗,加快恢復生態平衡,同時使經濟正常平穩發展。所以我國要明確當前資源型城市中存在的問題,為城市生態重建制定積極的財政稅收政策,加強宏觀調控的作用,從而重建資源型城市。
1 我國資源型城市生態的現狀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一直處于高速發展的狀態,這大部分都是資源型城市所帶來的杰作,但同時利弊相輔相成,大量的資源消耗使生態環境被破壞,在這種情況下,改善自然環境就成為了重建資源型城市的首要任務。但是改善生態環境我們還面臨很多問題:礦產資源豐富的地區可能會由于過度開發而出現泥石流、滑坡等自然災害,使生態環境遭到破壞,甚至會使周邊居民的人身安全遭到侵害,同時礦產資源都存于地下,會使地下水系統出現問題,影響地上的空氣;亂砍濫伐和過度開墾會使綠化范圍大量減少,難以起到防風固沙的作用,還會使地貌出現改變,影響整體的生態環境。
黨的十三中全會也提出了關于建設生態文明的具體要求,這表明我國現在在逐漸開始重視生態文明對民生和經濟的影響。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是重建資源型城市十分重要的一步,同時也是推動各產業快速發展,促進城市化、現代化的必然要求。所以我國目前需要通過制定積極的財政稅收政策來影響生態環境,進而影響市場經濟,從而使我國全面進入到小康社會。
2 重建資源型城市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目前就我國處于資源逐漸枯竭的資源型城市來看,一方面是因為經濟發展較慢使城市的經濟基礎較為薄弱,另一方面是因為發展緩慢的同時財政支出較多,壓力較大,政府扶持較少。同時還要面臨就業壓力大、生態環境較差、基礎設施不完善等問題。
2.1 產業結構單一
與我國一直擁有的老工業基地不同,資源型城市的發展大多依靠各類資源開采的企業,所以主要產品大多是各種資源的原料和未經加工的初級產品。但是隨著我國不間斷的大量開采,使自然資源消耗加快,幾近枯竭,開采難度也越來越大,成本也是居高不下。這種產業結構難以支撐資源型城市的持續發展,甚至愈發地阻礙城市的發展進程。同時在自然資源逐漸枯竭的影響下,一些新的問題也慢慢浮現出來,如就業壓力越來越大等。以資源開采為主的企業,產業結構單一,生產過程中的流程增多,但適合工作的人員減少,使崗位出現大量空缺。同時這些企業的主要工作人員大多為青壯年的男性,缺乏專業的知識儲備,而且文化程度并不高,這就使他們只能在加工方面兢兢業業,很難進行工作的轉移和安排。
2.2 社會管理存在多套制度
一般資源型城市都會存在兩套或者以上的管理制度。這些制度屬于不同的管理部門,且會專門針對企業不同的方面進行管理和約束,然而不同的制度之間缺乏必要的溝通和聯系,使制度在實施過程中會出現不同的問題,其中一個較為突出的問題就是企業所承擔的社會職能。企業在最初承擔了社會職能是為了提高工作人員的生活水平,推動企業經濟發展,但在經濟條件的制約下,也將企業的生產成本提高了,降低了企業在市場上的競爭力。但如果我們要想轉移企業所承擔的社會職能就會出現一種矛盾的情況:一是企業將承擔的社會職能轉移給政府就無法解決自身內部的問題;二是職能轉移給政府之后,政府會因為資金方面的問題無法承擔這部分職能。
2.3 城市布局存在問題
資源型城市一般是在短時間內由大量人力、物力共同集聚而形成的,因此會有一些較為混亂的痕跡。同時因為資源型城市并不是遍布各地的,所以各種不同的制度就使城市形成了一種較為分散的布局,這種不十分集中的生產結構難以使同類產業進行集聚,也難以形成以某項產業為主導的中心區域。再細化一些來看,即使是在企業相對集中的區域,也會出現各自為政的現象,給廢物排出、污水處理等一些帶有壟斷性質的行業帶來困難,難以形成規模上的統一管理。
2.4 資源枯竭的同時開采也會出現問題
最近幾年,我國受國際市場的影響,礦產、石油資源價格出現下降,使一部分企業的經濟效益開始下滑,尤其是一些以礦產為主的企業,資源枯竭加上產業結構難以轉變,企業的壓力越來越大,管理層也不堪重負,難以維持。同時,因為各項政策制度也不十分完善,自身生產經營所帶來的效益難以維持自身發展,同時城市內部的產業結構單一,地方政府的財政預算不足,還對企業征收各項費用,進一步加重了企業的負擔。
3 如何在財政稅收政策影響下重建資源型城市
現有的資源型城市大多基礎設施不完善,經濟問題較多,生態環境較差。所以我國政府應該通過給予一部分城市適當的優惠政策,為資源型城市的重建給予更多的發展空間。
3.1 對資源稅進行適當的改革
我國現行的資源稅不能從根本上改變我國自然資源日益減少的情況,同時也無法與當前社會主義的發展道路和經濟模式相適應。一直以來,國際上實行的資源稅大多都是為自己國家而專門制定的,使稅收與自然資源能夠適應協調,從而能夠明確自然資源消耗的原因并使用合適的稅率來遏制自然資源的過度開采和破壞,為資源型城市生態重建提供明確的經濟保障。
所以我國目前要對現行的資源稅進行適當的改革,在能夠改善我國生態環境的基礎上,制定適合我國經濟發展的資源稅,對過度開采所帶來的消極影響形成經濟補償。這不僅可以削弱資源浪費的后果,還可以適當改善當前的生態環境,從而使各地區的經濟能夠平穩發展,資源型城市的重建也能夠持續有效。
3.2 實施生態稅征收
事實上,我國并不存在一個明確稅種——生態稅。所以如果我國要通過征收生態稅來改善當前的生態環境,可以嘗試將目前已有的且按照稅收征管方式進行征收的環保等各項費用納入到生態稅的征收范圍,并在實施過程中進行不斷調整和完善:大量開采自然資源使污染越來越嚴重,同時政府投入的環保資金也僅為冰山一角,可以將排污所繳納的費用調整為征收污染稅;可以適當征收水污染稅,對于某些企業將廢棄的材料、污染物或者有毒物質隨便排放到水中的有害行為征收水污染稅,以防止水污染的加重;對于加工之后會產生二氧化硫等有害氣體的工業企業征收大氣污染稅,減少此類氣體的排放,保護生態環境;先對工業企業的廢棄物進行征稅,逐步走上正軌之后,繼續對農業及各類服務業所產生的廢棄物進行征稅。將我國對污染進行收費的政策改為征稅制度,使之成為一套法律化的專項制度,既能使各企業的管理人員認識到污染對生態的影響,也使違法亂紀者得到應有的懲罰。
3.3 建立并進行征收環境稅
從概念來看,環境稅是對開發、運用和保護自然資源的企業或者個人,按照他們在使用自然資源過程中對資源的利用或者破壞程度進行征收的一個稅種。目前我國征收環境稅是希望通過征稅來改變市場的結構,減少企業在生產過程中的廢物污染和資源消耗,同時鼓勵有效利用自然資源和環境綠化。這樣看來,我國實行環境稅的最終結果不是創造財政收入,而是減少環境污染和資源過度開采。
目前我國實施環境稅有兩種方式:一個方式是建立專門針對污染的環境稅。我國對于污染方面一直都是征收排污費,而沒有形成相應的稅種,這就是企業并不控制污染物的排放,但污染物對與生態環境的影響是不容小覷的,所以我國就必須要對這些企業進行適當的控制,對各類污染物進行征稅。另一個方式是建立起一個較大范圍的環境稅。保護生態環境是我國全體公民的義務,一個優質的生態環境對我們也是有益的,所以對全體公民進行環境稅的征收也是可以嘗試的,比如說可以在某類商品的最終銷售環節加征環境稅,或者是在征收資源稅的同時適當征收環境稅。
3.4 建立和實行稅收優惠政策
我國現在所實行的財政稅收制度使很多資源型城市出現了資源消耗減少、經濟發展緩慢的狀態。雖然我國之前實行了分稅制改革,但僅僅只是一個基本的結構,沒有完全實質性的東西,與規范化、系統化的分稅制還有很大的差距。隨著當代經濟的不斷發展,我國必須不斷對稅制進行調整和完善,才能使分稅制的優勢達到最大化。資源型城市可以在當前已有的稅率基礎上實行一些減免的稅收政策,因為從長遠角度來看,財政稅收政策越來越向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方面傾斜,逐步降低了企業的稅負,另外,實施優惠政策還能鼓勵能源的發展,甚至還可以刺激外商加大對環境保護事業的投入,從而使資源型城市的生態重建進程更上一層樓。
4 結語
雖然我國的生態環境由于高能耗產業的興起而被大量破壞,但我國能夠及時發現并制定相應的財政稅收政策來改善生態環境,說明我國已經開始正確認識生態環境對當前社會和經濟的影響。通過財政政策,可以提高政府的資金扶持,并使政府預算達到一定目標;通過稅收政策,可以建立起一些新型稅種,并采取適當的稅收優惠,從而推動生態環境的重建。二者分別從不同的角度推動資源型城市重建,既能全面、系統的支持重建,又能積極地推動經濟發展。
參考文獻
[1] 埃里克·弗魯博頓,魯道夫·芮切特.新制度經濟學——一個交易費用分析范式[M].上海三聯書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2] 趙慧.試論資源型城市生態重建中的財政稅收政策支持[J].開發研究,2009(06).
[3] 朱艷紅.試論資源型城市生態重建中的財政稅收政策支持[J].現代商業,2014(20).
[4] 樊萬選,戴其林,朱桂香.生態經濟與可持續性[M].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