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祖安
摘 要: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進入了高速增長階段,時至今日,GDP增速呈現出逐漸放緩的趨勢。自2011年之后GDP的增速下跌到了1位數后,開始呈現出回落之勢。部分地區經濟增長緩慢甚至下降,失業問題變得日益突出,較多企業經營遇到困境,經濟發展的壓力變大,因此,如何對待當前的經濟形勢變得非常重要。
關鍵詞:中國經濟形勢 經濟增速 GDP
中圖分類號:F20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17)04(c)-154-02
1 冷靜分析中國經濟增速下降的原因
中國經濟增速下降并不意味著經濟危機會到來,也決然不會出現西方媒體的那種說法,“中國經濟會崩潰”、“中國經濟會硬著陸”,沒有必要產生過度的“低增長恐懼”,而是要冷靜看待,分析其中的原因。
1.1 拉動中國經濟的三駕馬車面臨考驗
出口、投資、消費這三項具體內容正是拉動中國經濟的三駕馬車,在當今形勢下都面臨著嚴峻考驗。
出口方面,中國已經多年沒有完成預定目標。如2015年中國進出口增長目標為6%,但實際上沒有增長而是下降了7%。究其原因,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原因。一是排名前四的貿易伙伴出現了不同的問題。歐債危機使得歐洲需求萎縮;東盟的一些貿易伙伴與我國在南海的爭端愈演愈烈;和日本的關系不斷惡化;美國制定了新的貿易保護政策,貿易壁壘加強。二是出口企業的勞動力、土地、原材料、環保等成本不斷上漲,導致產品價格攀升,國際競爭力下降。三是人民幣匯率波動幅度較大。人民幣的匯率波動加大,無疑會增加涉及進出口業務行業的匯率風險,也會導致部分訂單取消或利潤降低。
投資方面,由于當時的“4萬億”投資,額度非常大。當時要完成投資,上了很多項目,甚至提前上了一些多年后才會上的項目,好項目基本都被發掘了。現在如果又要做類似的大規模投資,較難找到真正有價值的項目進行投資。如果強行進行大規模投資,投的一些項目可能沒有潛力,價值不高,收回投資和受益的風險大,無異于飲鴆止渴。
消費方面,中國的貧富差距較大。根據北京大學2014年7月發布的《中國民生報告》,最高1%的家庭占有全部財產的34.6%,最低50%的家庭,僅占有7.3%,中國反映分配平等程度的基尼系數在國際上的排名很靠后。因此,窮人太多,不敢消費;富人雖然喜歡買奢侈品,但人數占比低。另外,中國社會保障體系還不夠完善,很多人是把錢存起來而不敢消費。
1.2 增速降低是經濟達到一定規模時的必然現象
改革開發以前,在我國曾經的計劃經濟體制之下,物資較如今而言相對匱乏,那一環境下的人民群眾所表達的消費需求同樣難以滿足。改革開放以后,市場配置資源的作用得以發揮,加上人民群眾的消費需求旺盛,經濟快速增長。但隨著經濟規模的不斷擴大和生產能力的不斷增強,供給逐漸大于需求,漸漸出現產能過剩現象,經濟減速成為必然。另外,2014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達到636463億元,上升到世界第二位,要維持這樣一個龐大的經濟體的高速增長已經很難。日本、韓國等國家,也是在經濟恢復的時候先高速增長,然后增長速度逐漸變慢。
1.3 生產要素成本上升的影響
在投入一定的情況下,如果人力、原材料、土地等生產要素的成本越低,產出就越大,經濟的增速就會越高。改革開放后的一段時間,中國的各種生產要素成本都很低,經濟得以快速增長。但隨著工資水平的提高、土地的升值、金融業的發展,用工成本、土地轉化成本、融資成本等各類生產要素成本不斷攀升,必然導致經濟減速。
1.4 國際貿易環境惡化
之前我國經濟增速較快,得益于改革開發后,特別是加入WTO后,我國的出口貿易量急速上漲。但是,很多國家為求保護自身貿易量與市場份額,紛紛出臺了針對本國貿易保護相關政策,針對中國的反傾銷、反補貼案件頻發,這直接誘發了新的貿易壁壘形成,令中國的出口貿易量增速大幅下滑。另外,國際金融危機在2008年爆發之后,導致了許多國家經濟難以及時復蘇,對進口產品、貿易的需求量表現出下降趨勢,這就影響了中國產品的出口發展,這種全世界范圍的波動影響了我國經濟增速。
1.5 存在“為官不為”的現象
有人說反腐導致經濟下滑,這純屬無稽之談,反腐和發展經濟并不沖突。但在從嚴治黨從嚴治吏要求越來越嚴的情況下,出現了一部分公務人員恐及犯錯,工作中慣于保守傳統的形式,不求有功但求無過,在一些經濟發展的促進工作中畏首畏尾,工作上不作為。中央在政策思想上表示出不唯GDP,其深意在于GDP代表的經濟增速具有雙面性,不能夠單一的追求高GDP,GDP增速過快,就業及民生都會產生壓力。所以地方上不能夠簡單撤掉GDP考核工作,并且不去調動公務人員大力發展經濟的辦公積極性,這對經濟發展造成了負面影響,殊不知不唯GDP,不是不要GDP。
2 允許經濟增速在一定程度內降低是一種戰略
面對經濟增速的降低,中國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調控措施,但沒有出臺類似于“四萬億投資”、大力促進房地產等強刺激政策,當前的經濟增速,還是能夠被中央領導層接受的,處在一個合理的區間。
2.1 經濟結構轉型升級的時機
經濟增速過快,會帶來一系列的問題。當前經濟資源的消耗速度過快,并且因生產等多種發展導致的環境污染、生態問題頻發,產業結構存在問題、產能過剩等現象都不容樂觀。現在中國已經把調整經濟結構放到重要的位置上,主動作為,不再唯GDP,下定決心調結構、轉方式。在發展的問題上,中國的粗放型發展已經不能再持續下去了,必須對經濟結構進行轉型升級。在經濟快速增長時期,要轉方式、調結構,這種大變革一定會遭遇重重困難。而在中國經濟下行時期,會形成倒逼機制,迫使經濟轉型升級尋找出路。同時,這也是經濟轉型升級的時機,就像汽車轉彎時,在車速快時不易轉彎,速度慢時容易轉彎。
2.2 現有經濟增速足以確保完成既定發展目標
黨的十八大確定2020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而從2013年到2020年,中國經濟年均增長只要達到6.8%左右,就能完成這一目標。所以,目前的經濟增速還是在可以接受的范圍內的。
2.3 不應盲目追求硬性經濟增長目標
一段時期以來,中國都會制定一個硬性的經濟增長目標,如一年的GDP增長率要達到一定的數字。這樣的硬性目標必須嚴格執行,會導致各地政府為了完成目標,無法顧及經濟轉型升級、生態環境等方面的要求。另外一些關鍵問題,如產能過剩、成本高企、效率低下等問題都只能放在次要地位了,目前的工作仍比較被動。
3 應對經濟形勢的下行
3.1 保就業
就業問題影響社會問題,因此必須要保就業。要通過稅收優惠、產業扶持、財政補貼、資金融資等一系列政策,鼓勵創新、創業,發展“互聯網+”、物聯網、電子商務等新經濟,大力發展民營企業,支持小微企業。現在一些地區創辦小微企業,不需要先辦證就可以營業,注冊手續也大大簡化,方便了廣大創業者。在各省區促“雙創”、保就業的背景下,據統計,今年前3個季度,全國新登記企業401萬戶,同比增長27%。
3.2 促進第三產業的發展
促進第三產業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重不斷上升,鼓勵發展高新技術、高附加值的產業,使產業結構走向“輕型化”。因為“輕型化”的產業結構,對資源能源的依賴不強,消耗不大,不但可以提高抵御國際風險的能力,避免經濟過多受到外部空間擠壓、貿易保護和金融危機的影響,而且可以提高自身經濟體系的就業彈性,
3.3 促進農村電商的發展
當前是發展電子商務的風口,各級政府都出臺了相關扶持政策支持農村電商的發展。發展農村電商不是簡單的買和賣,也不能過于依賴企業自身的發展,需要政府在公共區域品牌打造、促進農產品的標準化和規模化、構建質檢體系、低廉成本的物流體系、引入先進電商企業、促進農業文創、整合資源打造電子商務生態圈等方面下大力氣,并帶動相關產業鏈的發展,增加就業,提高農產品附加值,使農產品能夠賣出“高價”。
另外,發展農村電商,不要只盯著農產品,只鼓勵發展賣農產品的電商,不能畫地為牢,要注重電商創生,發展適于通過電商銷售的新產業,如一些農村和鄉鎮,做藤柳編和家具,然后通過電商銷售,不但獲得了可觀收入,還帶動了當地就業。其中沙集鎮一年通過電商銷售家具的銷售額達到60多個億,超過上海市一年在淘寶上賣農產品的交易額。
3.4 改進干部考核制度
對干部的考核要有“容錯”機制,營造一個便于那些有想法、敢于作為、敢于擔當的干部干事創業的寬松環境,寬容他們在嘗試探索過程中的過錯,并大力褒揚取得的成績,使干部不縮手縮腳,大膽創新。另外,雖然我們不唯GDP,不追求硬性經濟發展指標,但不是不要GDP,發展依然是中國的第一要務,經濟的發展是解決一切問題的關鍵,必須調動穩增長、促發展工作參與的積極性。
4 結語
當前的經濟形勢正處在重要的變革階段,GDP增速逐漸放緩以及種種形勢表明當前形勢面臨巨大考驗。隨著經濟下行大局勢,失業問題變得日益突出,較多企業經營遇到困境,經濟發展的壓力變大,在今后的發展中應當敢于創新,積極解決當前的問題,這就需要我們重視經濟發展,調動工作者的工作積極性。
參考文獻
[1] 白永秀,吳豐華.中國經濟形勢總體判斷及其宏觀走向[J].改革,2011(02).
[2] 夏斌.當前經濟形勢判斷與調控技術[J].新金融,2015(01).
[3] 張宇.當前經濟形勢對我國商業銀行風險管理的影響[J].貴州社會科學,2010(01).
[4] 王多宏.當前經濟形勢下加強完善宏觀經濟調控[J].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2010(05).
[5] 叢明.當前經濟形勢與宏觀調控主要政策取向分析[J].財貿經濟,20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