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則關于大理大學擬取消該校公共關系專業2017年招生計劃的消息,引發了公關學界、業界的共同關注。
其中,尤以該校公共關系專業部分校友發出的“令人費解,甚至憤怒”、“丟掉初心,何以前行 ”質疑之聲,成為爭論的焦點之一。
其實,大理大學此舉未必對公共關系專業的發展就是壞事,既有在特定大環境、大背景下,高校應用型專業轉型的必然性,也是換一種角度思考公共關系專業建設的新契機,更有可能以此為新起點,將公共關系專業教育,由學界、業界的更緊密融合而推向更具有實踐性的階段邁進。
所以,與其質疑,不如更理性地面對新的挑戰,擁抱新的趨勢。
為什么這么說呢
首先,雖然國內有2000多所高校開設了公共關系的課程,但是,真正開設了公共關系專業的只有20多所。這與高校專業人才,尤其是實踐型教學研究人才的缺乏有重要的關系,而且,相關的教材也普遍缺乏,教材的內容與實踐的脫節情況同樣比較嚴重。
隨著中國經濟社會的發展,公共關系實踐的需求越來越表現出戰略性地位的特點。
這種戰略性,體現在社會組織戰略傳播與形象管理、企業經營和品牌建設等方面的頂層設計作用和基礎性價值,也越來越顯著。
基于戰略性的要求,更高融合屬性的跨專業、跨學科的知識背景和業務能力,不僅在公共關系實際運行中,而且在公共關系專業教育中,都是必然趨勢。
那么,跳開獨立公共關系專業的“小本位”,融入多元知識體系和跨領域視野綜合性人才建設的大格局,既有利于學生打好更堅實的跨學科基礎,也無疑為公共關系專業教育提供更廣闊發展通道和前景帶來了新的可能。
其次,公共關系是一個有極強實踐性的學科和行業,這是公共關系業界,甚至學界,長期以來已經積累的共識。
業界在長期的實踐中也形成了一種默契,即并不特別偏愛所謂公共關系專業的畢業生,而是更在意基礎知識是否扎實、洞察的視野是否寬廣以及是否具備較強的實踐挖掘潛力。
這些實踐性素質培養,靠單一的公共關系專業教育,是難以實現的,這就導致了部分經過公共關系專業培養出來的人才,天生與業界的用人需求存在或多或少的脫節或者錯位,從而導致就業的選擇面受限。
周小姐畢業于某高校公共關系專業并在知名公關公司工作了3年,她認為,公共關系專業取消其實影響不大。
據她介紹,這個專業在就業的時候,大部分人并不選擇對口;進入實際工作后,她發現同事當中,除了語言類、傳媒類相對會更多點,其他的專業背景比較多樣。
而且,現在公關公司的業務呈現出向市場營銷化轉移的特點,這對人才的需求也有了新特點,即更有市場敏感的創意策劃和傳播運營潛力。
從這個角度看,高校公共關系專業教育未來的機會在于一方面發揮基礎性學科思維教育的作用,另一方面通過與其他學科的多樣化組合,將公關思維融入其他學科,從而幫助更多學科培養有更強公共關系意識的復合型實踐人才。
第三,高校公共關系專業教育在加強基礎性地位的同時,作為公共關系整體教育的一個階段,一個組成部分,可以不斷通過加強和業界的教育與實踐對接來發揮更大的作用。
近年來,隨著國內公共關系行業快速發展,業界也已經集體意識到此種對接的重要性,紛紛將人才培養前置,組織開展形式靈活多樣的專門面向應屆畢業生強化實操的“新兵訓練營”。
國際公共關系協會已經連續舉辦了多屆的“大學生公關策劃大賽”,以模擬實踐方式,讓對公共關系感興趣的大學生提前體驗業界的項目策劃等關鍵內容。
而國內公共關系門戶17pr.com則邀請了大量品牌公關、市場營銷、創意策劃、新媒體等方面的資深專家,組建“一起大學”,持續開展了線上、線下結合的跨界技能培訓。
這些業界與高校公共關系教育的銜接行動,使得業界與學界的互動變得更活躍,緊密度得到加強,成效也更明顯。
高校公共關系專業教育可順應此趨勢,積極提高與業界交流,讓更多的老師、學生走進業界實踐,讓更多的實踐教育走進學校、走到老師學生中去。這樣也許才能探索出一條更有利于中國公共關系教育成長的新道路。
誠然,中國現代公共關系行業也還很年輕,公共關系專業教育更是仍處在摸索階段,學界與業界都需要更多的交流碰撞和行動嘗試,才能共同推動中國公共關系行業和教育的良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