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人類社會的進步,法律也隨之不斷完善,人們對法律價值的認識更為深入。正義作為法律價值子系統中的一部分,越來越受到法理學界的關注,對正義與法有了廣泛的研究。本文主要從歷史和現實的角度,探討法的本質、價值和法與正義的相互作用:正義促進了法律的進化,法律實現了正義的追求。
關鍵詞:正義;法的本質;法的價值;法律的進化;正義的實現
法是由國家制定或認可并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其實施的,反映由特定物質生活條件決定的統治階級(或人民)意志,以權利和義務為內容,以確認、保護和發展統治階級(或人民)所期望的社會關系、社會秩序和社會發展目標為目的的行為關系體系。正義是一個古老而又常新的概念。正義,通常又可稱公平、公正、正直、合理等。
一、從法的詞源看法與正義的聯系
據我國歷史上東漢時期許慎著《說文解字》記載,“法”的古體字是“灋”?!盀灒桃玻街缢瑥乃?;廌,所以觸不直者去之,從去?!薄胺ā本驮~義而言,是“公平”地判斷行為的是非、制裁違法行為的依據。“律”據《說文解字》解釋:“律,均布也?!币庵甘且笕藗兤毡樽袷氐男袨橐幏叮允剐袨閰f調一致。法和律皆因有公平、正義、統一的行為準則這個含義,所以法本身就包含有正義的意思。
二、法的本質與正義
在探討法的本質中,西方一些學者持正義論的觀點,對法的本質的解釋往往與抽象的正義一詞相聯系。我國法學理論界通常從以下三個層次來分析階級對立社會的法的本質:一、階級對立社會的法是統治階級意志的體現。二、統治階級意志的最終決定因素——物質生活條件。三、經濟以外的因素對法的影響。
三、法的價值與正義
單從字面上講,法的價值一詞可以有不同含義:一,它指的是法促進哪些價值;二,指法本身有哪些價值;三,在不同類價值之間或同類價值之間發生矛盾時,法根據什么標準來對它們進行評價。它們的含義不同,不應加以混淆,但他們又是密切聯系的。
四、正義在法律生活中的作用
(一)正義對法律有積極的評價和推動作用
正義作為社會的道德價值,對法律具有評價作用。在不同的制度和文化環境里,這種評價的力度是不同的。在專制國家里,統治者不但是政治權威的擁有者,也是道德權威和真理權威的擁有者,所以在法與正義之間的張力不足,在權力層面上幾乎難以評價。在民主法制國家,無論是在權力方面還是在社會方面,正義都發揮著強有力的評價作用。
(二)正義對法律的進化有極大的推動作用
法律進化是在一定的社會中實現的,是社會進化的表現和動力。法律的形式方面和實質方面的進步都離不開正義的推動。
1.正義推動了法律精神的進化
法律的根本進步在于法律總體精神的進化,同樣的法律話語在不同的法律精神下面會產生完全不同的含義和社會效果。法律精神的進化的主要動力在于正義。例如,美國人用平等反對男女不平等、反對種族隔離、種族歧視,促使美國法律不斷進化。
2.正義促進了法律地位的提高
法律在社會控制系統中的地位大致有兩種形態:人治型和法治型。在人治社會中,法律的控制能力不足,他從屬于統治者的權力意志;在法治社會中,統治者的權力意志服從法律,正是正義觀念推進了法律由人治型向法治型轉換。在一個正義聲音被扼殺或在一個聲音微弱的地方是難以建成法治社會的。
3.正義推動了法律內部結構的完善
這里最突出的表現是控權立法的產生與完備。正是在正義的推動下,法律內部結構發生了很大變化,使法律更適合于保障人權和防治社會弊害。主要表現為:正義觀推動了憲法的產生;正義推動了控權行政法的產生與完善;正義推動了程序法質與量的提高;正義催生了專門針對國家機關的訴訟形式:憲法訴訟和行政訴訟,如國家賠償。
4.正義提高了法律的實效
正義的重要內容之一使對社會的一致、公正的管理。對法律來說,就是法律應當良好地實施,官方行為應與法律保持一致。通常的法律適用平等,“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的觀念對提高法律的實效起到重要作用。在一個缺乏正義追求的社會,首先受到打擊的就是法律的實效。
五、法對正義的實現作用
“正義只有通過良好的法律才能實現”,“法是善良和正義的藝術”。這些古老的法學格言和法的定義表明法與正義是不可分的:法是實現正義的手段,法的價值之一在于實現正義。法律對正義的實現作用。
(一)分配權利以確立正義
這是法在實現分配正義方面的作用。包括把指導分配的正義的原則法律化、制度化、并且具體化為權利、權力、義務和責任,實現對資源、社會合作的利益和負擔進行權威性的、公正的分配。在這種權利義務的分配中,基本權利和義務的分配是帶有根本性的、決定性的。當分配正義原則被一個社會成員違反的時候,校正的或訴訟的正義就開始起作用。這就會引起懲罰與補償的問題。
(二)懲罰罪惡以伸張正義
犯罪,一般來說不僅是違反法律危害國家和人民利益的行為,而且也是違反正義觀念的邪惡行為。因此,出于正義的要求,對邪惡行為要作出否定評價,對于善意行為應該給予褒揚。這是基于道義要求所產生的正義觀念的應有內涵。在懲罰的理論中,包含懲罰的理由、懲罰的對象以及什么是適當的懲罰。這些問題都表明懲罰具有伸張正義的作用。
(三)補償損失以恢復正義
如果說懲罰罪惡是基于道義的正義要求,那么補償損失則是功利的正義要求。法律在平均正義方面除了對罪惡予以懲罰外,還在合同、侵權方面表現為試圖補償受害者的損失。這種補償通常只以損失大小為標準,而不考慮或過多考慮侵害者有無過錯、其錯誤程度與賠償額有無必然聯系、賠償費是否由其本人支付(如行政賠償由國家支付)。以賠償為主的補償性責任主要是恢復分配正義。
參考文獻
[1]孫國華主編.馬克思主義法理學研究[M].群眾出版社,1996.
[2]張文顯.法哲學范疇研究[M].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1.
[3]卓澤淵.法的價值論[M].法律出版社,1999.
[4]張文顯主編.法理學[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
作者簡介
李靜(1990-),女,漢族,貴州黔西人,研究生在讀,貴州民族大學法學院,研究方向:民族地區經濟法治。
(作者單位:貴州民族大學法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