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國古代的監察制度是政治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對于古代政治權力乃至最高權力的運行,發揮了積極的規范和消極的防范作用。由于各個朝代的具體情況不同,每個朝代都會對前朝的監察法律中的優點進行繼承和發展。因此,它所積累下來的經驗對于當今監察法律制度的發展和完善也有著重要意義。
關鍵詞:歷代監察法制;唐朝;啟示
一、引言
中國古代的監察制度是政治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維護封建國家機器正常運轉的制衡機制。它的基本任務就是整肅百僚,以充分發揮官僚機構的作用和通過“彰善癉惡,激濁揚清”,實現社會的調整功能。歷代監察制度在運行過程中,不僅有效地糾彈百官有司之邪辟,還對封建君王的行為和決策起了一定程度的規諫與匡正。或者說,對于古代政治權力乃至最高權力的運行,發揮了積極的規范和消極的防范作用。
隨著中國古代整體法制的進步,無論是監察機構的設置與監察制度的構建以及監察活動的規范,都不斷地法律化,形成了具有一定獨立性的監察法體系。
二、中國古代監察法律制度的演變過程
中國古代監察制度沿革研究主要集中體現在一些專題史著作中,對于古代監察制度的歷史分期尚未形成相對統一的觀點,但是都比較傾向于:中國古代監察制度萌芽于先秦時期,形成于秦漢時期,魏晉南北朝時期不斷發展,直至隋唐時期發展相當成熟,宋元明清時期不斷強化和更加嚴密。
對于古代監察制度的具體歷史表現是在尊重史實的基礎上給出的一定分析。從秦漢時期開始,中國就建立了監察機構——御史臺(府)。到魏晉南北朝時,御史臺脫離從屬地位,成為完全獨立的部門,設于宮中,直接由皇帝控制。唐代監察制度除設御史臺外,還設有諫官組織,兩系統并行互輔。宋承唐制,在中央設置臺諫,地方設置監司和通判,構成了完整而系統的監察機構體系。元朝則不再專設諫官,其諫職由憲臺官、監察御史兼而行之,從而開創了臺諫合一的體制。明朝廢除御史臺,建立起按地域分工的都察院,都察院是專門負責維持封建國家機關以及官吏綱紀的部門。清沿明制,設都察院為其中央監察機關,管理全國的監察工作,設六科給事中分科負責六部的監察工作。歷經兩千多年的發展,中國古代監察制度已經形成了一種獨特的監督特點[1]。
三、舉例淺析我國古代監察法律制度
(一)唐朝監察法律制度
1.唐朝監察法律制度體系
在唐朝統治時期出現了兩大盛世,而這一時期更是成為了歷史上政治統治最為穩定、政風最為清明的時期。唐朝的長治久安與良好的政治制度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而極具時代特色并行之有效的監察制度對唐初盛世提供了重要保障。
唐朝時期,創立了比較完善的一臺三院的監察制度,鼓勵言諫,言官和諫官達到了空前的規模。中央設立御史臺,包括殿院、臺院、察院,具有彈劾百官違法失職、司法審判及監察權和監察全國財政經濟的作用。在對地方的監察上,設立監察御史巡察制度和派專門使臣出使地方巡察的制度。唐朝初期的《唐律疏儀》成為后代立法的藍本;唐玄宗時期制定的《唐六典》,對官吏的考察與監督做了詳細的說明,此外,還制定了專門的監察法律《六察法》、《擇刺史詔》等。唐朝加強了遣使出巡的力度和規模,頒布了《遣使巡行天下詔》,唐代皇帝還通過詔令的形式頒布了“言諫法”,這是唐朝獨具特色的監察立法形式。鑒于隋末暴君專制兩代而亡的教訓,皇帝比較重視納諫。由此而形成了以皇帝為對象,以諫諍為內容的特殊監察機關——諫官系統[2]。
2.唐朝監察法律制度特征分析
唐朝監察法律制度有以下特征:
第一,監察體制:監察權的相互獨立及相互制衡
第二,監察機制:以卑察尊、以小馭大
第三,監察過程:事前、事中、事后全面監察
3.唐朝監察法律制度的評價
中國封建專制社會延綿兩千余年,就其統治權術而論,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建立了一整套完備、成熟的監察制度。監察制度作為一種政治制度加以考量,我們不能否定它在歷史上歷朝歷代在保證中央權威,調和社會矛盾,建立并維護相對穩定的社會關系和社會秩序上所顯現的進步意義,中國封建統治制度能夠經受住歷史的考驗延續數千年之久,可以說監察制度的存在發展是功不可沒的。但任何一種制度都存在著不可避免的缺陷,唐朝監察制度也不例外。王朝前期,其作用發揮較好;而當一個王朝的統治不能正常運行時,監察制度非但不會促進王朝的健康發展,反而會成為貪污腐化的“一顆毒瘤。”
但是其也有自身的局限性,受到多方面條件的制約,包括:受政治清明與否的時代社會大環境所決定、由皇帝的開明與否決定、由皇帝的強弱決定。
四、我國古代監察法律制度對完善當今監察制度的啟示
無論是先秦奴隸社會時代,還是封建社會的末期,監察法律的制定與實施始終貫穿整個社會發展過程,從最初的統治者不成文的詔令,發展到形成了專門化、法制化、制度化的法典,我國古代監察法制因此也成為了我國法制建設史上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總結監察法制發展歷程不僅具有學術價值,而且對于我國完善社會主義的監察制度和監察立法,使依法治國再上一個臺階,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我們應該以史為鑒完善我國監察制度,加快推進監察立法,健全和完善監察法制體系、立足基本國情,建立科學合理的監察機制、完善對監察人員的監督管理機制,保證監督執法的長效運行、培育不同的監督主體,創新監督方式。
五、結語
總之,我國古代完備的監察法制體系是我國古代監察體制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社會發展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表現出了我國古代監察法制建設的偉大創造力。古代監察法制在維護皇權、對權力的制衡、防止官員貪污腐化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挖掘本國監察法律文化資源,既有理論意義也有實踐意義。我們應該在充分借鑒古代監察法制建設經驗的基礎上,創新和完善我國當前的監察法制建設,轉變傳統監察觀念,創新監察方式,促進監察工作的高效,提高監察活動的權威。
參考文獻
[1]邱永明.中國古代監察制度史[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2]王芳.唐朝監察制度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05.
[3]夏靜.唐朝監察制度評析[D].黑龍江大學,2014.
作者簡介
靳健(1992—),女,漢族,山西孝義人,碩士,貴州民族大學,研究方向:經濟法。
(作者單位:貴州民族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