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
張女士是一位家庭主婦,近兩年總覺得家里不干凈,沾染了晦氣,每天要花三四個小時洗衣服、打掃衛生,并且要求下班回家的丈夫、女兒進門先換衣服、換鞋、洗澡,把“臟”衣服規整到一個角落,收拾妥當才能開始做飯。丈夫和女兒苦不堪言,張女士也常常責怪自己太較真,怎么就不能隨便一點,但卻無法控制自己的行為。
經家人建議,張女士將信將疑地到精神科門診就醫。她被確診為強迫癥后開始藥物治療,本以為服了藥馬上就能改善這種自我對抗的局面,誰知道藥物吃了一個月,癥狀卻只是稍微有些緩解,張女士心里發怵了。有一次,她和等候就診的病友交流,聽說有位病友服藥近10年,張女士頓時嚇壞了,她上網絡一查,都說“強迫癥是精神‘癌癥”、“強迫癥是治不好的”,她感到無比沮喪,認為自己的人生被強迫癥毀了。
強迫癥到底能不能治好呢?
強迫癥確實是一種慢性、致殘性的精神障礙,在人群中的終身患病率為2%-3%,給病人及家庭造成了很大的經濟負擔和精神痛苦。雖然強迫癥的發病機制尚未完全闡明,但現有的治療手段已經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緩解強迫癥的癥狀。常用的治療方法包括藥物治療、心理治療或二者聯用,也有少數研究者嘗試物理治療的方法(比如經顱磁刺激、深部腦刺激等),但尚不成熟。目前,最接近臨床真實治療情況的開放式研究顯示,如果按照治療指南的建議并制定合適的個體化治療方案,強迫癥的實際治療有效率超過80%。因此,強迫癥是一種可有效治療的疾病。
然而,臨床上的確有很多病人的病情遷延不愈,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可能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強迫癥的就診率低。調查顯示,強迫癥病人自癥狀出現至正規就診,平均達5-10年,大眾對強迫癥的知曉率低,病人不愿意讓周圍人發現自己的問題,或是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進行控制等,這些造成了強迫癥就診不及時、癥狀的慢性化,從而治療起來相對耗時較長、預后較差。
2強迫癥的識別率低。強迫癥的臨床癥狀表現復雜多樣,有的甚至伴隨一些類似精神病性的癥狀,或其他精神障礙初始表現為強迫癥狀等情況,造成了精神科醫生未能正確識別非典型強迫癥,有效治療也就無從談起。
3強迫癥治療不盡規范。很多病人病急亂投醫,尋求非正規機構的幫助,往往接受多種無效甚至會加重疾病的藥物治療,造成了治療的延誤。加之不少臨床醫生對強迫癥的治療不熟悉,對藥物及劑量的選擇可能并不適宜,也造成治療的不規范。另一方面,由于強迫癥治療周期較長,很多病人麻痹大意,在癥狀緩解后即自行停藥或終止心理治療,沒有繼續進行較長時間的維持治療,造成疾病的復發,加重了后續治療的困難。2016年9月,《中國強迫癥防治指南》正式發布,《指南》的發布將有助于改變這一困境。
強迫癥是可以治療的精神疾病。盡早就醫,尋求正規醫院的幫助,謹遵醫囑,不擅自減藥、停藥,可幫助病人改善臨床癥狀,提高生活質量,盡早回歸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