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紅艷?陳金義
摘要:建設群眾身邊的體育場地設施是落實全民健身國家戰略的重要物質基礎。文章基于適宜性視角,通過調查與分析福建城市社區居民體育需求特征,并在與國標及其它城市社區體育場地設施規劃標準比較的基礎上,提出福建省城市社區體育場地設施的適宜性規劃標準。
關鍵詞:城市社區;體育場地設施;規劃標準;適宜性
2014年10月20日,國務院發布的《關于加快體育產業發展 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國發46號]文件將全民健身上升為國家戰略。《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將體育列為建設健康中國的重要組成部分。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十九大報告中強調,要“廣泛開展全民健身活動,加快推進體育強國建設……”。這充分說明,在新時代,體育的根本不是為了拿幾塊金牌,而是為了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建老百姓身邊場地則是推動全民健身活動全面開展的最基礎、最根本的誘致性和支撐性因素[1],提供必要的體育場地、設施是保障公民基本體育權利的首要條件,將對實現“全民健身”國家戰略發揮重要作用。
我國各級政府與社會各界也認識到體育場地設施在全民健身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先后出臺了一系列體育場地設施保障政策,要求體育場地設施的公共服務能力快速提高。[2]從《全民健身計劃綱要》、《中華人民共和國體育法》、《全民健身條例》、《城市社區體育設施建設用地指標》到《公共文化體育設施條例》及其它部門的規章、政策、法規對體育場地設施的規定來看,現行體育設施及用地建設標準由于需要適應經濟社會水平參差不齊的眾多城市,往往具有原則性但缺少針對性。其標準往往以城市行政級別和規劃區人口規模、千人指標、單體體育設施等為主要參考依據,大多只作概念性陳述和較寬范圍的設施土地面積規定,缺乏因地制宜、與時俱進的量化標準。[3]此外,當前國內關于體育場地設施規劃僅限于大范圍地考慮布局和項目配置,造成絕對數量不足和質量不高等一系列亟待解決的問題。由此看來,我國目前仍未健全具有強指導性的體育場地設施規劃體系,在規劃體育場地設施時難以對區域和地方體育場地設施配置加以強制性的規范和管理。究其緣由,在市場經濟體制下,不同地區和城市之間由于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人口結構、交通可達性、風俗習慣等因素的不同,其對體育場地設施的需求也是千差萬別。在城市社區規劃階段卻缺少對體育設施需求的人性化思考,用統一的國家標準指導不同地區公共體育設施的規劃和建設已經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造成與實地需求不符的狀況。
福建地處東南沿海,城市化水平較高,《福建省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常住人口城市化率達67%,城鎮常住人口達2700萬人。這意味大量城鎮人口的體育權利需要得到保障。然而,省內9個地市(福州、廈門、莆田、泉州、寧德、漳州、龍巖、三明、南平)85個縣市區之間,無論是經濟社會發展水平、還是體育需求都有著很大差異。但是,福建省在致力于構建公共體育服務體系,建設體育場地設施時所采用的標準主要依據國家對社區體育場地設施配置的相關規定。在打造具有福建特色的以人為本、優化布局、生態文明、文化傳承的新型城鎮化道路,實現“百姓富、生態美”有機統一,為加快推進現代化步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藍圖背景下,城市社區體育場地設施規劃建設應當考慮福建各市區之間的差異性,根據各個地方自身環境、經濟發展水平、政府供給能力以及居民體育需求特征等確定適宜的規劃標準。因此,以福建省為例確定一套實用的、以人的需求為導向的城市社區體育場地設施適宜的規劃標準,作為相關規劃編制的重要依據具有典型性。這對貫徹全民健身國家戰略、推進健康中國建設和實現體育公共服務均等化,具有現實的理論意義和應用價值。
一、福建城市社區體育場地設施適宜性規劃標準構建
福建城市社區居民對體育場地設施的需求
本課題結合福建省各市基礎條件與人口體育需求特點,借助廈門城市學院學前教育、空乘,集美大學體育學院體育教育、社會體育等專業的大學生發放問卷1150份(收回有效問卷1032份),涵蓋了城市社區(小區)164個,其中,福州19個,廈門18個,泉州22個,漳州19個,龍巖17個,三明16個,南平17個,莆田16個,寧德17個,平潭3個。開展入戶調查與訪談,充分了解福建省城市不同年齡結構、職業、學歷和住房類型人群對于體育場地設施的需求及相關建議。
1.福建城市社區居民體育行為特征分析
社區是城市公共體育設施的集體消費單元,供需平衡是城市公共體育服務和公共經濟學的一條基本原則[4]。所謂需求是指城市居民未被滿足的需要,就體育場地設施而言,實際上是指體育場地設施的短缺,即供給滿足不了需求。據福建省第六次全國體育場地普查數據及課題組問卷調查,城市居住小區體育場地設施供不應求是一個普遍現象。
對居民參加體育鍛煉行為調查見圖1所示。調查顯示,居民們的體育鍛煉非常積極,每周能參加運動休閑(1次以上)的占比63.8%,還有36.2%的人沒有參加體育鍛煉。其中,在參加體育鍛煉的人群中,經常參加(3次及以上)的人占比38.7%,說明能夠參加體育鍛煉的人群占了絕大多數,這也從側面反映了居民對體育場地設施的強烈需求。
調查反映,居民沒有參加和不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主要原因是沒有時間、工作太累和體育場地設施條件差、體育場地設施離家太遠等。
同時,居民不能參加體育鍛煉的原因也影響其對社區體育設施滿意度。調查顯示居民的滿意度普遍較低,不滿意比重合計為79.2%,滿意人群比重僅為20.8%(圖2所示),分析其原因:(1)體育場地設施數量較少、規模標準較低,不能滿足社區居民就近開展體育活動。(2)體育場地設施的可達性太差。城市公共體育設施主要是從市級、區級配備大型、高標準的體育場地設施,遠離居民生活地點,耗時15分以上,到達體育設施的通勤時間比較高。
通過調查還發現,各級體育設施的使用頻率較低,從不使用人群占到調查總數的40%。從調查中了解到,到體育場地設上進行體育活動的男性普遍多于女性,主要原因是現有的體育設施適合女性活動的比較少。中年以上女性一般選擇廣場或公園進行健身操、集體舞等活動。
針對居民滿意度較低的現象,課題組預想到并預設了問題征詢居民的意見,73.5%的人選擇愿意在社區里就近鍛煉,26.5%的人選擇愿意在街道及以上級體育設施進行體育活動。在步行至體育設施的支付時間上,67.3%的居民只愿意花費10分鐘以內,27.5%的居民愿意支付11-15分鐘,5.2%的居民愿意支付16分鐘及以上是的時間(圖3)。這從側面反映了一個客觀問題:居民更愿意在社區開展體育鍛煉,而現實是社區體育場地設施供給明顯不足。究其原因,福建省級各地市對體育場地設施規劃時主要參考的是國家標準,而國家標準在對體育場設施體系規劃時重心是放在居住區及以上層級,缺乏對居住小區體育場地設施建設的應有關注。鑒于此,本課題主張將體育場地設施服務向居住小區“下沉”。
從體育設施使用人群的職業結構來看,福建城市體育設施使用人群以離退休人員、公務員、事業單位人員和學生為主,說明參加體育活動的人群的年齡結構和職業構成比較單一。年齡結構呈現“兩端高、中間低”,即少年和老年多,中青年少。職業結構呈現“穩定職業多,其他職業少”的情況。
具體來說,總結問卷調查結果,福建城市社區體育場地設施供給無法滿足居民使用要求,特別是居住區級、居住小區級的體育場地設施缺口最多。十八大報告提出,“到2020年人民生活水平全民提高,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總體實現”。受經濟發展和財力保障水平等因素影響,福建省各城市之間基本公共服務供給水平差異較大,在各城市內部區域、城鄉發展也普遍存在不均衡。為此,因地制宜,梯度推進,建設“五級”完善的公共體育場地設施體系,合理配置全社會公共體育資源,公共服務向居住社區“下沉”,推進區域和各類群體之間的基本公共體育服務均衡發展的重要舉措。隨著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市民體育運動需求日益增加,缺口將越來越多。因此需要在現狀基礎上大力提升福建城市社區體育場地設施規劃標準。
2.福建城市社區居民對體育運動項目的選擇
居民對體育項目的需求偏好決定了社區體育場地設施適宜性規劃的內容和建設標準。從居民參加體育活動項目上看,參加跑步運動的居民的比例最高,占59%;參與球類運動的比例僅次于跑步,為38%;球類項目對運動場地要求也比較高,其中大部分居民參加羽毛球、乒乓球運動,多選擇公園或廣場進行活動,也有少數人選擇體育場內的訓練房,但訓練房面積小,場地數量有限,專門用于此類的室外場地較少。老人們希望增加門球場的數量以方便他們運動(表1)。
具體說來,福建城市社區居民希望就近配置的公共體育設施,按照選擇頻率排序分別是籃球場、羽毛球場、乒乓球臺、健身操舞廣場、健身路徑、多功能體育活動中心等(表2)。
此外,福建省政府從供給角度發布了《2015年福建省城市社區全民健身場地設施建設項目實施方案》,規定社區多功能運動中心用地總面積740平米,具有籃球、五人制足球、氣排球、羽毛球和輪滑(兒童)等活動功能,場地四周安裝鐵絲欄網,配置籃球架、五人制足球門。另配建一套14件室外全民健身路徑器材(含配置四件室外軌道棋);社區室內健身房,配置電動跑步機等20件左右室內健身活動器材;社區籠式足球場(200m2),配置五人制足球門;拆裝式游泳池。
考慮到社區涵蓋居住區、居住小區兩個層級,城市社區體育設施是城市體育設施設施的最底層的一個環節,應該遴選最便捷、最迫切和最基本的體育設施,參照《城市社區體育設施建設用地指標》和《常熟市公共設施規劃》中遴選項目,結合指令性和指導性相結合的原則,從居民需求和政府供給兩個角度,建議福建城市社區在居住區級配置健身路徑(10套以上器材)、體質測試器材、籃球、羽毛球、乒乓球、游泳池等項目設施(根據財力選擇,必配2件以上);在居住小區級配置健身路徑(5-8套器材)、籃球場、乒乓球室、健身操舞場地等項目設施(必配1件以上)。
二、結語
在“全民健身上升為國家戰略”后,體育設施的重點必將轉向大眾體育設施建設,而社區體育是大眾體育開展的重要主體。這就要求城市社區體育場地設施規劃應該適應轉變,創新機制,讓體育場地設施服務“下沉”,真正做到“建老百姓身邊的體育場地”。面對新形勢,福建省政府的“十條措施”中提出了人均場地面積2.2平方米的高標準,而福建城市少地多山,必須因地制宜制定城市社區體育場地設施規劃,從而保障體育用地,豐富體育設施的承載空間。
未來在很長一段城市社區體育場地設施規劃和建設還面臨著艱巨的任務。本研究僅從福建城市整體的角度探討了城市社區體育場地設施適宜性規劃標準,還應深入探索標準如何落地,并對每個城市做出有針對性的適宜的規劃。
參考文獻:
[1]易劍東,袁春梅.三地整合:群眾體育活動場地供給的新思考[J].體育與科學,2014,35(7):37-41.
[2]孫成林,高建,楊媛.十三五我國基本公共體育設施建設標準研究[J].成都體育學院,2017,43(5):20-26.
[3]趙克、黃文仁,駱映,等.規制失靈:城市居住社區體育用地法規正當性缺失與補救[J].體育科學,2012,32(3):10-16.
[4]楊龍菊,連丞龍.社區體育設施規劃的供求平衡體系:英格蘭模式與借鑒[J].國際城市規劃,2013(2):88-92.
(作者單位:廈門城市職業學院體育教研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