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章霞
摘要: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的深入,各國之間的競爭日趨激烈,人才成為了國際競爭的焦點,世界上各個國家也都更加重視教育,中國很早就提出“科教興國”的戰略,最近又提出“人才強國”,可見,中國對人才的關注比之前更甚。多年來,我國一直大力倡導新課程的改革,強調素質教育在全國的實施,但由于應試教育對我國產生的深刻影響,致使新課程改革的成效甚微,雖然過程很艱難,但是素質教育是未來教育的形態,可謂大勢所趨。通過研究中專語文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對于進一步深化新課程改革有重要意義,本文主要闡述了中專語文教育的重要價值,分析了當前中專語文教學中存在的一些問題,重點提出了深化新課程改革、創新中專語文教學的建設性措施,希望為中專語文教育的改革與發展提供參考價值,推動中專語文學科的發展,為國家培養更多優秀人才。
關鍵詞:深化改革;創新;中專語文
引言
近年來,我國新課程改革的步伐不斷推進,各級各類學校更加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紛紛采取措施,促進素質教育的實施。中專教育致力于為國家各行各業培養更多優秀的專業人才,所以,中專教育必須引起社會的高度重視,在中專教育中,中專語文教學處于基礎性的重要位置,語文教學能夠幫助學生增長科學文化知識,增加文化修養,形成良好的品格,除此之外,語文教育還能鍛煉學生的交際能力和口語表達,是每個中國人都應該好好學習的一門學科,但從當前中專語文教學的現狀來看,中專語文教學中仍然存在諸多問題,這些問題不僅限制了中專語文學科的發展,也阻礙了學生吸收知識的效果,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生的全面發展,亟待解決。下面就來分析一下當前我國中專語文教學中存在的一些問題。
一、中專語文教學現狀分析
(一)教學觀念落后
受應試教育的深刻影響,學校和教師將重點放到學生的就業率上,就忽視了學生的全面發展。廣大中專院校,比起語文等基礎教育,更重視學生的專業技能的培養,這種觀念是錯誤的,沒有意識到語文等基礎教育在個人成長發展過程中所產生的重要影響,這是得不償失的,這種教學觀念必須得以糾正。
(二)教學方式有待改進
對于語文的教學,大多數教師還是沿用傳統的教學方式,教師將知識機械地傳授給學生,學生在這種“填鴨式”的教學模式中,各方面的能力得不到有效鍛煉,教師與學生的互動較少,學生的學習興趣很難培養起來,甚至會產生“厭學”的心理,這種教學方式大大降低了教學效能,語文教學目標也很難實現。
(三)課程考核機制存在缺陷
對于語文的考核,往往都是通過筆試成績來衡量學生學習的效果,這種考核方式讓很多學生拘泥于對語文知識的死記硬背,并沒有做到活學活用,考試結束,學生的記憶也跟著淡化,語文的學習效果大大減弱。這種考核機制對學生的綜合素質的提升并沒有顯著的效果,需要改進和完善。
(四)教師的綜合素質有待提升
教師擔負著教書育人的偉大使命,所以,教師的綜合素質非常重要。而學校在進行教師招聘時,對中專教師的學歷等方面的要求比較寬松,同時,對學校教師的再教育問題也沒有足夠的重視,這就造成教師的素質參差不齊,致使教師在進行知識傳授的時候,效果就不理想,也會影響學生對知識的吸收,影響學生的全面發展。
二、深化改革,創新中專語文教學的策略分析
(一)更新教學觀念
在新課改的大環境下,學校和教師應該及時更新教學觀念,通過網絡學習或者報紙、雜志等方式學習國內外先進的教育理念,充分認識語文教育對一個人發展的重要意義,端正語文教育態度,在教學活動中,也要運用先進的教育理念,既要注重知識的講授,也要注重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
(二)創新教學模式
創新教學模式,就要轉變傳統的教學方式。當今時代的學生,個性活潑、思想獨立,語文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的時候,也要充分考慮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采用豐富的教學形式,可以開展辯論會、分小組學習、角色扮演等,這些新的方式有助于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熱情,還可以鍛煉學生各方面的能力。除此之外,教師還應該注重多媒體技術的應用,多媒體能夠為中專語文教學提供更豐富的課程資源,有助于拓展學生視野,同時也能幫助學生提高注意力,增強學習效果。
(三)完善課程考核機制
為了適應創新的、科學的中專語文教育觀念、教學思想、教學方法、教學結構和教學手段,我們必須建立創新的科學的考核機制,實現評價的形式要多樣化,主要涉及以下幾方面:平時測試與期末測試相結合,口試與筆試相結合,課內與課外相結合,考試與豐富多彩的活動相結合。
(四)加強教師隊伍素質建設
學校在進行教師招聘的時候,應該嚴格限制準入門檻,同時,為教師的發展提供一定空間,可以通過定期組織教師培訓等方式,提高教師素質,對教師的考核也要嚴格要求,激勵教師自我發展。另外,教師自身也要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平時不斷加強自身學習,提高綜合素質。
三、結語
綜上所述,中專語文教育的改革與創新需要國家、學校、教師的共同努力,任重道遠。通過對中專語文教學的研究,對其中的問題有針對性的進行解決,一些新的教育理念和政策只有落到實處,改革的效果才能顯現。
(作者單位:陽江市衛生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