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來,安康市以改善環境質量為目標,以污染治理和風險防范為重點,認真做好漢江水質保護、大氣污染防治、農村環境保護、污染減排、監管執法、風險防控、環保宣傳等各項工作,全市生態環境良好,環境質量穩中向好。
大力建設生態強市,積極推動綠色發展。積極引導、推動新型材料、電子信息、健康養生、節能環保等新興產業和園區經濟、山林經濟、涉水產業發展,從源頭上減少經濟發展對生態環境的破壞和污染。在漢江干流20公里范圍內嚴禁有污染的工業開發,在全市重點開發的1915平方公里區域發展“飛地經濟園區”。大力支持安康高新區、恒口示范區、瀛湖生態旅游區和縣域工業園區、現代農業園區“三區兩園”建設,促進工業集中、產業集聚、用地集約,加強環境管理、污染集中治理,確保達標排放。瀛湖被列入國家15個生態環境保護重點湖泊。環保部、財政部確定安康瀛湖生態保護項目總投資7.6億元,其中中央、我省資金支持5億元左右,截至目前已完成投資4.6億元,對瀛湖保護產生了重要的作用。積極決策推動工作落實。近年來,陸續制定了《關于進一步加強漢江水質保護工作的意見》《關于進一步加強環境保護工作的決定》《安康市全面深化落實河長制實施方案》《安康市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安康市“鐵腕治霾·保衛藍天”工作方案》及10個專項行動方案《安康市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安康市城鎮生活垃圾衛生填埋場運營管理辦法》《安康市城鎮污水處理廠運營管理辦法》《安康市“十三五”環境保護規劃》等重要文件。
深化環保改革創新,提升環境管理水平。在全省率先實施了河長制。2013年,在全市實施了河長制,落實各級責任,加強漢江水質保護。2017年進一步深化實施河長制,在全市探索“河長+警長”治河新模式,目前共落實市縣鎮村四級河長2993名、警長965名。建成了安康市南水北調環境應急處置中心和環境應急物資儲備庫。落實26名人員專職從事應急平臺管理工作。目前已建成地理信息、監測監控、環境應急等9大系統,接入了空氣質量實時發布、水利安防綜合管理、危化品營運車輛管理等56個部門和單位共228個視頻監控點位,實現了重點污染源在線、視頻“雙監控”。年來,全市10縣區中2個縣創建成為國家生態示范縣(區),6個縣創建成為省級生態縣,創建市級以上生態鎮村836個。完成農村環境綜合整治63個鎮242個村。全市生態環境保護良好,森林覆蓋率達65%,個別縣達到90%以上,森林面積居全省第一。


持續改善環境質量,努力完成減排任務。空氣質量保持全省領先。2016年空氣優良天數301天,較2015年增加14天,可吸入顆粒物(PM10)平均濃度70微克/立方米,細顆粒物(PM2.5)平均濃度47微克/立方米,分別較2015年下降11.4%、13%,環境空氣質量綜合指數4.56,全省排名第一。水污染防治工作得到省政府肯定。多年來全市地表水水質優良率100%,城市飲用水源地水質達標率100%,漢江出境斷面水質穩定保持在國家地表水Ⅱ類水質標準,全市沒有發生重大水污染事件。污染減排任務超額完成。2014-2016年,全市主要污染物化學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累計下降7.71%、8.73%、3.41%、17.19%,連續3年超額完成省定主要污染減排任務。
嚴格環境監管執法,解決突出環境問題。建立環保與司法聯動機制。市環保局聯合市中級法院、市檢察院、市公安局下發了《關于依法嚴厲打擊環境違法犯罪行為的通知》,聯合打擊嚴重破壞環境的犯罪行為。環境質量監測管理工作全省總評第一。建成了10縣區環境空氣質量自動監測站和6個漢江水質自動監測站,監測數據與省市聯網。認真做好中央、我省環保督察巡查反饋問題整改工作。中央、我省督察組轉辦的485件信訪舉報問題全部按時辦結并公開。
認真落實“四個清楚”,加強環境風險防范。認真落實“四個清楚”。即:對轄區內的環境現狀和發展趨勢清楚,污染源在什么地方清楚,環境風險是什么清楚,污染防治和風險防范的政策對策清楚。編制了《重點環境污染源管理手冊》和《重點環境風險源管理手冊》,加強對全市93家重點污染源和93家環境風險源的監管。全面實施網格化監管。印發了《安康市環境質量網格化監管工作實施方案》,全市共劃分環境監管網格1950個,落實網格員2206名。按照“五個一”的要求做好環境應急工作。即:第一時間報告信息,及時準確研判,科學指揮調度;第一時間趕赴現場,采取有效措施控制事態發展,最大程度減輕事件危害;第一時間開展監測,為科學處置提供決策依據;第一時間組織開展調查,迅速查明事件原因;第一時間發布信息,正確引導輿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