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長安
中國人民大學98屆畢業生伍繼紅的遭遇,最近引發社會的廣泛關注。這個曾經的“天之驕子”,因畢業時找工作不順、家庭婚姻變故等遭受接連打擊,不僅常年失業在家,而且已成為當地精準扶貧對象。好在人大及校友的關懷,讓她有了重新開始的打算。但我們仍想問一句,如此巨大的人生落差,究竟折射了怎樣的社會現實?
自上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我國大學生分配政策出現重大變化,“統包統分”的“鐵飯碗”就業形式被徹底打破。而伍繼紅畢業的1998年,正好是大學生需要自主擇業的時期。在勞動力市場化的過程中,類似她這樣的大學生就業難問題開始凸顯出來。比如教育部曾經在1999年公布過44所直屬本專科院校的就業率情況,當年11月的總體就業率為82%,其中本科生就業率為85%,而專科生則僅有54%。
事實上,時至今日,即便是重點高校仍不可能實現百分之百的就業。教育部公布的數據顯示,2016年中國人民大學總體就業率為98.55%,清華大學為98.5%,北京大學97.97%。換句話說,在這些中國目前最頂尖大學的畢業生中,總有那么1%-2%的人無法在走出校園的時候實現就業。而伍繼紅的個人悲劇作為一個典型,足以引發我們對當前就業與扶貧問題的深層思考。
一方面,實現就業不是“唯文憑論”。在當前的勞動力市場中,雖然文憑很重要,但從根本來說,就業還是基于個人的能力和素質。這種“人力資本”既體現在知識技能的掌握上,也體現在溝通表達等社會適應性能力上。通俗來說,人力資本就是“智商”和“情商”的合集。很顯然,光有“智商”缺乏“情商”,這種人力資本是不完全的,大都很難適應勞動力市場的變化。
另一方面,不僅要關注重點高校畢業生的就業狀況,更應關注一般高校畢業生的就業狀況。相對于名校的高就業率,一般高校的就業率大都比較“難看”,涉及的大學生數量更多。當前我國大學生的初次就業率僅有80%左右,這也就是說有20%的大學生在走出校園的時候不能找到工作。如果按照今年795萬大學畢業生的規模,那就意味著有近160萬的大學生畢業即失業。
經過媒體的曝光,伍繼紅的命運或將迎來轉機。但這主要取決于她自己,在闊別就業市場17年之久后,是否有勇氣、決心和能力,重返勞動大軍,并沉淀其中。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么即便人大和她的校友再怎么幫扶,恐怕也只能起到輸血而非造血的功能。另外,社會上還有不少與她命運相似的人需要關懷和幫助。在這場扶貧攻堅戰中,我們不僅需要網絡的呼吁和校友會的幫助,更需要的是健全和有效的機制。只有如此,才能使更多的伍繼紅式的人物實現就業和再就業,走上擺脫貧困的新征程。▲
(作者是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
環球時報2017-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