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雨航
柳樹,在一般人眼中只是無數的枝條和嫩葉,但在千年前的宋朝,柳樹在那些多情的文人眼中,似乎有一種不同的味道。
宋朝時的詞形式較為自由,更適合柳樹迎風飄搖的性格。離別的人們傷心至極,便折一枝河邊的柳枝給對方——看到柳枝就想到留戀了吧。
有一個“文學小青年”秦觀,不相信柳樹這個意象就只能寫離別。于是,他寫道:“東風里,朱門映柳,低按小秦箏。”就是說,沐浴在春風里,我的官門映著楊柳,輕輕地彈著秦箏。楊柳,就應該飄揚在春風里,代表著樂觀和快樂。但在后來經歷了人生的大悲大合后,秦觀才知道,詠柳還是更適合在離別的時候寫。他最后寫出:“念柳外青驄別后,水邊紅袂分時,愴然暗驚。”
歐陽修也是位詠柳高手:“垂楊紫陌洛陽東,總是當時攜手處,游遍芳叢。”從一個角度來看這也是一首離別詩,當時還能牽起愛人的手一起在花叢中游玩,到如今卻只能柳樹之下暗暗嘆息,增添了一種悲涼情懷。
要論牽手的離別詩,卻也無人比得上寫出“執手相看淚眼”的柳永了。他在《雨霖鈴》中也有寫到柳樹的段落:“楊柳岸,曉風殘月。”才與自己心愛的人凄楚分別,酒醒后就看到一排柳樹,我們似乎可以感受到柳永當年的黯然神傷。
與蘇軾并稱“蘇辛”的豪放派詞人辛棄疾,也曾寫到過柳:“曲岸持觴,垂楊系馬,此地曾輕別。”細膩的詞句,與“怕應羞見,劉郎才氣”的意蘊完全不同。可以想象得到,與辛棄疾所離別的人,大概是他一生中摯愛的女子吧。
同樣,身在南宋的姜夔在游覽太湖古跡的時候想到了柳:“憑欄懷古,殘柳參差舞。”柳樹仍是以一種悲涼的姿態存在于世人眼中。
到了現在,柳已經是一種隨處可見的植物。但在多情的人眼中,這迎風飄揚的柳樹,還是千年前的宋朝的柳。
【作者系四川省南充市白塔中學高三(11)班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