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漲
一度被電商售書壓得喘不過氣來的實體書店有了復蘇跡象。在北上廣等一線城市,一大批書店如雨后春筍般涌現。與賣書為主題的傳統書店相比,多元經營的新式書店更受歡迎。
關于如何為實體書店“續命”,無論是有針對性地減稅還是打擊電商惡性競爭等,都是從“他救”的角度給予幫助。在筆者看來,實體書店“自救”,才是更為關鍵的問題。首先需要明確的是,閱讀從來不會過時,在這個信息大爆炸的年代里,它只會變得更加重要。只不過隨著生活方式的改變,閱讀的形式和場景發生了變化。書店作為一個在廣義上販賣文化和知識的場所,要自救就必須跟上新時代文化消費模式的轉變。
首先,書店不能只是賣書,混合業態是大勢所趨。名聲在外的臺灣誠品書店能十幾年屹立不倒,靠的就是“復合經營”模式,不僅賣書,還開畫廊,賣鮮花、服飾以及一系列文創產品。當下很多人氣高漲的實體書店,都不只局限于“賣書”,書店加咖啡、書店加雜貨等經營方式,既拓寬了書店的盈利渠道,又增加了書店的互動空間。在廣州,大受歡迎的方所、聯合書店等售賣不少文創產品乃至衣物、飾品;上海一獨立書店還另辟蹊徑提供短租房,“想住在書店里嗎”的宣傳語不僅對書蟲是個不小的誘惑,也吸引了很多愛嘗鮮的旅游達人。
其次,書店不能再走千人一面的老路,而要走小而美的個性化之路。實際上,針對不同讀者的口味,經營有特色的“高顏值”獨立書店一樣大有前景。很多城市都出現了24小時書店,如北京的三聯韜奮24小時書店開業后,每月零售額增加6成;在攝影、建筑、藝術、設計、法律等細分領域,許多城市也出現了專門的個性書店,它們區別于“大而全”的傳統書店,“粉絲量”相當穩定。
再次,書店可從單純的零售業態中跳脫出來,成為一種輸出價值觀念、聚攏特定人群的文化業態。閱讀不只是孤獨的智力游戲,在社交媒體無孔不入的今天,分享與閱讀同樣重要。通過分享,閱讀演化為一種社交活動和身份認同,書店成為文化人群的聯接點。比如北京的單向街書店,名聲大噪不是因為書店里的書,而是因為常舉行高質量的讀書沙龍,知名作家、編輯、導演、音樂人常在這里與讀者進行交流。書店聚攏一批有特定趣味的文化消費者,可以進行更為深度的商業開發,例如編纂叢書、創立品牌等。
唯一不變的只有改變。在所有行業都在隨時代而變的當下,實體書店絕不是一個例外。只有不斷創新跟上時代的變化,古老的實體書店行業才能重新煥發青春活力。
(選自《廣州日報》2016年1月15日,有刪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