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雄偉
【摘要】 目的 探討超聲引導下經皮肝膽道穿刺引流術治療梗阻性黃疸的應用價值。方法 回顧分析57例梗阻性黃疸患者的臨床資料, 所有患者均在超聲引導下經皮肝膽道穿刺引流術進行治療, 觀察治療效果, 并比較手術前后患者肝功能指標變化情況。結果 57例患者中一次置管成功50例, 占87.7%;二次成功3例, 總成功率為93.0%;穿刺失敗4例(原因為膽管過細, 均為4 mm)。與術前比較, 術后3、14 d血清總膽紅素、丙氨酸轉氨酶(ALT)、天門冬氨酸轉氨酶(AST)均顯著下降,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超聲引導下經皮肝膽道穿刺引流術治療梗阻性黃疸的效果較好, 一次穿刺成功率較高, 能有效改善患者肝功能, 促進黃疸消退, 值得推廣應用。
【關鍵詞】 梗阻性黃疸;超聲;經皮肝膽道穿刺引流術;應用價值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33.033
Application value of ultrasound-guided 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cholangial drainage in the treatment of obstructive jaundice HE Xiong-wei. Xinjiang Hami Tuha Oil Hospital, Hami 839009,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application value of ultrasound-guided 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cholangial drainage in the treatment of obstructive jaundice. Methods 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was made on clinical data of 57 patients with obstructive jaundice. All patients received ultrasound-guided 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cholangial drainage for treatment, and their curative effects were observed, along with comparison on liver function index changes before and after operation. Results Among 57 cases, there were 50 cases with first successful catheterization, accounting for 87.7%, 3 cases with second successful catheterization, and the total success rate was 93.0%. There were 4 failed cases (due to extremely thin bile duct as 4 mm). Comparing with those before operation, postoperative reexamination in 3 and 14 d showed all lower serum total bilirubin, alanine aminotransferase (ALT) and 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 (AST), and the difference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0.05). Conclusion Ultrasound-guided 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cholangial drainage shows precise effect in the treatment of obstructive jaundice, along with high success rate in first catheterization. This method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liver function in patients and accelerate jaundice recession, and it is worth promoting and applying.
【Key words】 Obstructive jaundice; Ultrasound; 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cholangial drainage; Application value
梗阻性黃疸是臨床常見疾病, 是由肝外膽管或肝內膽管阻塞所導致的黃疸, 多由腫瘤、結石及炎癥等原因引起 [1]。梗阻性黃疸會對機體造成嚴重影響, 可引起患者體內酸堿失衡、肝細胞及其他器官病變、腎功能損害及心肌功能障礙, 甚至危及患者生命[2]。隨著介入超聲技術的快速發展, 經皮肝膽道穿刺引流術是治療梗阻性黃疸可選的姑息性方案, 可以快速解除梗阻, 從而達到消除黃疸的目的, 具有創傷小、療效高、并發癥少的優點[3]。本研究通過回顧性分析在超聲引導下經皮肝膽道穿刺引流術治療的57例梗阻性黃疸患者的臨床資料, 旨在探討該方法治療梗阻性黃疸的應用價值。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0年1月~2016年4月本院收治的57例梗阻性黃疸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所有患者均經超聲、CT檢查以及穿刺活檢后確診, 超聲檢查肝內膽管均擴張, 化驗血清膽紅素、ALT、AST均升高。臨床主要癥狀為皮膚黃染、瘙癢、大便顏色改變等。本組病例中男35例, 女22例, 年齡32~92歲, 平均年齡(58.6±11.9)歲。原發疾病:肝細胞癌9例, 胰頭癌8例, 膽管癌15例, 肝轉移癌6例, 壺腹癌9例, 急性化膿性膽管炎10例。
1. 2 設備及材料型號 Esaote MyLab 25 Gold 彩超診斷儀(意大利百勝公司), CA421腹部探頭, 配專用穿刺引導架;Skater引流管及穿刺導入系統;經皮肝穿刺膽道造影(PTC)介入穿刺針18 G×200 mm;Worker導引絲。
1. 3 治療方法 術前對患者進行凝血功能檢測, 常規監測生命體征。穿刺前先行超聲檢查, 觀察患者膽道梗阻部位和肝內外膽管擴張程度, 以選擇合適的穿刺路徑, 通常選擇左肝外葉下段的膽管為靶目標, 其次選擇穿刺右葉膽管。穿刺前患者取仰臥位, 常規消毒鋪巾、采用包裹隔離法消毒穿刺探頭, 安裝穿刺架, 注射麻醉藥物時即觀察進針方向。給予2%利多卡因進行局部麻醉, 在皮膚上做一個3 mm小切口, 進針時囑咐患者憋氣, 在超聲適時引導下將18 G PTC穿刺針從小切口經腹腔、肝實質穿刺入膽囊或膽管內, 在進針過程中要用探頭從各個方向觀察針尖的位置, 隨時調整穿刺的方向。超聲觀測到膽管內針尖位置后, 拔出針芯, 用注射器回抽膽汁, 以確認針尖在膽管內, 置入導絲, 并拔出PTC金屬針管。將引流管通過導絲置入靶膽管內, 確認膽汁引流通暢后外接引流袋并做皮膚固定。術后要密切觀察患者的生命體征, 并觀察引流液顏色及性狀, 記錄流量。
1. 4 觀察指標 觀察患者治療效果, 并比較手術前后患者肝功能指標(血清總膽紅素、ALT、AST)變化情況。
1. 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穿刺成功率 57例患者中一次置管成功50例, 占87.7%;二次成功3例, 總成功率為93.0%;穿刺失敗4例(原因為膽管過細, 均為4 mm)。
2. 2 手術前后肝功能各項指標變化情況 與術前比較, 術后3、14 d血清總膽紅素、ALT、AST均顯著下降,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膽道發生梗阻后, 會使得患者的膽汁瘀積在梗阻部位以上, 從而使得膽管內壓力增加, 膽小管和毛細小管破裂, 含有毒素的膽汁返流入血液中, 導致患者全身的生理病理發生改變[4]。導致梗阻性黃疸的常見原因有膽管結石或膽囊結石阻塞了膽管、胰頭部假性腫瘤從外由內壓迫膽管、膽管因發炎或手術后造成膽管狹窄、膽管本身或膽囊的惡性腫瘤、十二指腸乳頭癌及十二指腸乳頭癌等。梗阻性黃疸患者的臨床主要表現為皮膚呈暗黃或綠褐色、糞色變淡或呈陶土色、血中膽紅素濃度升高、尿膽原減少或缺如、脂肪瀉、骨質疏松等。梗阻性黃疸會對多臟器、凝血功能和機體營養代謝等各功能產生影響, 這已成為近年來臨床醫學關注的熱點[5]。經皮肝膽道穿刺引流術是治療梗阻性黃疸的主要方法, 可以通過向外引流膽汁, 降低膽紅素水平, 改善患者肝功能, 提高患者生活質量[6]。隨著影像學技術的快速發展, 經皮肝膽道穿刺引流術通常在各類影像學設備的引導下進行[7-11]。與傳統盲目性和X線引導下半盲目穿刺相比, 超聲引導穿刺具有操作簡便、創傷小和并發癥少等優點, 超聲適時觀測能夠清晰顯示肝內外膽管的擴張程度, 有利于選擇合適的穿刺點, 而且能夠避開腫瘤組織到達靶膽管, 為安全有效的穿刺提供了保障[8, 12-15]。超聲引導下經皮肝膽道穿刺引流術是一項較為復雜的超聲介入手術, 為提高置管成功率, 減少術后并發癥的發生, 醫生在操作時應選擇適當的靶向肝內膽管, 盡可能減少穿刺針與靶向膽管之間的夾角[9, 16-18];而且要熟練各種器械設備的使用, 爭取一次穿刺成功, 達到改善患者肝功能并促進黃疸消退的目的。
本研究結果表明, 57例患者中一次置管成功50例, 占87.7%;二次成功3例, 總成功率93.0%;穿刺失敗4例(原因為膽管過細, 均為4 mm)。與術前比較, 術后3、14 d血清總膽紅素、ALT、AST均顯著下降,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果表明, 超聲引導下經皮肝膽道穿刺引流術能夠提高梗阻性黃疸患者的生活質量, 具有成功率高、可反復進行的優點, 是臨床中治療梗阻性黃疸較為理想的方法。
綜上所述, 超聲引導下經皮肝膽道穿刺引流術治療梗阻性黃疸的效果較好, 一次穿刺成功率較高, 能夠有效改善患者肝功能, 促進黃疸消退, 值得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張靜芳, 胡海燕, 韓秀清, 等. 超聲引導下經皮經肝膽管引流術治療惡性梗阻性黃疸臨床分析. 中國醫學前沿雜志(電子版), 2015, 7(11):38-40.
[2] 胡日旺. 超聲引導下經皮肝膽管穿刺置管引流術用于惡性阻塞性黃疸治療的價值評價. 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 2015, 2(36):7381-7382.
[3] 劉國華, 狄長安, 梁峰, 等. 超聲引導下經皮經肝穿刺膽管引流術治療梗阻性黃疸的臨床應用價值. 中國醫刊, 2016, 51(5):103-104.
[4] 賀軼, 吳鵬西, 陳俊, 等. 超聲引導下經皮肝膽道穿刺引流術治療梗阻性黃疸的應用價值. 臨床超聲醫學雜志, 2016, 18(4):264.
[5] 李飛棟, 覃巧云.超聲引導下經皮肝膽管穿刺引流術治療惡性梗阻性黃疸的應用價值.山西醫藥雜志, 2016, 45(11):1256-1258.
[6] 李立鋒, 邵力飛, 王磊, 等. 超聲引導下經皮肝穿刺膽管引流術對惡性梗阻性黃疸的治療價值.世界華人消化雜志, 2016, 24(20):3195-3198.
[7] 董彩虹, 周寧明, 徐彬. 對比觀察超聲引導下經皮經肝膽管穿刺引流術與經皮經肝膽囊穿刺引流術姑息治療晚期惡性梗阻性黃疸.中國介入影像與治療學, 2014, 11(9):561-564.
[8] 劉文成. 超聲引導下經皮經肝膽管穿刺引流術治療梗阻性黃疸臨床應用.中國當代醫藥, 2012, 19(8):174-175.
[9] 鄭興學, 安澤武, 陳治, 等. 超聲引導下經皮經肝膽管穿刺置管引流186例經驗總結.中華普外科手術學雜志(電子版), 2010, 4(1):66-68.
[10] 鄭寶群, 陳俊輝, 林騰, 等. 超聲引導下經皮經肝膽道穿刺置管引流術在惡性阻塞性黃疸中的應用. 中國介入影像與治療學, 2006, 3(4):267-269.
[11] 陳亮, 王健, 鞏簫音. 超聲引導下經皮肝穿膽道引流術(PTCD)治療梗阻性黃疸的臨床價值. 中國實用醫藥, 2012, 7(34):60-61.
[12] 王樹松, 韓明宏, 劉春林. 彩色多普勒超聲引導經皮經肝穿刺膽道引流術治療梗阻性黃疸. 中國微創外科雜志, 2012, 12(1):90-91.
[13] 樊云清, 陸軍, 丁永寧. 超聲引導經皮經肝穿刺膽道置管引流術在惡性阻塞性黃疸中的應用. 醫學理論與實踐, 2006, 19(11):1298-1299.
[14] 宋艷燕, 許偉, 楊昌霞, 等. 超聲引導下經皮肝穿刺膽道引流術治療梗阻性黃疸的護理. 中華現代護理雜志, 2010, 16(25):3011-3012.
[15] 劉海鷹, 童衛華, 黃萬喜. 超聲引導經皮肝膽道金屬支架內引流治療惡性及良性膽道梗阻. 嶺南現代臨床外科, 1997(3):194.
[16] 呂鑌, 孔冬梅, 李雪峰, 等. 超聲引導經皮肝穿刺膽道置管引流術在惡性梗阻性黃疸中的臨床應用. 濟寧醫學院學報, 2011, 34(5):335-337.
[17] 文衛鋒, 張利, 孔小鋒, 等. 彩色多普勒超聲引導下經皮經肝穿刺膽道引流術序貫數字減影血管造影透視下膽總管支架植入術治療梗阻性黃疸40例體會. 實用醫學影像雜志, 2015(1): 41-43.
[18] 郭燦. B超引導下經皮經肝膽道穿刺引流術對肝泡型包蟲病合并梗阻性黃疸的療效. 青海大學, 2016.
[收稿日期:2016-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