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文閱讀:選文一般在1100字左右,并呈現出文藝論文與史學論文交替輪換的趨勢,主要從內容細節方面考查考生理解、篩選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盡管多數考生對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領域的知識掌握不多,但從命題的3道選擇題來看,只要考生在復習中養成了良好的閱讀習慣,并掌握一定的答題要領,謹慎比對原文相關語句,不難選出正確答案。
古代詩文閱讀:分文言文閱讀、古代詩歌閱讀及名篇名句默寫三部分,共36分。文言文題材近幾年來一直為人物傳記類,全文約620字。題型基本穩定,只是2015年將文言實詞的辨析改為古代文化常識的考查。2016年也延續了2015年這一命題形式,全國卷Ⅰ、Ⅱ、Ⅲ都加大了對文化常識的考查。其他如斷句、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分析及翻譯題繼續保留。從整體上,主要檢測考生基本的文言積累和素養。考生掌握好高中階段所學文言篇目的文言知識,完成一篇考場文言文閱讀問題不大。需注意多在古代有關官職升遷等文化常識方面做些積累。同時,要多做傳記類作品寫作思路及文本結構方面的歸納總結,方能準確而迅速地提取信息,理解內容。古代詩歌閱讀,分設兩道小題,從內容、手法、思想、情感等四大方面切入,考查考生解讀古詩詞的基本方法和能力。只要對各種題型的答題模式操練到位,又能基本讀懂詩詞內容,在滿分11分中得8分以上問題不大。名篇名句默寫采用情景式方式設題,要做好此題,考生在識記時必須真正弄懂句子的內涵,才能準確定位文句、詩句。
文學類文本閱讀(選考題):主要為小說閱讀。高考中小說的命題指向四個關鍵詞:環境、情節、人物、主題。具體可分為理情節題、析人物題、看環境題、談構思題、講方法題、明主題題等。第1題是一道對文本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進行分析、鑒賞的五選二的選擇題,綜合性強。第2到3題均為6分的簡答題,多在分析人物形象、品評文本細節、語言藝術等方面設題。第4題為8分的探究題,有對小說標題作用的探究,有對小說主題多解的探究,有對文本細節深挖的探究……這類題注重思維的拓展和個性化閱讀。
實用類文本閱讀(選考題):多數為人物傳記作品閱讀。題型與小說作品沒有什么分別,只是更加強調對文本有效信息的篩選整合,組織答案,可整合文本有關語句。這類作品較易發現其寫作的基本套路,即通過幾個具體的事例展示人物性格、精神、品質及世人的評價。不過,提醒考生一點,2015年全國卷的選材已有較大的變化。2015年全國卷Ⅰ《朱東潤自傳》是從不同的章節中節選、刪減組成的。而2016年全國卷Ⅰ《尋找屬于自己的句子》是從《尋找屬于自己的句子》《陳忠實年表》等文章中摘編而成。這些文本都屬于非連續性文本。雖然2016年全國卷Ⅱ《吳文俊的數學世界》和全國卷Ⅲ《一代通儒顧炎武》仍為連續性文本。另在設題上的變化也很明顯,2016年全國卷Ⅰ第(3)小題涉及文章的內容、作者態度、風格、修辭性質等方面的理解、鑒賞和評價,這無疑增加了難度,擴大了考查點;2016年全國卷Ⅱ、Ⅲ第(4)小題在設計上與往年有所不同,更加強調考生的主觀能動性,突出對考生收獲的考查,重視學生本體對材料的收獲和啟示,強調學生個體的獨特體驗與素質教育的精神相契合。
語言文字運用:5個小題共20分,考查正確使用詞語(包括熟語),辨析并修改病句,正確運用常用的修辭手法,語言表達簡明、連貫、得體、準確、鮮明、生動以及圖文轉換等。2016年,這部分的第1小題考成語的正確使用,要求對6個句子中運用的正確與否進行判斷。考生必須能在使用對象、范圍、詞義輕重、感情色彩、搭配等方面對成語進行一定量的積累。第2小題考病句辨析。此題最顯著的特點是語料多與時事有關。這提示我們在掌握語序不當、搭配不當、成分殘缺或贅余、結構混亂等六種病句類型外,還應通過多閱讀報紙、書刊或上網瀏覽新聞等途徑獲取外來信息,擴大視野和眼界。第3小題考實詞或虛詞的正確運用以及語段銜接。2015年和2016年與前幾年相比,不再是排序或多空的選填形式,而改成選填最恰當的一項。從此角度說,降低了難度。如2016年要求選合適的關聯詞,考生只要注意句中邏輯便能選出正確選項。第4小題考語言表達的簡明、連貫、得體。這道5分的主觀題既要求考生能從整體上把握語段大意,更要能分析出語段的寫作思路、句子間的內在邏輯關系。而如何在規定的字數內組織好內容又成了一道門檻。此題解答的關鍵,要善于利用上下句核心詞語的提示。第5題圖文轉換題,此題突出考查考生語言表達的嚴密性。這告訴大家,在根據圖形所反映的內容組織語言時,務必講究一定的敘述角度或順序,但切勿表達混亂。
在今年高考改革作出的較大政策調整中,之前不少省市高考語文單獨命題的歷史畫上了句號,取而代之的是全國統一命題。對整裝待發積極備戰下一輪高考的高三學子們來說,準確全面理清并把握好高考全國卷語文試題結構,做到心中有“卷”,是未來進行系統復習的首要之舉。
縱觀近三年來全國卷命題思想,整體呈現出“溫度為先,穩中求變”的風格,一方面保持試題的延續性和知識點的涵蓋性,另一方面則切實反映出高考改革的導向性。
接下來,按試題順序逐題予以說明。全卷分閱讀題和表達題兩部分,20題左右。閱讀題分必考題和選考題。必考題要求考生全部作答,選考題考生只需從文學類文本閱讀和實用類文本閱讀中選擇一類進行作答。它們不存在孰易孰難,只是為廣大考生提供多種利于發揮水平的選擇。必考題125分左右,約占全卷總分值的83%;選考題25分左右,約占全卷總分值的17%。
總之,整份試題既重視對傳統文化的考查,又不缺乏現代氣息。在復習迎考中,考生們應多在回歸課本、堅持積累、倡導讀書、強化訓練等方面下功夫。
寫作:滿分60分。全國卷高考作文是熱點題型——任務驅動型作文。它在內容上貼近生活,從平凡生活中立德樹人;在思想上,體現傳統文化與時代的碰撞,強調在新舊觀念的沖突中,表達自己的觀點。作文試題又在很大程度上規定了具體情境,更貼近日常的真實生活。如2016年全國卷Ⅰ關于分數的圖畫作文題、全國卷Ⅱ關于語文學習的作文題、全國卷Ⅲ關于創業的材料作文題,都體現出對學習生活和社會生活的觀照。復習備考時,應強化針對性和說理性訓練,摒棄宿構、模式化作文。
高考改革大手筆
隨著6月8日下午17:00鐘聲敲響,2016年全國高考除江蘇、黑龍江、青海等個別省9日尚有考試科目外皆順利落下帷幕。年年歲歲“考”相似,歲歲年年“今”不同。在此之前,統一使用全國卷的省份由2014年的15個省到2015年的18個省,再到今年擴大為含廣東、福建等在內的26省份,陣容劇增。所有科目仍享有自主命題的僅剩北京、天津、江蘇、浙江、上海等五個省市,海南文理綜自主命題,山東語、數自主命題,但2018年也將使用全國卷。可見,高考的“大一統”時代來了。
將自主命題的權利“回籠”,既體現了教育向“深水區”探索改革,又更好地彰顯教育的公開、公平,更大程度上保障了考生的切身利益。統一由教育部組織命題,打破了區域優勢,尤其是省會城市教育資源的優勢。把河北、河南、山西、江西、重慶、福建、江西、安徽、湖南、湖北、廣東等教育基礎相對發達11個省份劃歸一組,采用難度稍大一點的全國卷Ⅰ,而青海、西藏、甘肅、貴州、內蒙古、新疆、寧夏、吉林、黑龍江、云南、遼寧等11省使用整體難度降低的全國卷Ⅱ,充分體現了“因地制宜”“量體裁衣”的原則,利國利民。有一點值得注意,今后的高考,會將地區差異和全國一致并舉,探索出更有利于高校人才選拔的考評辦法,讓我們拭目以待。
【本版由歐陽睿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