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晶
摘要:大學英語課程設置經歷了數次變革。重點高校提高課程已經建立了成熟的體系,而地方高校仍然處于探索階段,本文認為地方高校大學英語提高課程體系應該從分級教學、特色模塊、師資教材配備以及評價模式各方面綜合建設。
關鍵詞:大學英語課程設置;提高課程;地方高校
2013年11月,大部分省份的高考英語分值從之前的150分調低至120分。高考英語分值的改革直接觸及大學英語課程設置調整的必要性。高校外語課程體系進行過多次不同程度的改革。這次高考英語的分值改革涉及到大學英語課程目標和課程內容的改變。大學英語應該更加傾向于綜合化、特色化、地方化方向發展。
一、大學英語課程設置現狀
2007年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規定大學英語課程占本科的總學分比例應達10%(即16學分)左右。因為各個高校的生源、辦學特色、培養目標等實際情況有所不同,大學英語課程的設置呈現很大的差異。全國一流的重點高校在大學英語課程設置上采取了壓縮學分、壓縮課時的做法。地方高校、二本院校盡管大多數還能夠保持16學分值,但這包含了必修課和各類選修課。總體上,大學英語占大學總學分的比例嚴重下降。
大學英語課程的設置內容更加傾向于綜合化,不再局限于其工具性功能,應兼顧工具性與人文性,也應綜合各專業特色進行結合性教學,更加注重大學英語的實用性。我們從大學英語四、六級改革的發展歷程即可看出這一點。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由原來的100分提升到710分;由原來的注重語法、單獨知識點轉化為對聽、讀、寫、譯的綜合能力考查,再到將口語的等級考查融入到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的成績單中,口試門檻降低。這一發展歷程足以證明大學英語課程設置也應著重于聽、說、讀、寫、譯五個模塊的結合模式。大學英語課程的設置應該更傾向于特色化。各高校開展了各類英語特色選修課,將大學英語與專業相結合,與文化相結合,更加注重大學英語的實用性,或強化語言的工具性,或鍛煉文化的補償性,或強調語言的實用性。大學英語課程設置變革的另一方向即地方化。大學英語的培養目標為通識型人才,但不應忽視個體差異,特別是地區差異,所以在保證實現通識型人才培養目標的同時,應突出地方院校特色,因地制宜地改革大學英語的課程內容設置。
二、重點高校大學英語提高課程體系建設現狀
重點高校大學英語課程改革的一大主要表現即為逐步壓縮大學英語基礎階段的課時比例。針對學生外語水平的差異,設立符合校情的外語等級水平考試,將學生按外語實際水平分類教學?;诘燃壦娇荚?,決定各個等級語言基礎課時的比例以及提高課程的種類和比例。清華大學、北京大學、浙江大學等重點高校將大學英語必修學分的比重降低了50%到25%不等。
清華大學外國語言文學系隸屬人文學院,下設公共英語本科、公共英語研究生教研室,負責公共外語教學。大學英語課程分為基礎英語1~3級,另外包含了近20門英語公共選修課:在實用英語方面開設了科技英語、體育英語、科技英語視聽說、報刊選讀、商貿英語;在英語高級技能方面開設了英漢互譯實踐與技巧,以及根據聽、說技能訓練開設的高級口語、高級聽力,根據寫、讀技能開設的高級寫作、高級閱讀;在文化英語方面開設了影視欣賞、中國文化英文談、西方社會與文化。清華大學通過英語公共選修課實現提高階段的各項教育教學要求,采用模塊式的課程內容和形式,基本形成了比較完善的提高課程體系:外語學習的重點不再僅僅局限于打語言基礎,而是專注于語言的各項基本技能培養;在課程設置方面轉向高層次設計,突出語言的應用特色;公共英語水平測試系統的建立能夠更好地測試學生對語言的應用能力;為了推進素質教育并且創造良好的校園語言交流環境,清華大學建立了大學外語課外學習環境組,積極地開展語言應用環境的建設,有利于給學生提供課外語言學習環境。外語環境建設是課堂語言教學的有效延伸途徑,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外語協會、英語學習網站、英語交流與寫作輔導中心、英語學習策略咨詢輔導中心、實用英語技能系列講座、外教西方文化系列講座、英語夏令營等方式起到營造全英語環境、語言文化熏陶的作用,體現了教學的民主化主旋律,讓學生切實感受到自己是學習活動的主體并積極參與其中。外語環境建設的主要課外活動包括:各類比賽(外文歌曲大獎賽、演講比賽、作文比賽),以外語文化傳播為目的的一系列講座、英語角、外語調頻臺廣播等。這些外語環境建設活動給學生提供了實踐機會,營造了人工的雙語環境,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使其產生學習的內在動力,不斷地受到激勵和鼓舞,達成綜合型人才培養的目標。
重慶大學的公共外語教學由大學英語教育中心負責,隸屬外國語學院。外語教育中心下設6個英語課程組:研究生公共英語課程組、文理學科大學英語課程組、建筑學科大學英語課程組、工程學科大學英語課程組、信息學科大學英語課程組和大學英語創新課程組。研究生公共英語課程組承擔非英語專業碩士、博士生的公共外語教學;文理學科大學英語課程組、建筑學科大學英語課程組、工程學科大學英語課程組以及信息學科大學英語課程組是以學生的專業為標準進行劃分,將語言與專業相結合,主要內容為英語語言基礎知識與其應用技能,同時兼顧跨文化交際和學習策略,集合了多種教學模式和教學手段。在課程的設計方面重視聽說能力的鍛煉,在教學模式方面積極推進以網絡和計算機為基礎的英語教學模式。改變傳統的單純以教師為中心,以傳授語言知識點為重點的教學模式。在為學生提供良好的語言學習環境和條件的同時,實現以學生為中心、兼顧知識傳授、語言實際運用能力的培養、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和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的引導的教學模式。另一方面,教學評估全面、客觀、科學和準確。大學英語創新課程組以項目驅動法為依托,為學生提供面對面指導,努力幫助學生提升語言以及思辨能力,增強學生的國際競爭力。
三、地方高校大學英語提高課程體系建設的幾點建議
地方高校大學英語提高課程體系的建設可以參考重點高校的設置模式和內容,但不能完全照搬照抄。重點高校提高課程的設置是經過長時期的實踐檢驗,是較為成熟的成果,是地方高校大學英語課程發展的趨勢和目標,具有很高的參考價值。但同時我們應該意識到地方高校一般具有以下幾個特點:生源基本功相對較弱;辦學特色比較突出;師資配備組合欠合理;配套設施跟不上;理念高度有待加強。在提高課程體系建設方面,地方高校也已經開始探索實施,但有些高校意識不夠、因循守舊,有些高校積極進取但收效甚微,部分高校有如無頭蒼蠅,亂飛亂撞最后又回到原點?;诘胤礁咝5奶攸c和現有的提高課程體系建設情況,我們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第一,地方高校應明確一套分級教學標準及模式。因材施教是亙古不變的真理,大幫哄的公共外語教學模式既浪費了時間又收效甚微。壓縮大學英語的課時對于地方高校是不明智的選擇。地方高校不同于重點高校,學苗較弱、基礎知識缺乏,充足的課時才能保證基本語言水平的需要。教學可以分為三個等級,采用小班教學的模式,每個教學班不應超過60人。分級模式應兼顧聽、說、讀、寫、譯五種能力的綜合考察,以總分排名的方式決定英語等級。
第二,結合本校辦學特色,進行專業與大學英語的結合。一級為語言基礎知識教學;二級為專業與語言結合;三級為自由選修項目。其中,三級教學內容采用模塊式選修方式:高級語言能力模塊、實用英語模塊、文化培養模塊。高級語言能力模塊將課時平均分配到聽、說、讀、寫、譯能力培養上,是一級的提高版;實用英語模塊進一步將語言與專業相結合,是二級的提高版;文化培養模塊是出于對學生人文性培養的考慮,對于基礎非常好的學生可以在文化中進一步提高語言能力。
第三,教材、師資應該配合第二點進行規劃。地方高校應該注重教師的深造培養,派教師去重點高校甚至國外高校進行學習,使他們的知識能夠快速地更新換代。教材方面應在二、三級采用自編教材,這樣才能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第四,大學英語提高課程為二級和三級,采用不同的評價方式。二級應該遵循一級采用分值的評價方式。三級應該采用等級評價方式,分為優、良、及格、不及格四個等級。
大學英語提高課程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使他們在今后工作和社會交往中能用英語有效地進行口頭和書面的信息交流,同時增強其自主學習能力,提高綜合文化素養,以適應我國社會發展和國際交流的需要。
參考文獻:
[1]蔡基剛. 壓縮大學基礎英語,提高語言學習效率——試論重點大學大學英語課程設置改革[J].外語界,2002,05:10-16.
[2]王馨.從高考改革看大學英語課程設置發展趨勢[J]. 黑龍江高教研究,2014,07:149-151.
編輯/岳 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