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湘濤
有些罪惡,就發生在我們眼前。我們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它實施,“唇焦口燥呼不得”,這會是怎樣的痛苦和無奈?
就在我寫這篇稿子的時候,某省會電視臺正在播放一個現場有獎競猜的游戲。謎面是:小時候有尾巴沒有腿,長大了有腿沒尾巴,打一種動物。根據屏幕上的提示,只要你撥打進電話,猜中了題目,就會獲得近5000多元的獎金和一部手機。有觀眾打電話進來,要么猜鴨嘴獸,要么猜娃娃魚,就是沒有人猜中青蛙。前一天晚上,在另一家電視臺也看到了類似的游戲,謎面同樣簡單:兩根豎的許多根橫的,腳踩著橫的手抓著豎的,打一用具。主持人一再提醒,是靠在墻上,去高處或者低處使用的工具,可依然有人猜門或者窗,直到節目快結束時,才有一名女觀眾猜出了“梯子”。在一些犯罪類型中,我不是特別討厭騙子,但我憎恨騙子赤裸裸地毫不回避地行騙,侮辱像我這樣的旁觀者。
2008年12月,《三湘都市報》就曾找來一位從事主持工作多年的“丫丫”揭底,高額獎金實為虛設,聽眾是不可能拿到獎金的。這類競猜節目根本就不是電臺自己辦的互動節目,類似的廣告時段已被打包賣給一些網絡運營商,看似直播,其實是運營商事先錄制好后直接在電臺播出。市民撥打電話時,并沒有真正參與進來,而是按照電話里的語音提示在等待,那些給出錯誤答案的“聽眾”和電話打進直播間的“幸運者”也是運營商提前安排好的“話托兒”。其實早在2007年,信息產業部就下發《關于清理和檢查通過媒體互動方式開展信息服務業務的通知》,其中明確規定,媒體互動節目不得以一些極其簡單的答題為誘餌,誘騙用戶參與;不能設置消費陷阱,對于通過互動答題方式開展的信息服務業務,用戶在未參與互動答題的情況下,不能被收取信息費。此外,《廣播電視管理條例》《廣播電視廣告播放管理暫行辦法》等法規都對開辦有獎競猜類廣播電視節目作出了相關規定。
騙子的伎倆早已曝光,相關法規早就公布了。可是就有一些地方電視臺置若罔聞,與騙子狼狽為奸,明火執仗地欺騙消費者。依我多年看新聞的閱歷,總結出一條:凡有亂相,必有妖孽。如今某些電視臺與騙子聯手詐騙,事實清楚,證據確鑿。期待一場風暴早日來臨,將其中的騙人伎倆、分贓手段統統刮出來,給有智商的電視觀眾一個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