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星
摘 要: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法律是治國之重器。可見法律在我國國家治理現代化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是我國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基本途徑和重要依托。馬克思主義哲學作為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我國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指導思想和哲學依據。立足于我國全面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大環境中,從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視角來研究總結法的時代產生和發展規律,并以此來探求對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提升黨的執政能力等方面的意義,希望可以為社會主義法治現代化建設提供積極的理論認知。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哲學;法律;經濟基礎
中圖分類號:A8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7)05-0054-03
恩格斯和美國學者摩爾根在通過大量的史實材料深入研究后發現,原始社會是沒有法的,法和國家是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人類社會進入文明時代的重要標志。法作為上層建筑中的一個子系統,是由社會物質生產條件所決定的,并和宗教、道德、文化、科技等上層建筑相互依賴和相互作用著。我國是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馬克思主義哲學思想是我國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指導思想和理論精髓。因此,站在歷史唯物主義和唯物辯證法的基點上,深入分析法的產生和發展的一般規律,并以此為理論根據,去探求現代國家治理中的問題和對策,是馬克思主義法哲學中國化的內在要求,對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具有積極的指導意義。
一、法的產生
誠如任何事物都有其產生和發展的歷史原因和規律,法也不例外。勞動發展史是馬克思探求社會發展史的鑰匙和途徑,對于法是如何產生的,我們也應該借助于這把鑰匙。“社會的物質生產方式決定并制約著社會的經濟、政治和精神生活的全過程,不是人們的意識影響存在,而是人們的社會存在影響人們的意識,在經濟基礎變更的基礎上,社會所有的上層建筑也會隨之慢慢地發生變更”,站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上,從社會物質生產方式及所決定的社會和生產關系中追溯法的產生和發展,這是我們馬克思主義法哲學研究的基本立足點。國家和法是在原始社會末期,社會生產力發展到了一定階段,隨著商品交換和私有制經濟的興起,為了適應階級統治和社會控制管理的需要而產生的。
隨著生產力水平的發展,氏族社會的領導人開始凌駕于整個社會之上,由社會公仆向社會主人轉化,脫離了慣有的社會體系,權力的承接也由推舉制轉為世襲制,氏族機關也開始向奴隸制國進行轉化,在社會道德和宗教文化中,也加入了類似保護私有財產和奴隸主階級利益的觀念和條款。私有階級就隨之產生了,并且制定了新的社會規范,如習慣法等,這就是法的萌芽。私有財產和私有制經濟的產生和發展為法的產生提供了經濟基礎。人類從原始社會進入階級社會之后,占統治地位的剝削階級與占大多數人口的被剝削階級在政治經濟利益和思想道德觀念等方面從根本上是對立的,為了維護其不合理的剝削制度,僅僅靠原始社會的手段和方式顯然無法滿足,于是作為階級斗爭的產物,國家這一暴力機關便產生了,以國家的強制力和懲戒力為后盾的法也就滿足了階級統治和階級剝削的需要而隨之產生。法的產生滿足了奴隸主階級統治鎮壓奴隸和維護奴隸主階級政治經濟利益的需要,這是法產生的階級基礎。同時私有制經濟的發展也引起了經濟關系、社會文化、宗教道德等社會全方面深刻的變革,從而使社會的控制和管理活動也發生了深刻變化。私有階級為了進行社會強力的管理和控制,保護其確立的權利義務關系和階級利益,常需要借助于暴力手段,國家和法適應和滿足了這一需求。因此,法也是為了適應階級社會強有力的控制管理的需要而產生的。
二、法發展的一般規律
依照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觀點,矛盾的產生、運動、變化、發展都有其規律性。法也不例外。雖然作為上層建筑,歷史各個時期法的表現形式和內容不盡相同,但都有其發展的辯證規律。法不僅是適應階級統治、經濟發展和對社會的管理控制需要所產生的,而且是隨著他們的發展而發展的。同時,法具有相對獨立性,與上層建筑的其他部分是相互影響和作用的,這就是法發展的一般規律。
首先,法是隨著文明社會政治經濟變化而演變發展的。法是社會意識的組成部分,是由社會物質條件和政治條件所決定的,社會經濟政治的變化也必將引起法的變化。階級社會中政治經濟制度的量變或是質變決定并影響著法的內容、形式以及體系的變化。歷史發展進程告訴我們,一般是經由社會革命來實現法的變革的。階級社會即人類文明發展史,至今經歷了四種社會形態: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社會主義社會,法也經歷了這四種類型。在歐洲封建主義初期,雖然法已經開始保護了地主階級的利益,但也保留著奴隸社會一些殘余的法規條款。隨著私有制經濟的發展和地主階級地位的鞏固,法也隨之嚴格規定了封建領主所有土地,用來保證和維護封建階級的利益。在君主專制時期,封建體系開始瓦解,資本主義開始萌芽,但這時期的統治階級仍是地主階級,因此,當時封建主義的法就多了限制資本主義的條款和內容。
其次,宗教、道德、文學等其他上層建筑是對法有影響的。法與宗教、道德、文學等都是上層建筑的子系統,事物聯系的普遍性這一哲學原理告訴我們,他們之間也是互相作用,互相影響的。這是法發展的一條普遍規律。道德和法都是階級社會中,占統治地位的階級意志的體現,都在要求社會成員應該做什么,不應該做什么,控制和調整人的行為。歷史上,道德的很多規范要求都反映在法律條款中,并且借助于法律特有的強制力加以推行。兩者相互滲透,互相影響。宗教如是,因為其在不同時代和不同階級所處的地位不同,所以對于法的影響程度也是不同的。中世紀時期,歐洲的封建階級用宗教進行統治和維護統治秩序,宗教成了封建統治的精神支柱,在經濟文化等領域起著重要作用。一定歷史時期,法被宗教所支配,法的內容和形式很大程度都取決于宗教的意志。
法也是具有相對獨立性的。作為上層建筑的一個子系統,法是隨著私有制產生而出現的,法的形式和內容是由經濟基礎和階級基礎所決定的。這就是馬克思主義關于法的唯物論。正如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一樣,法也是具有相對獨立性的。其一,法的發展并不是和經濟基礎及階級基礎的變化同步的。往往是落后于它所反映的社會生產關系的。在我國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工人階級已經登上歷史舞臺,但社會主義法是在無產階級奪取政權,由新政權改造舊法律,制定新法律之后建立起來的。其二,法是具有繼承性的。不同時期的法是有內在聯系的,新階級的法并不代表對前統治階級制定的法的全盤否定,是在反映自身統治階級利益的基礎上,吸收舊階級法的合理因素的過程中得來的。最后,法和其他上層建筑一樣,對經濟基礎是具有反作用的。在任何歷史時期,法都是為了維護統治階級的利益而存在,對與自己敵對的經濟基礎和階級基礎是要限制、阻礙、破壞和消滅的。社會主義的法是階級社會歷史中最進步的法,是無產階級意志的體現,代表著廣大勞動人民的根本利益,對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起著積極的促進和推動作用,當然這是從社會主義法的根本性質上來講的。我國社會主義具體的法律法規還需要通過在社會主義實踐中,不斷去探索完善。
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也是法治經濟
馬克思主義歷史唯物觀,告訴我們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經濟基礎決定法,一定經濟基礎是一定法律的現實基礎。公有制經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礎,決定了社會主義法律的性質和內容。我國法律的制定要自覺體現社會主義經濟基礎的客觀要求,為經濟基礎服務。同時,根據法發展的一般規律,法具有相對獨立性,并反作用于經濟基礎。作為反映無產階級意志的社會主義法律,對社會主義經濟的改革、調整、推動等方面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這也是社會主義法律在整個社會主義歷史時期一個極為重要的任務和使命。
我國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根據矛盾的主次方面唯物辯證關系,市場經濟具有二重性。市場既通過自身的利益原動力和競爭機制去驅動商品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生產力水平的提高,同時又具有盲目性、滯后性、自發性等非有序化傾向和過于強調本位利益的反作用力,影響商品市場的健康發展。所以,需要進行適當的計劃調控和行政管理,這也是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特征。那么,如何做到將計劃調控、行政管理與市場經濟相耦合,保證市場調節在社會主義經濟中發揮最大的作用,這就需要法治。因此,市場經濟既是法制經濟,也是法治經濟。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離不開社會主義法律的保障和推動。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法制經濟,法律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起著規范和保障作用,法律是統治階級意志的體現,我國社會主義法律集中體現了無產階級的意志,而無產階級是為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服務,是為人民服務。我國社會主義法律也必須反映解放、保護、發展生產力的客觀要求,鞏固和壯大社會主義的經濟基礎。這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內在要求。當今社會市場經濟面臨的許多問題和困難,大都是因為法制建設不健全或者比較滯后所造成的。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發展,需要我國的法律體系在包括對市場主體的法律地位的確認,權利義務關系的確認來保護其合法權益;對產權關系、市場體系、市場組織等市場經濟制度的規定;對各種生產要素商品化,市場交易雙方等市場經濟關系的界定;對市場經濟運行過程中各種問題的規范和解決提供方方面面的保護,通過經濟法規體系的完善和經濟法律制度的完備,來保證市場行為的法制化、現代化。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僅是法制經濟,更是法治經濟。“法治”是相對“人治”而言的,基于市場經濟的雙重性,市場經濟在發展過程中難免會出現權利經濟行為和盲目追求個人經濟利益等而擾亂社會主義經濟秩序的行為,不僅破壞了正常的生產關系,而且阻礙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不利于公有制經濟的發展壯大。為了遏制和杜絕經濟領域的違法犯罪、貪污腐敗等行為的滋生和蔓延,光有完善的法律體系是不夠的,這就需要整個社會的全面法治化來規范和懲治違反生產關系和價值規律的行為,對公共權力加強制約,確保人民的權利服務于人民。運用完備的法治制度來組織管理市場生產經營行為,并要求全體社會成員,包括政府機關、企業、個人都必須依法守法,在遵循法治原則的基礎上為經濟服務,使法律成為市場經濟發展的內在需求,調動市場參與者的積極性,提升全民的經濟法治觀念,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創造一個公平正義的經濟法治環境,使生產關系不斷適應生產力發展的要求,推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又好又快的發展。
四、不斷推進黨的執政能力建設
作為無產階級先鋒隊的中國共產黨,是我國的執政黨,代表著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黨的執政能力的提升,對于推進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現代化建設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一定時期的法是由社會的物質生產條件所決定,是統治階級意志的體現。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法律是由以公有制為基礎的社會主義經濟體制決定的,是黨意志的集中體現,是為了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服務的。同時對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具有反作用,能否正確處理好黨的執政能力和社會主義法律之間的關系,關系著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戰略部署和依法執政水平的提升。
首先,中國共產黨領導著我國的社會主義法律體制建設,社會主義法律的依據是黨的政策,不斷加強和改善黨對立法機關和司法機關的領導,堅持人民民主專政,發揮好黨的各項方針政策對法律的指導作用,使社會主義法律符合我國目前尚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為社會主義現代市場經濟服務,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為全體人民服務。
其次,社會主義法律對共產黨有著積極的制約作用。社會主義法律是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制定的,充分體現了黨的政策精神。法律的貫徹執行可以使黨的方針政策得到落實和保證。另一方面,自由、公平、正義、秩序等構成了法的價值體系,也是社會主義法律的價值所在。社會主義法律要求人人都普遍遵守,不僅要求共產黨遵守,也包括其他一切政黨、社會團體和全體公民都必須遵守,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活動,不得有逾越憲法和法律規定的行為。
為了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活動,提升黨的執政能力,就必須處理好黨與立法機關和司法機關的關系。黨在國家政治生活中發揮領導作用,但黨不是權力機關,不能行使立法權。應該尊重權力機關,支持權力機關依法行使職權,更好地發揮它們的作用。同時要尊重司法獨立原則,不干涉司法機關獨立行使審判權。黨的各級組織和全體黨員干部也要帶頭遵守憲法和法律的規定,受其監督。這是提升黨的依法執政能力和水平的重要體現。
通過在馬克思主義哲學視域下對法的產生及發展規律進行深入分析,探知法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具有重要意義。我國正處于十三五規劃的新時期,依法治國貫穿于現代化建設的各項事業中,從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角度去研究法及法的發展規律,對于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提供了法治方面的理論指導和哲學依據,也為堅持和開拓我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指明了方向。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識形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2]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原著選讀[M].北京:北京師大出版社,2010.
[3]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4]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M].北京:法制出版社,2014.
[5]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6]任岳鵬.西方馬克思主義法學[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2.
[7]黃曉寒.西方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導讀[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