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寧波濱海國際幼兒園 胡海燕
資訊
利用“軼事記錄”提升幼兒評價的真實性
浙江省寧波濱海國際幼兒園 胡海燕
近年來,教師的觀察記錄作為評估幼兒發展的一種方法愈來愈受到重視和強化,但當前幼兒教師的觀察記錄存在著不少誤區,其中很重要的一點是很多的觀察記錄是盲目和隨機的,所獲取的信息不夠真實,主觀臆斷較多,再加之沒有系統、全面的追蹤記錄,教師所做的觀察記錄在用于兒童評價時往往缺乏效度,觀察記錄應有的評價功能難以體現。
帶著以上的問題和困惑,筆者在學習和實施高瞻課程的過程中,接觸和運用了軼事記錄法,它的出現與運用將帶給我們關于觀察記錄法新的理論視野以及促進兒童發展評價實踐的新思路。
一般來說,軼事記錄是指對時間大約為幾秒或幾分鐘事件的描述性敘述。本文所指的軼事記錄是關于一個兒童的具體事件(其他兒童或許參與到事件中),包括環境設置、行動反應、精確的引言和結果。它應該是盡可能的客觀、完整、簡潔,使得讀者身臨其境。
但是在高瞻課程中,軼事記錄作為一種記錄方式,它不僅僅是對觀察記錄的補充與發展,它更是一個有效的評價工具,是高瞻課程中兒童觀察記錄量表(COR)、活動內容的重要評價依據和來源。它的價值體現在:
1.它是真實評估幼兒發展的有效工具
軼事記錄不僅可以收集到豐富而有用的各種信息,“使解讀、重溫和評價可以隨時隨地進行”成為可能,更重要的是,依托于一套完整、系統而科學的評價量表即兒童觀察記錄量表(COR),高瞻課程中的軼事記錄成為真實、客觀、有效的幼兒發展評估工具。COR是一個以觀察為基礎的評估工具,它能對兒童所有認知和行為的發展領域提供系統的評估標準。它由兒童發展的六個領域、32個觀察點,共計160條能力層級組成。它的每個發展領域下都包括幾個觀察項目,其中每一個觀察項目又分設5個不同水平層級的觀察條目,即從簡單(水平1)到復雜(水平5),而且每個觀察項目或條目都是針對該年齡段兒童的關鍵性發展指標而提出的。教師可以通過客觀的軼事記錄,再根據這些逸事記錄對照兒童發展評價量表就可以進行對應的計分,從而評價兒童當前的發展水平。例如表1就是根據幼兒××的一段軼事,結合COR中閱讀與讀寫領域觀察項目Q發展標準對幼兒××進行的評價實例

表1.兒童觀察記錄量表觀察項目例舉(以幼兒××為例)
而作為幼兒評價量表重要的依據,軼事記錄體現出它特有的價值。表2就是根據COR評價項目和水平,對幼兒××在主動性部分的評價情況。

表2. 幼兒××評價項目例舉(以該幼兒主動性表現部分為例)的高瞻課程兒童觀察記錄評價量表(COR)
2.它是幼兒活動生成的有力依據
觀察記錄的價值“并不是為了展示某一行為的全部過程,而在于教師對幼兒活動過程的解釋,使記錄最終成為教師和幼兒進一步獲得學習和發展的平臺”,這一點在高瞻的軼事記錄中得到了很好的體現。軼事記錄呈現了兒童當前關注的事件,解讀這些記錄,利用記錄所提供的信息對幼兒進行客觀的評價,同時有效地利用評價結果來反思自身的教學,為設計小組活動、提供調整區域材料提供了參考依據。幼兒目前感興趣的是什么?他們需要什么?作為教育者應該為他們提供怎樣的支持與幫助……這些正是我們在分析軼事記錄過程中所思考的。如小組活動“有趣的奶瓶”的設計就源自真實的軼事記錄。
例,軼事記錄:工作時間,CC和HH在娃娃家照顧娃娃,CC手里拿著一個奶瓶給布娃娃喂奶,老師問:“你家寶貝一餐吃多少奶呀?”CC看了看奶瓶,過了一會兒說:“我家娃娃吃的很多,要吃到這里?!彼檬种钢唐可系囊粋€刻度位置,“那是多少?”老師問,CC停頓了一下:“5,哦,不對,20!”(3/27)
分析上面的軼事,我們發現CC并不知道娃娃一般要喝多少量的奶,她發現了奶瓶上的刻度,并隱約感覺到這些刻度是與量有關的。對于大班的孩子來說,知道一些生活中的常用度量與測量是符合其認知發展的需求,于是,在這個軼事的基礎上,教師拓展并設計了一個小組活動(見表3)。

表3.小組活動設計表
這樣的小組活動設計得益于教師對軼事記錄中兒童當前活動興趣與發展需求的評價與確定。這種真正源于幼兒真實發展需求和興趣的活動,才能充分地調動起幼兒學習的主動性,讓幼兒在最近發展區內獲得最優發展。
3.它是檢測教師觀察是否全面細致的重要工具
高瞻課程中軼事記錄的體系性特點使記錄可以利用COR來進行評量和檢測,這顯然又是促進評估完整性和全面性的一大優勢。當教師把關于某一兒童的軼事進行整理,并在COR中進行對應排列時,我們很容易就發現,對這個孩子的觀察過程中哪些部分被忽略了,而這一部分往往是該幼兒的弱項或不占明顯優勢的部分。這種發現與改進,促進了評估的全面性與完整性,使其更客觀、系統。例如:
表4是教師在經過一個階段的觀察后對幼兒××軼事記錄的整理匯總表。從表中可以看到,教師的軼事記錄還存在著缺漏,分別是:D考慮個人需求、F涉及到其他兒童、K扮演、O隨著音樂移動、AA比較和EE認識材料及屬性這6個項目,同時也可以看到,幼兒××在語言方面比較強勢,善于表達是他的特點,所以教師的軼事記錄會偏重出現在語言領域。了解了這些,教師便可在接下來的軼事記錄中,調整方向和目標,使觀察更為有效。
1.軼事記錄的原則
真實性和中立性是進行軼事記錄最基本的原則。真實性是軼事記錄的首要原則,是確保評估有效的基礎。真實性一方面是要求在記錄時,用描述的語言真實地記錄下當時發生的事件,給人一種感官信息的再現(看、聽、感、聞),讓讀者“身臨其境”。另一方面則是要求教師能記錄反映幼兒真實發展水平的軼事,即記錄那些典型的、有發展意義的行為。如:在水池里,當RR從××身邊拿走漏斗時,××大聲叫著:“不行,這是我的!”(4/12)這則軼事記錄了××社會關系中的典型行為,當他與其他小朋友發生沖突時,用叫喊或身體動作響應。
而軼事記錄的目的是記錄發生了什么,而不是猜測兒童的意圖或者是陳述教師對兒童行為作出“對”或“錯”的判斷。教師在記錄的時候要保持中立,不做評論。一個中立客觀的軼事應該是這樣的:SS用蘸滿顏料的水筆在一張紙上畫了一條紅色和藍色交叉的線,又在另外一張紙上畫了三條綠色的線。(3/13)在這個軼事中,教師沒有對兒童行為進行主觀判斷或評定,只是用簡潔清楚的語言來描述事情發生的經過而已,所以真正的軼事記錄就像是一架攝像機,只關注于事件與行為的本身。
2.軼事記錄的內容與格式
高瞻課程中的軼事記錄是一種描述性的敘述,它不以回答為何要記錄這類問題為目的,而是要告訴讀者所記錄事件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和事件的來龍去脈。因此,兒童在關鍵事件中的言行舉止是描述的主要內容,而且描述必須要具體,能提供足夠的細節,但是也要注意簡要、明確。例如:工作時間,在藝術區,BB攤開橡皮泥說:“快看,我做了一個蛋糕!”(11/15)這則軼事短小精簡,但又具體形象地描述出了當時的情景,沒有任何的評價與解釋說明。
從上面的軼事,我們也可以概括出軼事應有的格式:
⑴需要有時間、地點及人物。這三項內容可以將事件或行為的發生界定在一個清晰的環境中,免去許多不必要的描述與解釋。期間的人物應該是本則軼事重點關注的對象,當一個事件中出現不止一個人物時,作為本軼事的觀察對象的人物往往被突出或者重復。例如:游戲時間,當多多告訴可可要去戶外時,可可抱起身邊的娃娃跟著多多走向戶外。(11/21)可可作為本則軼事的觀察對象多次重復出現,并被詳細描述。
⑵需要有事件或行為發生的經過。這是一則軼事最重要的部分,它包括兒童說了什么、做了什么,而且需要的在記錄中引用孩子的原話,記錄下他真實的行為。
整理時間,孩子們穿鞋離開閱覽區,小豆坐在地毯邊,手里拿著鞋子。麗麗蹲下身來看著小豆,然后她兩手拿起一只小豆的鞋,往小豆的腳上套,麗麗咬著嘴唇,臉漲得通紅,可是要穿進的時候,又滑掉了。麗麗喘了口氣,說:“小豆,腳用力啊!”小豆咬著嘴唇,點點頭說:“嗯!”(4/9)
本則軼事中的具體細節描述詳盡,如:肢體姿勢:“蹲下身、看著”;動作:“拿起、套”;反應:“咬著嘴唇,臉漲得通紅”“也咬著嘴唇,點點頭”;精確語言:“小豆,腳用力?。 保班牛 ?。當我們在讀這則軼事時,我們仿佛看到了整個事件的發生,也仿佛聽到了孩子間相互協助時的生動對話,這種尊重原話和真實行為的記錄,可以讓我們基于自己的視角對幼兒的行為進行判斷,而不受記錄者的主觀影響。
無論是軼事記錄中我們所要遵循的原則還是要掌握的書寫格式,其實都是在強調要將真實的行為再現出來,讓信息透明清晰是我們邁出真實評價的第一步。
軼事記錄作為一個評價工具,在具體使用時有一些具體的注意事項值得大家關注:
1.評價前提:保證信息記錄的真實價值
在進行軼事記錄之前要確定觀察計劃,并在記錄時巧用記錄的技巧。要求軼事記錄的客觀與真實,那么這種觀察應該是全天的、全方位的,所以要有相應的計劃。我們可以根據COR量表確定每天記錄的軼事數量、重點記錄的對象。剛開始時,可以先每天記錄4~5個,重點關注2~3個幼兒,慢慢熟練后,可以增加記錄的數量和觀察的對象,做到隨時按需記錄。
教師在組織一日活動中,用于記錄的時間往往是非常短暫的,而有些有價值的事件或行為又經常是突發的、無法預估的,所以,掌握記錄的技巧顯得尤為重要——巧用縮寫法,記錄關鍵詞;備用記錄材料,隨時隨地取用記錄;擅用現代技術,及時準確記錄,這都是觀察記錄中常用有效的辦法。
2.評價關鍵:注意信息資料的持續有效
這主要提醒大家要隨時對所記錄的信息進行保存、分類與匯總。高瞻課程中的軼事記錄是大量的,只有將這些軼事進行分類、歸整并保存,使其能發揮它自身特有的價值,軼事記錄才會成為有用的資料。我們可以根據COR對軼事記錄進行分類,以使每個軼事都能成為標志幼兒成長的歷程,并通過匯總來發現軼事記錄的完整性。同時我們也可以為每個孩子建立檔案,將關于他的所有軼事歸整其中,并通過同一指標的評估來評價孩子是否獲得發展。
高瞻課程中的軼事記錄作為一個新的兒童評價工具,還有很多未知的領域等待我們去探索求知,尤其是如何發揮軼事記錄的最大評價價值這一方面,從教師記錄規范到最終的評價實施,其具體的操作事項等各個方面我們都需要進行一段時間的學習和摸索。為了孩子能獲得更加真實的發展,讓教師的教學變得更有意義,我們會繼續堅持軼事記錄法的運用并將經驗與大家分享。
參考資料
[1](美)Barbara Ann Nilsen. 一周又一周——兒童發展記錄[M].葉平枝,孟亭含等譯.第3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4.
[2]Project Zero, Reggio Children 著,朱家雄 王錚譯.讓兒童的學習看得見[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84.
[3](美)Ann S.Epstein.學前教育中的主動學習精要——認識高寬課程模式[M].霍力巖等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2.147-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