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鋒
摘 要:創新是現代教育的靈魂。文章通過探討目前我國高校創新人才培養存在的主要問題,提出了實施高校創新人才培養的具體策略,以培養出適應當代科技飛速發展需要的具有較高素質的創新人才。
關鍵詞:創新;高校;人才培養;策略
中圖分類號:G640;C96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561(2017)15-0001-01
一、前言
創新的關鍵在人才,人才的成長在教育。高等教育的任務就是要培養具有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的高級專門人才,發展科學技術文化,從而促進我國的現代化建設。但是,目前高校的人才培養模式存在著一些問題,加強實施創新人才培養的策略,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高校創新人才的培養策略
(1)更新傳統的教育觀,能夠堅持培養學生的知識、能力及素質協調發展。雖然,我國的高等教育為現代化經濟發展培養了無數的優秀人才,也為社會進步提供了強有力的人才資源。但是,目前的一些大學課堂還是依靠著傳統的教育理念,仍然以學生的考試成績來評價學生的好壞,還是僅僅依靠課堂、教師和教材,沒有足夠重視大學生的能力培養,尤其是沒有能夠充分重視培養大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動手實踐能力。只有堅持大學生的知識、能力及素質協調發展,才能培養出真正的創新人才。要下定決心從過去單一的人才培養模式逐步轉變為多樣性的人才培養模式,從單純的教師傳授知識過渡到鮮明的個性化、多樣化的教學模式;努力進行教學改革從而真正實現以教師的教為中心,轉變成學生的學為中心;盡量從過去單純的知識灌輸,轉變為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在當今社會,只有更新原有的教育觀念,與時俱進,始終堅持知識、能力及素質綜合協調發展的教育價值取向,才能構建符合社會發展需求的高等教育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2)要充分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影響,積極鼓勵學生的個性發展。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共同構成了人的創造能力。人的興趣、情感、動機、意志等因素對創造能力的影響往往比智力因素本身會大一些。因而,高校及教師一定要重視這些非智力因素對培養創新型人才的巨大作用。學生的個性特征越突出,他的創造能力可能就越強。為了促進學生的個性特征發展,教師既要講究共性又要不忘記個性。人才的培養會折射出社會的共同需求,可同時不能無視個性的存在,不然的話,就可能會缺少更多的獨具特色的高等院校、有獨創見解的學者以及有鮮明個性的高級科技人才。
(3)需要建設具有創新精神的教師隊伍。傳授知識、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和全面提升學生的素質,都離不開教師的辛勤培育和精心指導。因此,高校教師首先要理解創新教育的理念,只有教師心里有了創新的觀念,才能在設置課堂教學內容時充分優化自身的教學方法及教學手段,提高教學質量,逐漸形成創新的教學氛圍。教師可以通過提高自身的學識及學歷和不斷展開科學研究,來提高創新素質和創新意識,學會如何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和幫助學生解決學習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問題。當今社會知識的更新速度越來越快,教師必須要不斷學習補充新知識,在教書育人的實踐中改進自身的思維方式,逐步完善知識結構,能夠發現新情況和解決新問題,引領大學生進行創新活動。從某種意義上說,教師的創新精神會直接影響到學生的創新水準,因此一定要發揮教師的先鋒和表率作用。
(4)敢于大膽創新教學內容、教學的方法和手段及教學評價體系。創新思維的培養不僅需要深厚的知識底蘊,也需要具備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因而,教師要合理地安排大學生的知識結構體系,把人文科學知識和自然科學知識密切地結合在一起;教師在教學中要能夠及時補充本學科最先進的知識,逐步扭轉教學內容過于老化陳舊及其不適應科技迅速發展的狀況。教師在教學中可以積極創造適當的問題情境,通過課堂討論和辯論,啟發大學生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從而充分鍛煉大學生獨立思維、語言表達能力及快速應對能力,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體驗自身的價值。教師應注重現代化技術在發揮大學生創造性中的作用,要學會運用現代化教育技術,能夠在教學中適當及時地應用計算機輔助教學、多媒體及網絡信息。這些手段都可以增大課堂的信息容量,也有助于提升教學質量。教師不但要注意評價學生知識性內容的掌握,還要評價能夠體現學生獨特見解的內容。同時,評價要考慮到學生的日常學習態度、平時課堂的表現、課程作業完成情況、創造性的研究學習情況,以此來激勵學生樂于參與科學實踐和勇于創新的強烈欲望,逐步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創新能力。
三、結束語
高校的教育必須創新,創新的教育必須建構全新的人才培養模式,突破陳舊傳統的教學模式,利用現代科技手段進行教學改革,培養學生發散性的創新思維,將人才培養模式貫穿于人才培養的全過程,并滲透到教學過程的每個具體細節。創新人才培養既是我國經濟迅速發展的迫切需要,也是我國高等教育不斷進行改革創新的內在要求,同時也是當代大學生自身發展的強烈需求。因此,教師只有通過不斷探索實踐和不斷完善,才能培養出適應當代科技飛速發展需要的較高素質的創新人才。
參考文獻:
[1]饒明如,鐘莉華.新時期高等教育創新人才培養的反思[J].江西社會科學,2004(11).
[2]楊福運,徐佩華.高校創新人才培養的思考[J].華東交通大學學報,2000(04).
[3]朱曉東,戴悅.高校創新教育及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中國電力教育,20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