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懷英
【核心提示】黨的十八大以來,四川堅持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突出重點,集中攻堅,不斷夯實建設生態文明美麗四川、推動“綠色化”發展的生態基礎。在植樹護林、系統推進長江上游自然生態保護修復,統籌兼顧生態改善和農民增收,大力發展特色種養、林下經濟、鄉村生態旅游等產業,倡導綠色、節儉、低碳生活理念等方面展開了一系列行動,取得了良好成效。
家住廣元市下西壩一機廠宿舍的市民李師傅生活很“摳門”,家有洗衣機卻很少用,洗衣服用搓衣板,還用皂角代替含磷較多的洗衣粉;老人家里所有的燈都是節能燈,一個月的電費只有20元;淘米洗菜水用來澆花澆菜,出行都是步行或騎自行車;上街買菜也總是提著一個帆布袋子……在居民們眼中“生活摳門”的他過著自己的“低碳生活”。
自2008年以來,廣元在災后重建中大力倡導低碳、綠色的環保理念,2012年被確定為四川省唯一“低碳城市”,也是西部地區唯一受邀出席聯合國氣候大會的城市。
如今,廣元各行各業全面推行綠色環保的可持續發展模式,節能減排、低碳環保、綠色生活已經成為一種時尚,像李師傅那樣的“生活摳門兒”也已成為老百姓認可的一種生活方式。
綠色消費 居民生活方式的更新
“你看,這辣椒苗我都是用一次性紙杯培育的,有時家里來了客人,平時紙杯用過就扔了,我則用它培育各種蔬菜苗,正合適。”見到東壩科技花苑小區68歲的楊廣權時,他正在栽種辣椒苗。
在他的樓頂,番茄、黃瓜、南瓜苗正在培育;茼蒿、薔薇、三角梅等開得正艷;萵筍、小蔥等長勢正旺……
樓頂的不同方位分別放著泡沫箱子,楊廣權告訴記者,那是用來育肥的,將老菜葉子、水果皮等可降解廢棄物裝在箱子里爛成肥料澆花澆菜,樓上所有的花和菜都不使用化肥。同時還放有5只大桶,專門用來儲存淘米水、洗菜水、雨水等。在樓頂的另一邊,幾株葡萄樹和絲瓜已長出嫩芽,覆蓋在搭好的架子上。“別小看葡萄和絲瓜,我家住在頂樓,已種了6年菜,6年來家里夏天沒開過空調。”楊廣權說,一到夏天,番茄、黃瓜、南瓜等10余種菜全部成熟,自家吃不完,每天還摘了送人。在楊廣權家,處處顯示著物資的回收利用。
低碳生活,不光是住戶,服務行業也不落下。
“常住客人三天更換一次消耗品,贈送鮮花一盆;自帶洗漱用品的客人贈送禮品盒一個。客人使用后的香皂、剩余的衛生紙全部回收,供員工衛生間使用。”
記者在鳳臺賓館看到,每一間客房的醒目位置都擺放了精心制作的環保倡議卡片,呼吁客人減少床單、浴巾的更換次數,并對接受建議的客人贈送小禮品。
萬達廣場的永輝超市是廣元最大的生鮮食品市場,記者在收銀臺看到,半小時里有近一半的顧客在結賬時使用了自帶的環保購物袋。正在結賬的江莉告訴記者,自己每周來兩次,都帶著家里的購物袋,“感覺現在用塑料袋的人越來越少了,周圍的朋友都有買菜的布袋子,節省了錢不說還能為環保作貢獻,大家都挺樂意。”
綠色出行 開啟低碳生活新風尚
當小汽車越來越多地出現在城市時,人們發現身邊的煩惱也越來越多:道路擁擠、堵塞,汽車排放的尾氣正在使空氣變得污濁……“綠色出行,低碳每一天”已經漸漸成為生活在廣元市城區每一個人向往的一種時尚生活方式。
一提起綠色出行,廣元市實驗中學老師陳少江對此深有感觸。他告訴記者,2010年他從蒼溪縣文昌中學調到廣元市實驗中學時,來去上班都不走路,用了幾年摩托車后又換成小轎車,隨后體重也增加了,從曾經的120斤長到去年的148斤。體重的增加導致血脂也上升了,身體毛病也多了。
去年9月以來,他每天堅持走路上班,從他家到學校,路程4公里,來去90分鐘。晚飯后,還要散步,每天步行兩小時。如今,他的體重由148斤減至134斤,精神好了,疾病也少了。
利州區煙草系統的程巍是騎行愛好者,長期坐辦公室的他患上肩周炎,在朋友的介紹下,他加入了“自由山鷹”騎行俱樂部,從家到單位5公里路程,他20分鐘就到了。程巍說:“騎車既環保又節約開支,還鍛煉身體,停放方便,何樂而不為呢?”
和程巍不同的是,市民李佳薇是騎行公共自行車上班。用她的話說:“升級后的公共自行車實在太方便了,有個手機就能隨取隨用,而且自行車比以前更加結實耐用,一個小時內還免費騎行。”
據了解,廣元市于2010年8月在全省率先建成便民公共自行車交通系統并投入使用,去年6月又進行了整體升級改造。截至目前,城區共建設50個公共自行車站點,共有1000余輛公共自行車。
“現在每天騎行人數已達上千人,每月使用公共自行車有2萬人次。”廣元市城投公司黨支部副書記李朝定告訴記者。
綠色居住 注重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一走進省級低碳試點社區——利州區雪峰街道辦事處蕓香社區,“廣元市民十大低碳生活新風尚”“節能行動,低碳新生活”等宣傳畫隨處可見。干凈整潔的街道,錯落有致的房屋,誰能想到這里是安置房呢?
在這里,社區城市公共自行車站、生態停車場、低碳小屋、低碳商鋪、低碳讀書角、垃圾分類站設施齊全,社區的“低碳減排”“綠色節能”“循環利用”等低碳領域運用得淋漓盡致。
“在這里,每個店鋪前都有分類小垃圾桶;在這里,所有的餐館都不用一次性餐具;在這里,每年評選‘低碳樓道‘低碳示范戶;在這里,小區辦公區、路燈及住戶用的都是節能燈;在這里,圖書室專門設置低碳類書籍,還展示有娃娃們畫的低碳類漫畫……”蕓香社區主任解學貴提起社區低碳建設,禁不住娓娓道來。蕓香社區引進了450平方米屋頂光伏并網發電設備,目前已投入使用,年可發電6萬度,節約電費近10萬元,目前主要用于小區內兩處電瓶車集中充電點、小區的路燈照明等。
無獨有偶。在萬源新區的托斯卡那歐陸小鎮,綠樹紅花的掩映中,太陽能節能燈、分類垃圾桶等低碳環保設施成為小區的一道景觀。“我們小區在規劃時就把‘綠色建筑元素全部考慮到,房屋建好后,在外墻加了一層保溫層,使住戶感到冬暖夏涼;窗戶用的是真空玻璃,減少噪音;門窗用的是雙層斷橋鋁門窗,用于隔熱;整個小區建了兩個雨污水儲存池,儲存的水用來澆灌小區內的花草。”廣元禾瑞物業有限公司項目經理陳洪禮告訴記者。
“‘綠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壽命周期內,最大限度節約資源(節地、節能、節水、節材)、保護環境和減少污染,為人們提供健康、適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間,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建筑。我市已從2015年1月起開始實施綠色建筑行動。”廣元市住建局勘察設計與科學設計科科長譙蓉告訴記者。
“現在的廣元,節能減排、低碳環保已經成為一種時尚,并外化為老百姓的自覺行動。”廣元市低碳發展局副局長周勇這樣評價。(作者單位:廣元日報社)(責編:張微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