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惠貞 侯建華 王巖

摘 要 本文遵循以學生為主體的創新教育理念,倡導在學生創新能力培養上應因材施教,經營學生長處。從構建適應創新能力培養的課程體系,采用信息化的教學手段,強化實踐教學等方面,有機的整合有利于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各要素,優化培養模式,進而達到培養和提升高職機電專業學生創新能力的目的。
關鍵詞 創新能力 經營學生長處 機電專業
知識經濟的快速更新,使得用人單位對高職畢業生的創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職院校作為培養技術技能型人才的搖籃,在培養學生具備合理的知識結構,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的基礎上,加強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將更加有利于增強學生就業競爭力,有助于提高學生可持續發展能力。
裝備制造業是我國的支柱產業,隨著知識經濟的發展,機電一體化技術在裝備制造業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社會對機電一體化技術人才需求持續增加,對高職院校畢業生的能力要求也發生了很大改變:要求高職學生通過系統的學習、訓練和實踐,在機電一體化領域具有堅實、過硬的技術技能,更要有過硬的創造創新本領。即應具有在扎實的專業技能基礎上,有所創造,有所創新,為崗位、為單位甚至為社會創造顯著的效益的能力。
1 創新能力培養的內涵
創新是指以現有的思維模式提出有別于常規或常人思路的見解為導向,利用現有的知識和物質,在特定的環境中,本著理想化需要或為滿足社會需求,而改進或創造新的事物(包括產品、方法、元素、路徑、環境),并能獲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為。[1]
創新的主體在于人,高職院校創新教育的主體是學生,在創新能力培養過程中,應結合社會需求,以學生為中心,充分地激學生的學習興趣,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將傳統教育的知識獲取的過程轉換為學生自主探索知識的過程和創新能力的培養過程。
在創新能力培養過程中,要堅持因材施教的原則。適應學生的個體差異及創新潛能,盡可能地營造有利于學生創新能力發展的環境,采用團隊合作機制,根據學生的不同個性、興趣和才能,進行差異化、個性化的培養,激發學生身上的潛在創新能力,經營學生的長處,將學生的“長板”變得更長,“短板”與別人合作,為學生個性發展提供廣闊的空間,讓每個同學都有一技之長。
2 高職機電專業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措施
2.1 構建創新性的課程體系
構建創新性的課程體系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關鍵。我們在構建創新性課程體系上的總體思路是:采用工程教育理念,做到學以致用;淡化學科樊籬,拓寬專業口徑,課程設置前瞻化,課程內容時代化;豐富選修課程,鼓勵學生自主學習。
2.1.1 采用工程教育理念,做到學以致用
工程教育理念是基于工程項目全過程的學習,是“做中學”原則和“基于項目的教育和學習”的集中體現。工程教育需要選擇一個典型的機電一體化產品作為載體,把多數專業素養課程和專業技術課程通過這個典型的機電一體化產品串聯起來,完成產品從設計、模擬、加工、調試的工程制造過程,讓學生真正認識到每門課程在整個課程體系中的作用和在實際工作當中的應用,從而做到學以致用。
2.1.2 淡化學科樊籬,拓寬專業口徑
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旨在使學生適應時代的進步和快速發展,使學生把學到的知識能夠轉換為能力和素質,高職院校在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時,必須打破學科間的樊籬,加強通識教育和基礎教育,拓寬專業口徑,使學生的知識結構由縱向深入型向橫向寬廣型轉化。在構建創新性課程體系時,我們力求打造更寬闊的機電專業人才培養平臺。將課堂教學分為通識教育課程、專業素養課程以及專業技術課程三大類。如圖1所示,為機電一體化專業課程體系框圖。
通識教育課程是從基礎性文化、語言、科學等方面實現對專業課程的補充,旨在更好地促進學生高尚道德品質的形成以及個性元素的充分拓展,[2]活躍學生思維,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機電一體化專業通識教育課程包括:兩課、計算機、外語、高等數學、體育等必修課程以及大學生創業指導、投資理財、溝通能力培養等選修課程。
專業素養課程是與專業知識、技能直接聯系的基礎課程,是學生學習專業技術課的先導和基礎,對學生知識、能力、素質的全面培養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機電一體化專業專業素養課程分為專業基礎課程和專業拓展課程兩大類。專業基礎課程包括機械制圖、機械基礎、電工電子技術等涉及到專業知識基本概念、基本規律、基本技術等內容的課程。專業拓展課程則包括單片機控制技術、計算機輔助造型、先進制造技術等涉及到專業領域前沿的課程,旨在促使學及時接觸專業前沿知識,激發他們的興趣和創新思維。
專業技術課程是培養學生掌握適應企業生產需要的專業知識和崗位技能,貼近企業崗位的需求,體現專業發展方向的核心性課程。機電一體化專業技術課程包括機電設備控制、PLC技術、變頻控制、數控加工等課程等專業技術課以及面向創業、競賽、技術服務等方向的第二課堂。
2.1.3 課程設置前瞻化,課程內容時代化
在創新性的課程體系中,課程的設置和課程的內容不是僵化不變的。要逐年對課程體系進行動態的調整,按照企業需求不斷地完善,站在時代的前沿,開設體現新知識、新技術,具有前瞻性的課程。比如:在課程體系中加入了工控組態與觸摸屏技術、先進制造技術等課程。另外,課程的內容要貼近實際需要,要及時跟蹤專業知識的發展前沿,刪除陳舊的內容,增加反映學科發展方向的新技術、新知識,使學生建立起適應時代發展步伐的知識結構。
2.1.4 豐富選修課程,鼓勵學生自主學習
創新教育強調以人為本,因此,在創新性課程體系中,應充分重視學生的個性差異,因材施教,滿足學生的興趣和要求,行之有效的措施之一就是豐富選修課程,使必修課與選修課的數量保持一定的合理比例,給學生較為充分的自主性,讓學生根據自己的需要選擇課程。
2.2 采用信息化的教學手段
信息化技術的發展為創新教育提供了嶄新的空間,e-learning成為現代學生學習方式發展的必然選擇。將多媒體技術和互聯網技術應用于教學、學習及教學管理,能有效促進以學生為中心的授課方式,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自主性,激發學生的創新潛能。
現代機電設備已由機械部件為主逐步轉化為光、機、電三位一體,涉及面廣,機電一體化專業知識總量的增多,知識更新速度加快,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將機械結構、電氣控制、仿真運行、新型傳動、未來機等內容,通過仿真動畫、圖片、視頻等進行演示,能使課程的教學變得直觀、生動,有效增大課堂教學的信息量。
虛擬仿真教學是信息化教學的一個重要方面。隨著計算機軟硬件技術的不斷提高,應用于機電專業的各種仿真軟件不斷涌現,如數控機床教學的有上海宇龍數控仿真軟件、南京的斯沃數控仿真軟件;電力電子類教學的有電子仿真軟件Electronic Workbench (EWB)和 Multisim等軟件;單片機類教學的有Proteus軟件;機械制造類的SolidWorks仿真制造軟件等。虛擬仿真教學可以有效地提高學生學習效率,活躍課堂氣氛,增強學生自主能力,開拓學生的創新思維,培養學生對機電系統的整體認識,另外,還可以提高實訓教學的效率,減少實驗耗材的損耗,節省實驗設備的投入,降低實驗中的事故發生率。
2.3 構建實訓平臺,強化實踐環節
高職教育強調的是培養技術技能型人才,實踐教學環節是高職教育中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它對于學生職業素養、工程素質、專業技術素質、實踐動手能力,尤其是創新能力的培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高職機電專業培養學生創新能力以校內網實訓基地為平臺,以企業中實際的機電一體化產品為載體,以光、機、電、液技術技能訓練為主要教學內容,穿插機電產品生產管理、調度管理、質量管理等內容,由學校教師與企業技術管理人員共同給予指導,通過實踐教學環節,既能培養學生專業知識的綜合應用能力,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工作能力和技能,又能充分挖掘學生的創新潛能。
3 結語
人才是經濟社會發展的第一資源,《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 年)提出了在新時期對人才隊伍建設的主要任務是:突出培養造就創新型科技人才。探索并推行創新型教育方式方法,突出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創造性思維和創新能力。[3]占據高等教育半壁江山的高等職業教育積極響應國家人才培養策略,構建有利于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教學模式至關重要。本文從構建適應創新能力培養的課程體系,采用信息化的教學手段,強化實踐教學等方面,有機的整合有利于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各要素,優化培養模式,對高職院校構建創新教育培養模式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參考文獻
[1] 吳懷宇等.高校學生創新能力培養途徑探索[J].武漢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3.
[2] 王玲玲.高職學生通識教育創新研究[J].武漢商學院學報,2015.4.
[3] 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EB/OL].http://www.gov.cn/jrzg/2010-06/ 06/content_162177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