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攀
信息網絡技術突飛猛進,越來越廣泛地應用到學生的學習過程中,成為學生學習與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網絡的“虛擬世界”、不負責任的言論和一些不健康的網站,讓學生在獲取有益知識的同時沉迷其中。因此,教師將要迎接新的挑戰,加強學生的網絡道德教育。
一、挖掘捕捉,充實德育內容
(1)挖掘教育內容。利用與思想品德課的有關內容進行網絡道德教育,絕不會牽強附會。例如,《誠實的孩子人人夸》《愛護集體榮譽》《勿忘國恥》和《學做有道德的小公民》均可與網絡道德教育掛鉤,教師教育學生:在上網時要真誠待人,才會交到可以互相學習的網友;在網絡中,既要吸收國外的先進文化,又要注意自覺維護國家的尊嚴。又如教學《我懂事了》《我們遵守規則》《各種各樣的購物場所》《學會安全自護》和《感受健康的生活》時,教師借機引導學生了解迷戀網絡等不良嗜好的危害,從而讓其認識到健康的生活方式、文明的行為習慣有助于個人的成長,要正確利用網絡,遵守上網規則。
(2)捕捉德育信息。利用最新且能激發學生同感的教育信息,適時地讓學生交流討論,可深化他們的網絡道德認知。例如,喪心病狂的“疆獨”分子罔顧國家和民族利益,肆意破壞民族團結,在云南省昆明市火車站廣場制造了“3·1”暴力恐怖事件,給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造成了嚴重的損失,激起了海內外華人的共憤,因此網上出現了不少抨擊“疆獨”組織種種暴行和惡毒圖謀的言論與文章。又如,一大學生因其妹高考成績不理想,攻擊當地供學生查閱高考分數的網站,致使該網站數天無法正常瀏覽。教師適時組織學生討論且加以適當的引導,幫助學生認識什么樣的網上行為是道德的、什么樣的網上行為是不道德的,使學生成為一個堅定的愛國主義者、一個網上文明人。
二、正面引導,樹立學習觀念
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正確看待網絡,使學生在面對復雜的信息時作出正確的判斷與選擇。
(1)倡導網絡學習意識。目前,很多學生把網絡當做一種休閑娛樂的工具,上網主要是為了娛樂和溝通。可見,網絡傳播知識、學習知識的功能未能得到充分利用。所以,我們要通過綜合實踐活動和“三通兩平臺”,變網絡為“第二課堂”和學習平臺,倡導學生通過網絡收集需要的資料,獲取知識,開闊視野。
(2)樹立網絡道德觀。網絡交友本屬正常社交行為,但網絡的虛擬性和隱蔽性,使很多學生以虛假資料上網交往,說假話、空話、大話,甚至樂此不疲在微博、QQ、微信群或聊天室、朋友圈、留言板上吵架罵人。我們應當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網絡道德觀,謹慎、正確地對待網絡交友,把網絡變成交流、學習的平臺。
(3)正確識別網絡內容。家長對學生上網心存顧慮,首先考慮到的就是網上色情、暴力等不良內容會對他們幼稚的心靈造成精神污染。想強行阻止學生瀏覽不健康的網站不是件容易的事,甚至越阻止他們,他們的好奇心越強。教師應采取正確的引導方法,擺事實、講道理,說明不良內容的實質及危害性,還要分享一些優秀的網站,讓文明、健康、喜聞樂見的內容去豐盈學生的網絡陣地。
三、提高認識,履行監管職責
(1)家長要“升級”。家長要想培養孩子良好的上網習慣,自己就要懂一些有關知識,才能正確引導孩子。所以說,家長們要把自己也“升級”一下,學會上網,才可以了解孩子感興趣的都是哪些東西,也可以和孩子一起上網,兩代人的交流將不再困難。
(2)建立“防火墻” 。孩子的年齡尚小,自我約束能力往往較差。為防止他們被網上的色情、暴力等不健康內容所迷惑,建立“防火墻”是十分必要的。家長可以加密碼鎖掉不良網站,孩子如果無意登錄這些不良網站,電腦、手機就會自動進行剔除。家長應主動配合學校,引導孩子從網絡中吸取有益的知識,使之無暇理會也不愿去理會網絡中有害的東西,在孩子心中建立一道真正的“防火墻”。
(3)制訂“上網規則”。家長可以跟孩子共同來制訂“上網規則”,在充分享受網絡帶來的好處時,最大限度地降低它對孩子身心健康的不利影響。家長要讓孩子明確,高科技是為提高我們的生活質量服務的,上網是以學習知識為主要目的的。家長要嚴格控制孩子上網時間,讓其保持良好習慣,不得進入營業性網吧或“黑網吧”。
網絡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鋒的無限性,決定了網絡道德教育比其他道德教育更具有豐富性、時代性和發展性。我們不必“談網色變”,更不能因噎廢食,只要努力探索,幫助學生建立文明的網絡道德觀,就能促進學生在信息時代健康成長。
(作者單位:福建省南安市石井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