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道順
摘 要:在推進新課程改革的過程中,如何運用“少教多學”的教學策略,強化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其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讓學生自覺投入學習中去,切實做到讓每個學生都能參與進來、有所收獲、得到提高,是我們廣大初中思想品德教師急需解決的一個重要課題。文章作者從長期以來的中學課堂教學實踐出發,就如何在課前、課中和課后三個環節上對初中思想品德課程實施“少教多學”的策略進行了探索。
關鍵詞:“少教多學”;初中思想品德教學;方法
作為一種新的教學方法,“少教多學”的理念反映了我們初中思想品德教師對“教”與“學”的關系更為深入的思考,對以往教學方法和實踐的進一步反思,也準確概括了當代教學改革的基本趨勢和發展方向。開展“少教多學”的教學理論與實踐研究,從課前、課中和課后這三個環節來積極探索初中思想品德教學“少教多學”的策略,對于激發廣大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其自主學習能力以及創新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一、課前預習,做好必要準備
布置課前預習,并嘗試讓學生完成相應的練習,有利于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和能力。筆者的做法就是把學生第二天課上要學的思想品德知識(目標)轉化為具體的練習。學生每天要完成的書面作業就是提前預習下節課將要上的內容,并被要求自主完成練習。這種做法會讓學生在預習和自學時有任務、有目標、有依據。學生為了完成練習(作業),必然要反復地閱讀思想品德課文,查找答案,慢慢就學會了讀書、學會了自主學習。我們廣大教師要充分相信每一個學生都有學習的愿望和自學的潛力,他們大多會自覺完成相應的學習任務;當然也有一部分學生因自身基礎薄弱,只能完成一部分,教師應給予寬容、理解和幫助。只要廣大教師能夠持之以恒,隨著時間的推移,學生自學能力和學習信心也在慢慢增強,碰到的困難和問題會越來越少,學習效率也會越來越高。
二、課堂探學,把握關鍵環節
課前自學,一些學生往往“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不了解這些知識是如何探究得來的,更談不上了解學習的重要性,而這些知識恰恰就是教學中的重點、難點,教師的作用就體現在對這些問題的引導和解決上,學生在進行自主探究后也理解得更為深刻。因此,實施“少教多學”,課堂是關鍵、是主陣地,要讓學生成為課堂學習活動的主體,使其有足夠的時間進行思考、探究、活動,這樣教師就不是傳統課堂教學意義上的“導演”,而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在思想品德課堂上,筆者就把課前布置的預習習題進行板書,需要完成的答案(往往是關鍵字詞或中心思想)空出,在學生探究或交流完后,先請學困生來填寫答案,再叫中等生來批改訂正,最后讓優秀生來講解。對于第一次就能解答正確的習題,就不再多講,而是給予學生表揚和肯定,激發學困生的信心和興趣;而對中等生再訂正錯的由優秀生來講解;只有當學生有困惑或解題不完整時,教師再進行講解、評析、引導,并指導學生做好標記和記錄。在這個過程中,筆者鼓勵學生大膽對知識進行自我理解、歸納,尊重學生的個性,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讓每個學生都認真思考、探究,做到有事可做、有事能做、有事會做。
三、課后踐學,進行拓展延伸
我們廣大教師在指導學生進行課前探究學習,在課堂上進行展示、交流、提高后,必須將學習探究活動延伸至課后,學以致用,將所學知識與社會實踐相結合。基于這種認識,筆者始終堅持“做中學”的原則,課后布置一些活動類的作業,讓學生在實踐中體驗和領悟。例如,在上完“走向自立人生”后,筆者設計了這樣的作業:請你做一件以前想做、能做而又未做的事;教學完“學會拒絕”一課后,筆者就讓學生制訂一份戰勝誘惑的計劃等。這些活動類作業就是要讓學生通過實實在在的行動來逐漸增強自身能力,提高品德修養,達成教學目標。
總之,作為奮戰在思想品德教學一線的初中教師,我們要大力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和能力,把思想品德課堂教學建立在學生自主學習的基礎上,并與生活實踐相結合,讓教師少教、學生多學,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努力實現新課程改革提出的目標。
(作者單位:福建省尤溪縣清溪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