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剛
“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這句話之所以被某些時代的讀書人奉為金科玉律,是因為“十年寒窗苦,一朝揚墨香”。“揚墨香”之時,大概便是金榜題名時。
然而,自唐開科取士以來,只有考中“進士”才有官做,而進士的錄取率很低。被錄取為進士的人,自然不為吃穿發愁,而那些“名落孫山”,或者做了官又被貶,或者辭了職的讀書人,他們一無強壯的身體,二無出類拔萃的技能,他們是怎么生存的呢?
龔自珍說:“避席畏聞文字獄,著書都為稻梁謀。”我感覺這句話雖然很精辟,但是不全面。
在“名落孫山”的人當中,比較體面、相對有保障的職業當屬“師爺”。
“師爺”的身份不是考取進士后的朝廷命官,既沒有政府編制,又不占領導名額,無正常的上升空間,是地方官員自己出錢聘用的“幕后參謀”,職責是協助官員處理政務。
能做“師爺”的,當然屬于“落榜”群體中的佼佼者。如果你還是“書蟲”,沒有在江湖上摸爬滾打,積累相當豐富的實踐經驗,相信沒有哪個官員愿意出錢聘請你。
盡管“師爺”屬于政府的“三無”人員,但是畢竟屬于官員聘用的,所以他們是有比較穩定的收入的群體。
不僅如此,古代科舉考試大多沒有年齡限制,“師爺”仍可以繼續參加科舉考試,或者若有重大立功表現則得以“轉正”。即使不再想博取功名,也可以活得比較滋潤,比如歷史上“紹興師爺”的名號就如雷貫耳。“無紹不成衙”不僅說明紹興盛產“師爺”,而且反映“師爺”確實算是“香餑餑”類的職業。
一般而言,州縣官員聘請的大部分是有豐富經驗的秀才,各省道臺以上的官所聘的師爺則是高級師爺,他們至少是“舉人”。
在經濟上,師爺依賴聘請他們的官員,因為他們從聘請他們的官員那里獲取養家糊口的薪水。“師爺”名義上是“佐官而治”,實際往往是“代官而治”,手中因此掌握了一部分官府的實權。
當年,左宗棠“三試不第”,本打算“長為農夫沒世”,但禁不住老朋友郭嵩燾等人的勸勉,應湖南巡撫張亮基之聘而出山。于是,軍政大事幾乎由他一手專斷。相類似的還有李鴻章,他在曾國藩幕府內時,深得曾國藩賞識。
后來,兩位“師爺”華麗轉身。左宗棠靠的是平定太平天國運動的重大軍功,李鴻章是憑本事考中了進士,從此逐步成為晚清的股肱大臣。
其實,在“落榜”的讀書人中,能被官員聘請為“師爺”的比例,比“考中進士為官者”也高不了多少,大多數人不得不走上了龔自珍說的“著書都為稻梁謀”這條路。
比如盧照鄰、孟浩然、賈島等一批極具聲望的才子,既“屢試不第”,又沒當上師爺,只好淪為無業游民。他們大多靠寫作謀生,有的因此過上了小康生活,甚至成為富翁,當然,也有的窮困潦倒。
唐代詩人李邕文筆出眾,當地及附近州縣官衙紛紛拿錢請他寫奏折。另外,賀知章、宋之問、駱賓王等也曾是代寫公文的高手,所得稿費均不菲。
“落榜”的讀書人中,有的做不了師爺和才子,便干脆學經商。明朝沈萬三、清朝伍秉鑒等人的家底都比較殷實,他們雖然有錢讀書,但是科舉無望,只好跟隨父輩學經商,結果成為當時的商業巨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