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雪影
摘 要:小學古詩文教學在培養學生古代文化素養、古代文化傳承方面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小學語文教師必須加強對古詩文教學的重視,借助古詩文教學對學生的綜合素質加以培養。下面文章就以蘇教版教材為例,對小學語文古詩文教學方式進行探索,以期對小學生的語文綜合素質加以培養。
關鍵詞:小學語文;古詩文教學;教學方式;蘇教版
古詩文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在傳承優秀傳統文化方面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因此新課改強調在各個教育階段都應該加強對古詩文教學的重視,充分發揮古詩文教學的作用,在傳承傳統文化的同時,對學生古代文化素養加以培養。在小學語文教學實踐中,教師應該在充分分析古詩文教學特點和教學需求的基礎上,結合先進的教學理念對古詩文教學進行適當的創新,進而有效地激發學生學習古詩文的積極性,提升教學效果。
一、以故事背景介紹加深學生理解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想引導學生對古詩文形成深入理解,就不能將教學活動局限在古詩文內容的講解方面,還應該介紹古詩文的社會背景、作者背景等,使學生加深對古詩文內容的理解。由此,教師結合小學生的接受特點,以故事教學的方式引入古詩文創作背景和作者生平,為學生更好地把握詩文內涵創造條件。
例如,學習李白的《早發白帝城》時,如果教師簡單地從文字意義層面為學生講解詩文中蘊含的思想,讓學生感受李白的創作情感和創作風格,必然會增加學生的學習難度,學生無法對《早發白帝城》形成深入理解。而教師以故事教學法導入創作背景,讓學生在了解李白創作此詩背景的基礎上對文本進行分析,就能夠更為深切地感受到詩歌的創作思想[1]。
在開展教學活動前,教師可以向學生講解李白創作此詩的背景:李白在流放途中遇赦,心情愉悅,在折返時順水行舟,感受到江山的壯麗多姿,在詩歌創作過程中,其將自身獲得赦免的情感以及對兩岸景色的描寫相結合,不無夸張和奇想,卻顯得飄逸流麗,無一處雕琢。李白的這種情感雖然在詩歌中沒有進行明顯的表露,但是結合創作背景,學生能夠輕易地從詩歌的節奏中感受詩人的快樂,以及隱藏在快樂背后的點點惋惜之情。
可見,在古詩文教學中適當地融入故事背景介紹,學生的詩文理解能力能夠得到顯著的提升,古詩文教學效果也能夠得到有效的保證。
二、借助想象和聯想,體悟古詩文的意境美
我國優秀的古詩文能夠經受時間的洗禮和歷史的沖刷,一般都具有絕美的意境,其不僅僅是一種文學語言形式,更是精神文化食糧,對學生的綜合素質以及思想認識都產生著重要的影響。基于古詩文的這一特點,小學語文教師在古詩文教學中不僅僅要向學生傳授一定的知識,更應該引發學生借助想象和聯想感受古詩文的意境美,使學生對古詩文形成深入認識,并受到古詩文中意境美的熏陶,實現個人心靈的升華。
如教師在講解《春雨》一詩之前,可以以視頻的方式向學生播放春雨過后萬物得到潤澤,呈現出勃勃生機的場景,讓學生在畫面和聲音的輔助下感受春雨過后的景色之美。在此基礎上,教師為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詩歌,要求學生閉上眼睛,結合課文內容和原有生活經驗展開想象和聯想,體悟詩歌中所描繪的場景,感受詩歌的意境[2]。這樣,借助多媒體輔助教學,學生能夠對詩人所描繪的春雨場景形成更為直觀的認識,在感悟詩歌意境美的同時,對詩歌的內涵也能夠形成深入的理解,對學習詩歌、提升自身人文素養都產生著一定的積極影響。
三、課外延伸,靈活應用古詩文
要想真正提升學生對古詩文理解的能力,還應該適當地對古詩文教學進行拓展延伸,提升學生靈活應用古詩文的能力,進而真正發揮出小學語文古詩文教學的重要作用,為學生創造性地應用古詩文思維的培養以及古典文化內涵的強化奠定基礎。
例如,在完成杜牧《江南春》一課的講解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在課后查找與《江南春》意境相似的詩歌,如杜甫的《江畔獨步尋花》、蘇軾的《惠崇春江晚景》以及韓愈的《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等,在拓展學生知識面的同時,也進一步加深學生對《江南春》的理解。另外,還可以對“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一句,從歷史的角度進行深入解析,體會詩人感嘆歷史變遷的滄桑情感,從側面加深學生對詩歌的認識。
總而言之,小學古詩文教學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占據著極其重要的地位,是傳承我國優秀傳統文化、培養學生古代文化素養的重要手段。因此小學語文教師應該進一步加強對古詩文教學的重視,借助對教學方式的優化創新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學生的古詩文學習能力,為學生深入學習古代文化知識,養成古代文化素養創造條件,為學生全面發展提供相應的保障。
參考文獻:
[1]費田春.小學語文古詩文教學語感培養之索隱[J].語文學刊,2014(5):113-114.
[2]李 榮.小學語文古詩文教學策略研究[J].讀與寫(上,下旬刊),2014(13):81.
(作者單位:江蘇省沛縣胡寨鎮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