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華瑞
塔,原是印度的一種佛教建筑,漢文音譯為“浮屠”或“窣堵波”,伴隨佛教傳到中國后,與中國傳統建筑文化相融,成為中國佛教與文化的象征。西夏與遼同時并存,均為北方少數民族建立的地方政權,它們在信奉儒學的同時,佛教均得到了較廣泛的傳播,以致境內塔寺林立。從形制上西夏和遼古塔都有:樓閣式、密檐式、組合式和花塔。
一、樓閣式塔是在中國傳統的樓閣上增設塔剎,歷史悠久,體型宏偉壯觀,保存的數量也較多。特點是樓層間距大,每層都有門、窗、斗拱等,塔檐有挑出,一般為空心,內層有木制或磚石的樓梯,可以站在樓頂向遠方眺望。遼時期內蒙古巴林右旗慶州白塔外形不但有屋檐、平座、斗拱、門窗,而且用磚砌成雙環套筒形式。西夏時期樓閣塔沒有留下原建例證,如承天寺塔和中寧永壽塔均為明、清時期重修,可看出佛塔外形簡單,承襲了宋八角形、六角形、方形十字折角的樓閣磚塔風格。遼、西夏磚筑樓閣類型塔皆采用八角形平面,總體上沿著仿木構樓閣的方向發展,把佛塔與中國傳統的樓閣有機結合。
二、密檐式塔從樓閣式塔發展而來,多為磚混結構。特點是塔身第一層較大,二層以上層距逐漸縮小,塔檐密接,不設門窗,或為虛設;其次,密檐式塔大部分為實心塔;再次,塔身裝飾的比較華麗,雕刻較為精細。方形密檐塔流行一二百年后,迅速被崛起的北方政權遼、西夏、金密檐塔取代,至此,密檐塔迅速在中國北方流行,成為北方古塔的主要建造形式。尤以八角十三層的密檐類型最具代表性和時代性,形成了遼塔的風格。遼密檐以八角實心塔為主,密檐間高度減小,在高大的臺基上建有華麗的須彌座,上置斗拱和平座,以蓮瓣托起塔身,塔身上部用磚雕或斗拱支撐各層塔檐,整體外部輪廓剛勁有力。西夏密檐塔種類繁多,造型簡練,康濟寺塔和拜寺口雙塔平面雖然也是八角形,但塔體仍是空筒式結構,塔剎具有濃重的喇嘛塔的形制。遼、西夏密檐塔較為流行,承襲唐和五代風格,但在平面布局和細節上已經形成了自身特點。遼、金雖是我國磚石塔發展的又一高峰時期,新式樓閣塔與密檐塔層出不窮,但西夏卻沒有受到影響,是否與西夏的地域文化有一定關系,值得大家注意。且西夏與遼佛塔均以樓閣式和密檐式為主。
三、組合式。組合式可分為樓閣與密檐組合式、樓閣與喇嘛組合式。將兩種造型結合到一起的古塔在全國很少見。遼代薊縣獨樂寺樓閣與密檐式相結合的風格豐富了古塔類型,亦是中國古塔的創新。西夏時期的宏佛塔,樓閣式與喇嘛塔建筑形式相結合,說明藏傳佛教已深入西夏腹地。
四、花塔因塔上有華麗高大的塔頂,且如盛開的花而得名。華塔始建于遼代并迅速發展,是遼代出現的新式古塔類型。遼代華塔均以小龕裝飾頂部,是區別于其他朝代的主要特征。西夏境內有一例花塔,甘肅敦煌成城灣花塔,頂部則用蓮花做裝飾。
遼、西夏佛塔在繼承中國古代佛塔建筑文化傳統的同時,與少數民族地域文化相結合,推陳出新加以創新發展,為研究同時期的建筑提供了可靠的實物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