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生慧
【摘要】讀題目是審題,解題的基礎。通過讀題,可以幫助學生理解題意,理清條件與問題,明確條件與問題的種種聯系,使要解決的問題在頭腦中有一個清晰的印象。審題作為一種學習能力是可以培養的,那么如何從一年級開始對學生進行數學審題能力的培養?筆者就自己的教學實踐與大家做一分享。
【關鍵詞】培養 數學 閱讀 審題 興趣 能力
有些孩子憑借一年級的識字量來完成一些題是相當有困難的。這時就出現了孩子靠猜測填寫的情況,不是孩子理解能力有問題,也不存在孩子沒有良好的審題習慣,而是識字量太少阻礙了孩子順利讀題,進而造成不理解題意,這就需要教師有計劃、有目的地進行讀題方法的指導。針對這種現實,作為老師和家長,我們通過以下幾個途徑,幫助學生細心審題。
一、創設情境,激發閱讀興趣
興趣是推動學生學習的一種最實際的內部驅動力,是學生學習積極性中最現實、最活躍的心理成分。有了興趣,學生就能產生強烈的求知欲,主動進行學習。為此,在數學教學中,教師必須根據教材特點、學生年齡特征和個性特點,以教材為載體,以語言訓練為主要內容,激發閱讀興趣。在學生閱讀之前,教師適當地創設一些難度適當的精辟而具體的、有針對性和啟發性的問題情境,使學生產生認知上的沖突,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發學生閱讀興趣。如在教學“被2、5整除的數”時,可以這樣設計:“今天,咱們來進行一場比賽,你們隨便給老師一個數字,老師一看就能馬上知道這個數能不能被2、5整除,是不是2、5的倍數。”學生紛紛報數,老師馬上回答能與不能。這下子引起了學生的好奇心,紛紛要求老師講出判斷的竅門。老師并不說竅門,而是告訴學生:“這個訣竅在我們的課本里,只要大家認真閱讀這部分內容,你們每個人都會發現的。”聽了老師的話,學生們立刻打開課本,認真地看起來。由此,激發了學生閱讀教材的欲望。
二、讀寫并重,加強讀寫能力
(1)注音呈現。數學學習中的專業術語,可以通過加拼音的方法呈現。如:“高”、“矮”、“輕”“重”“長”、“短”等等。因為這些字詞不能用其他語言代替,而且在學習過程中經常出現,老師和家長在這些字詞第一次出現的時候,就為其注音,并教孩子正確讀出字音,增加學生的識字量。
(2)熟圖替字。在“比一比”“認位置”這樣的單元學習中,經常遇到兩個物體相互比較,以及在后面“認識圖形”“分一分”部分,老師和家長完全可以用一些孩子熟悉的物體圖片來代替漢字,這樣也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學生感知的過程也很深刻。
(3)熟字代字。在創設情境學習的時候,往往會出現人物、動物、植物的名稱,為了避免因為生字造成孩子審題困難,我們可以盡量采用學生熟悉的字來代替。
(4)解釋說明。對孩子不理解的生字和詞語進行適當解釋。如:“三盒蠟筆中有兩盒是小明的,小明最多有多少支,最少呢?”教師要適當的解釋“最多”“最少”的意思,從而讓學生找到解決的方法。
(5)多讀加印。古語“讀書百變,其義自現”,有的老師或者家長給孩子的示范讀一遍就可以了,又怎么能要求我們的孩子認真審題呢?孩子不僅從您那兒學到的不僅僅是知識,更多的是方法。如果您在每次讀題時能做到讀兩遍、三遍,指導孩子如何來讀題,那我想孩子對審題也會更加關注,所以,要多讀幾次,加深印象。
三、獨立思考,夯實讀題能力
有人說:提高學生的數學思考能力,猶如交給學生一把開啟數學智慧之門的“金鑰匙”。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給學生充足的時間進行獨立思考與獨立解決問題,夯實讀題能力。
如練習:梨樹360棵,桃樹300棵,蘋果樹200棵,梨樹比桃樹多多少棵?桃樹和蘋果樹一共有多少棵?我放手讓學生獨立思考完成。反饋時,教師追問你是怎么想的?學生很快說出了自己的思考過程,求“梨樹比桃樹多多少棵?”就要去題中找到梨樹和桃樹的相關條件,然后才能列式計算,求“桃樹和蘋果樹一共有多少棵?”就需要知道桃樹和蘋果樹的相關條件。在這里教師沒有積極地講述題意,而是放手給學生獨立思考的空間,使學生在讀通、讀準、讀懂題目的基礎上,有選擇性地運用條件來解決實際問題,進一步夯實了讀題的能力。
四、加強閱讀,提高理解能力
(1)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是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前提。興趣是影響學生學習的直接因素。我們發現,平時學生對于數學閱讀很缺乏,很大一個原因是數學文本的內容比較平淡枯燥,學生不愛讀不愛看。所以,要培養學生數學閱讀能力,必須從激發學生閱讀數學文本的興趣開始,營造活潑的閱讀氛圍,創設有趣的問題情境,這樣,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才能水到渠成。
(2)掌握閱讀方法,是提高學生閱讀能力的關鍵。數學閱讀不僅僅是讀的過程,更是眼、口、手、腦等器官有機結合、統一協調的過程。沒有好的方法和策略,做任何事都將收效甚微。在數學閱讀教學中,教師應針對不同的閱讀內容指導學生掌握數學閱讀的方法和策略,循序漸進,逐步形成閱讀技能,使學生從“愿讀”到“會讀”最后到“樂讀”。
(3)培養良好的數學閱讀習慣,是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的保證。良好的閱讀習慣即不需要別人強制,也不需要自己的警覺,它是在平時的閱讀實踐中逐漸養成的。在小學階段,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不僅有利于學生積累知識經驗,掌握概念、定理、規律,促使他們積極思維,逐漸發展邏輯思維,并在學習中逐步形成獨立性、批判性以及勤奮、堅毅等優良性格特征,從而形成健全的人格。
學生學會讀題是學好數學的關鍵。在小學低年級這樣的起始階段,培養學生的讀題能力尤為重要。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讓學生掌握正確的讀題方法和技巧,同時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運用規范的數學語言,有計劃、有目的地進行讀題訓練。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但只要能夠堅持不懈,學生的讀題能力一定會得到相應提高,為以后的數學學習和思維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