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世英
【摘要】“課本劇”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非常重要,要是能很恰當的使用課本劇,不但能提高同學的識字、朗誦和背誦的能力,還能讓學生對語文課差生濃厚的學習興趣。
【關鍵詞】課本劇 語文教學 幫助 初探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小學語文課文中有不少故事情節較強的文章,猶如電影中的劇本。對這樣的課文,我們可以將傳統的語文課堂教學模式轉變為編創課本劇。感觸如下:
一、激發興趣 主動學習
過去在教學某一篇課文時,教師照本宣科,全面反復,學生聽得昏昏欲睡。現在,讓學生把課文改編成劇本,并且要表演,形式一翻新,學生的興趣自然就有了。該怎么演?演出過程中該說什么?加怎樣的動作?充分討論,集思廣益。在這個過程中,許多問題迎刃而解,學生也學得興趣盎然,不知不覺中對課文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如:我們編排的課本劇《狐假虎威》,學生看了課本劇視頻之后,在自己的表演過程中不僅能模仿視頻里主角的動作和語言,而且還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大家都有躍躍欲試的感覺。
二、促使學生 研讀文本
要創作優秀的劇本,學生必須深入領悟課文內容。除了教師在課堂中進行有效引領,幫助學生在讀中悟,還應要求學生讀透內涵,熟知背景,明曉主題,既要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也要梳理清楚課文的故事情節。學生在讀通、讀熟、讀懂文本的情況下,進行語言文字的分析與情感的體驗。
三、能增強學生的記憶能力
學生對排演課本劇的投入是全方位的,一出課本劇的成功要求學生對課文先要有正確的感知、熟練的閱讀、深刻的理解,再到較高的感悟,它要求學生要把書面文字在理解、感悟的基礎上轉換成適合于舞臺的口頭語言、形體動作,變死的課本知識為活的演出實踐。而且對劇本還要有大膽的、合乎情理的發揮和較強的記憶。這樣,也就自然地培養了學生的記憶能力和對課文的感悟能力、創造能力。比較發現,平時愛好課本劇編排演的學生,記憶能力和方法都有較普通學生更快的提高。
四、發揮特長 增強信心
根據小學生有很強的求知欲和表現欲的心理特點,充分發揮學生特長,發展個性。在挑選演員的過程中,同學們個個躍躍欲試,出演自己喜歡的角色,經過激烈的角逐,定下演員,在其后的排練中這些小演員們也是興趣盎然,演完課本劇后,他們對語文的興趣更濃了,覺得不再枯燥乏味,學習成績大幅度提高。如:我們的課本劇《小蝌蚪找媽媽》,這篇課文是要求背誦的,很多學生背誦時不能集中注意力,背誦起來非常吃力,但是自從我們把這篇課文作為課本劇進行了編排和演出后,很多平時背誦課文不流利的同學,都能在很快的時間內背誦出來。
五、能增強學生的朗讀能力
課本劇是入情的,不是造作的。這就強調了朗讀的首要意義:即感受角色、進入角色、融入角色、表現角色。
要編課本劇,首先就要選定一篇文章,然后讓學生帶著強烈的感情反復地閱讀課文,體會課文中各種人物的思想感情。誦讀就是最好感受語言情感的方法,在生活中,我們常有“換位思考”的說法,而這運用于誦讀之中,必當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學生必須像演員那樣扮演課文中的角色,在朗讀時,把自己的心理位置換成課文中人物的心理位置,這樣,不僅能把教材內容迅速形成表象,同時還能很快地進行理解,文中的“事”好像就是學生自己做的,文中的“話”好像就是學生自己說的,學生必須要與文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運,產生共鳴,這樣才能時刻地體會,理解課文內容,才能為表演做好鋪墊。這樣,學生就自主地培養了自己的朗讀能力。隨著不斷的編演課本劇,學生朗讀能力也會隨之不斷增強。如:我們的課本劇《鄧小平爺爺》,通過學生對角色的反串,朗誦的水平都有大大的提高。
六、訓練思維 培養創新
編演課本劇同時又是一種創造性的活動。每個學生在課文的閱讀理解中都有自己獨特的體會。改編后進入表演,個人的創造性發揮達到巔峰,圍繞劇情的推進和人物性格的表現,動作、表情、對話都達到高度的個性化。匯演時,觀看的學生把臺上形象與自己創造的形象進行對照,把別人對形象塑造表現的技巧與自己的努力結果相對照,不斷調整充實,使形象更為豐富,臺上臺下交流創新成果,共同提高語文素質。
七、能增強學生的創造力
課本劇的編演過程是一個充滿了新奇、智慧、刺激、挑戰的創造之旅,需要學生積極主動地創造,展開想象和聯想,對課文內容進行再現和加工。因此,課本劇活動能激發學生的創造稟賦,開發學生的創造潛能,使學生成為一個充滿創造激情的人。
課本劇和戲劇一樣,集舞蹈、音樂、文學、繪畫于一體,通過學生的再次創作和表演,將課文中看不見、摸不著的文學藝術形象地展現在舞臺上,使語文真正地動起來,并時時刻刻與生活聯系起來,讓課本返璞歸真,且有創新。
當然,我們表演課本劇的目的并不是單向地就文本而體驗,而是最終要回歸到文本之中,去感受語言文字的魅力和表情達意的效力,為人類積累生活經驗和人生智慧,并把他們發揚光大,為后人提供借鑒效用——這才是我們學習語文的最終目的。
小演員們通過舞臺表演,通過角色體驗,增強了對文本的理解。雖然他們有些稚嫩,但是舉手投足之間無不躍動著童真與童趣。無論是全心投入編、演的學生,還是沉醉于劇本賞、析的觀眾,他們都從情感上獲得了滿足,也在無意中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這種愉悅情感的教育活動具有較強的知識接受和思想教育效果,比教師單純的課堂教學優越甚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