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杰
教授的摩登時代
◎ 陳杰

民國初年,大學教授群體的收入屬于當時社會的上層。在當時,用魯迅自己的話說,他們屬于“中產知識階層”。這些教授還有相當豐厚的稿費收入,以胡適為例,到1928年底,僅胡適在亞東圖書館出書的版稅和稿酬就有3萬銀圓。魯迅在京兼任教育部職員、大學教授、期刊撰稿人等職,收入也頗為可觀。
縱觀這一時期的教授群體,他們的身份大多是在幾所大學兼任教授或多份期刊的撰稿人,多渠道的收入使得他們能從容地享受文化生活。
教授們承襲古代文人的傳統,互相宴請或互相邀約,或是輪流做東。據顧頡剛回憶:“在大館子請一桌十席,高級的魚翅席每桌12圓,加酒水消費總共不到20圓,每人2圓。魚唇席10圓一桌,海參席8圓一桌。最高檔粵味‘譚家菜’,40圓一桌,主菜是每人一碗厚味魚翅,可供11人入席,這屬于豪華消費。”此外,教授家一般都雇著仆人和廚子,這些廚子幾乎都能做出一手家鄉風味菜。
在物質生活之外,教授們還追求豐富的精神生活。他們買書、聽戲、游玩,這些既同他們的職業有著直接或間接的關系,又是他們的生活情趣和精神享受,所以日常的娛樂花費成為他們的主要消費之一。
民國初年,大學教授是社會中上層,經濟收入遠高于普通民眾,盡管有拮據之時,但大多數人維持溫飽不成問題,因而比普通人有更多的精神追求。生活品質是建立在文化背景基礎上的,他們光顧最多的地方是琉璃廠文化街廠甸,在一定程度上,這個著名的場所不是普通老百姓的去處。這個舊書攤遍布的地方,經史子集、小說野史應有盡有,在當時吸引了大批文人,如胡適、魯迅、劉半農、錢玄同等。
從魯迅的日記中可以看出,他日常生活中最頻繁的活動就是買書。他在北京居住了15年,瀏覽古書,訪求碑帖,徜徉于琉璃廠文化街廠甸。錢玄同喜歡逛舊書攤更是出了名的,而且只要他到了那里,一般情況下都會把自己看到的所有喜歡的書一網打盡,時人戲稱錢玄同為“廠甸巡閱使”。文人藏書是雅嗜,讀書人多少都愛閑逛書店、書攤。在某種意義上,文人之于藏書,比富戶對財產更有一份癡情,他們將藏書看作自己的萬貫家財,是一種精神的物化。
相對穩定充裕的收入決定了他們體面的生活,可以讓他們在教學之余開展富有情趣和文化意味的日常生活和社會交往,并且受到社會的尊敬。
(摘自《看歷史》2017年第2期 圖/王建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