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存寬
近日,在總統文在寅的指示下,韓國國防部將對“薩德”用地開展一次大規模的戰略環評,估計可能需要一年時間或以上。這樣看來,“薩德”進一步部署工作將因此推遲或暫停。在國際目光聚焦的這樣一個重大國際問題上,戰略環評這一環境政策工具突然進入人們的視野,并給其能否成為文在寅翻盤“薩德”的底牌帶來猜測和期待。
就“薩德”本身而言,無論其占地面積,還是X波段雷達運行可能造成的輻射性污染,尤其是土地使用功能由高爾夫球場轉變為軍事基地,都可能給周邊地區和居民帶來顯著影響。這也是薩德系統一直以來被韓國民眾,尤其是基地周邊居民普遍堅決反對的重要因素之一。
根據韓國綜合影響評價法第4條規定,項目面積在33萬平方米以上需開展戰略環評,33萬平方米以下只需接受小規模環評。而去年薩德啟動時,韓國國防部將整體項目面積(70萬平方米)分為兩大塊,分階段供地,其中第一階段供地面積約為32萬平方米,貌似有意“規避”戰略環評。而所謂小規模環評難以科學、客觀地預估“薩德”的生態與環境影響及風險,更無法消除民眾顧慮和反對。
按照韓國環評制度和相關程序,必須先通過“征求居民意見”后才能進行“環評報告編制”及后續審查環節。甚至可以說,居民意見在韓國環評程序中作用巨大。因此,作為新任總統,文在寅欲借戰略環評中的“民意”來順勢解決“薩德”問題的可能性還是存在的。大規模的戰略環評將耗時一年多,情況將會變得更加復雜。根據韓國環評制度,凡涉及較大規模土地利用的開發活動,都需要進行所謂“事前環境審查”,即需要充分開展環評并獲得環境行政許可,方可進行項目策劃與實施。這意味著“薩德”系統部署因涉及改變土地用途而變得更加復雜,這至少將拖延部署時間。
評價是一種權力。美國環境政治學者博伊斯將購買權力、決策權力、議程權力、評估權力和事件權力視為應對環境問題的5個權力。著眼于為決策提供咨詢的戰略環評,至少包含了決策權和評價權兩個方面。當下,環境問題已經超越了單純的技術問題、經濟問題、社會問題、倫理及道德問題或者政治問題的范疇,而呈現綜合性與復雜性。因而,戰略環評也就具有超越上述領域問題的“權力”屬性。通過戰略環評,可以延緩、暫停直至中止“薩德”系統部署。
但是,戰略環評畢竟還只是一項服務于特定政策目的工具和手段。“薩德”部署背后的國際關系因素復雜,牽涉的利益糾葛雜亂。韓國政府對生態環境影響的關注,也會讓位于其對國際關系與半島形勢的研判,技術語境的“胳膊”終究很難擰過政治語境的“大腿”。
總之,韓國政府究竟是真心想發揮戰略環評的制約作用,借“民意”扔掉這塊“燙手山芋”,還是想既不得罪中俄和國內民眾,又不至于弄僵同美國關系而使出這一“緩兵之計”,尚有待觀察。戰略環評只是環境管理手段和政策工具,關鍵還是取決于文在寅政府與美國關系的親疏。▲
(作者是復旦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系教授)
環球時報2017-06-10